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人物特写:在写作中寻找自我的女作家棉棉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6/11/2010 16:49:03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吴笑女):在最近中法作家的一次聚会上,记者见到了十年前被定义为为叛逆、前卫的女作家棉棉,当年的外表冷漠、内心飞扬在她身上依稀可见,但是她的谈吐中多了一些淡泊、成熟。

  棉棉1970年出生于上海,17岁至25岁之间她生活极其动荡,去过很多城市,做过各种短暂职业,还有过酗酒、吸毒的经历。1997年棉棉开始发表作品,她以自身的经历,写出了《啦啦啦》、《盐酸情人》、《九个目标的欲望》等短篇小说,集中反映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社会现实和一部分青年人的生活真貌,被视为年轻一代最出色的作家之一。

  2000年,棉棉的代表作——长篇小说《糖》发表在中国著名文学刊物《收获》第一期上,并被摆在一些书店的畅销书架上。这本书意境灰暗却富有激情,对当时的文坛带来不小的冲击,小说改变了棉棉的生活。她说:“《糖》是有很大反响的,象一面炸弹或者象一面镜子一样照出那个时代中国的一个状况,《糖》带来一个巨大的影响力在我的生活中,它很大地改变了我的生活习惯,生活的内容,作为一个很年轻的女孩,作品去了全世界,生活肯定会受了很多影响。”

  《糖》里边有棉棉早年生活的影子,因此被认为是棉棉的自传体小说。内容是一个女孩辍学在家,周旋于许多同样“异类”的男性之间,挥霍与放纵,同性恋与毒品,还有迪厅、酒吧、戒毒所,他们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把青春当成蜡烛,一段一段地疯狂燃烧。《糖》在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美国、西班牙、巴西、葡萄牙、希腊等十几个国家出版,至今仍受到欧美纯文学读者的喜爱。

  棉棉居住在上海,她的日常生活就是睡觉、发呆、看电影、跟家人在一起、做宣传、写EMAIL、写作、见朋友、PARTY。她认为都市的病毒侵蚀她的心灵,同时也造就了她丰富敏感又疼痛的心灵,这种疼痛迫使她用文字呻吟,她的写作便是她的止痛片和安眠药。她说“我有自己很固定的生活习惯,生活内容,我不会改变。我会有规律的生活让自己有一个氛围。而不会被外界所改变。”

  沉默了多年,去年棉棉的第二本书《熊猫》在上海出版,离《糖》有9年的距离,这么长的时间里,她只写了一部《熊猫》,她说,其实是在寻找写作的意义。《熊猫》运用全新叙事手法,写了一个男人跟5个女人之间的关系,通篇几乎全是对话,混合了九十张图片。棉棉认为《熊猫》的写作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爱的过程,是一部简单的深情之作。她说:“我认为《熊猫》是一部非常棒的纯文学作品,我认为《熊猫》是一个真正作家的写作,是更加文学更加自我身份的寻找。它的文学价值远远超过了《糖》。《熊猫》这个故事太奇怪了,很难把握。”

  棉棉和她同时期的一些女作家出道之时,正逢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她们大胆、直白的感性的表达方式将中国小说引领进一个全新的天地,她们不仅年轻漂亮,而且文笔优美,更重要的是,她们气质脱俗,思想前卫,评论家称她们是“新新生代”,书商们说她们是“新新人类”。棉棉在其中是独具代表性的,她用小说讲述一个人如何从解放、放纵到自救。

  棉棉认为传统小说的写作基本是古典式的,其实跟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没有关系。文学的全部意义在于虚构,她酷爱虚构。我现在的写作去掉了大量虚假的不必要的描写及形容词、内心独白、背景描写等,因为这些不重要。她必须时刻是新鲜而深刻的,以一种更自然的方式来写作。

  棉棉说:“回到最初,为什么要写作,小时候,人家送我一些写论文的稿纸,我觉得稿纸很漂亮,在上边誊抄小说很幸福,其实写作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就好了,就回到那样一种状态就好了,其实所有的事情包括你的读者,包括钱,包括你的父母对你的肯定都是不重要的,其实最重要的是你内心的喜悦感。”

  生活中的棉棉很另类,在人群中很容易被人认出来,她喜欢黑色的衣服,过去被媒体形容为“狠命地吸烟”,她有一张嘴里叼着烟的照片就经常出现在媒体上。但棉棉说,近年来她已皈依佛教,也将烟瘾戒掉,过着较为干净简单的生活。与十几年前相比,她更喜欢简单、安静的生活,她抱怨上海生活的嘈杂,到处是车声、装修声。棉棉说:“我现在要写的书,我希望在写作中寻找到自己,现实很乱,我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人,有很大的社会网络,认识很多人,现实的声音很嘈杂,淹没了我们内心的声音。我新的写作就是寻找内心声音的旅行。可能不会有戏剧性、悲壮的故事,我跟写作的关系要舒服起来,象休息一样,我的写作的过程也能启发很多人,让很多人的生命变得有觉知,有意义。

  棉棉说她没有野心,就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加低调,更加纯粹。在不写作的时候,她喜欢做音乐活动,也喜欢逛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