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长沙晚报:“项目太多”不是预算模糊的理由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6/07/2010 10:15:00   来源:长沙晚报

  6月5日,记者从广州市财政局网站看到,《市财政局2010年部门预算》已经挂出来。预算显示,本年度支出预算17804.18万元,但有4000多万元用途并无列明。对此,广州市财政局有关人士解释,在经常性项目支出和一次性项目支出中,列出的只是部分项目,没有列全的原因是项目太多,“一共有几十个项目,两会时都要打印出来给人大代表,这样账本就太厚了。如果人大代表想查询具体项目,也可以在电脑上直接查到。”(6月6日《广州日报》)

  项目太多、账本太厚,居然成了4000多万元财政资金用途不明的理由,这种模糊的预算方式,无疑会损害预算公开的完整性和科学性。由此,我想到了香港“细到座椅”的财政预算。2009年2月,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宣读新年度财政预算案,预算案文本非常详细,总共七大本大16开黄色封面的“大书”,甚至详细到座椅。与香港的财政预算相比,内地不少地方和部门的财政预算,显得单薄与晦涩,往往只有寥寥数页,这不利于公众对政府预算的监督。

  政府部门预算公开的目的,不仅在于满足群众的知情权,更重要的是通过预算公开,为公众监督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因此,一个合理的预算,不仅仅应该告诉公众各项开支花了多少钱,还应明确告诉公众这些钱具体是怎样花的,而列明预算支出的具体用途是其中的关键和前提。4000多万元不是一笔小数目,4000多万元财政资金的支出项目不列明,群众就有理由对4000多万元财政资金的用途和去处表示怀疑,进而对整个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产生动摇。实践证明,现实中政府资金容易出现问题之处,也往往是在未列明项目支出和说明用途的地方。

  政府资金来源于纳税人,作为各级财政的真正主人,纳税人有权知道每一笔钱的用途和使用情况。这不仅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而且是政府应尽的义务,更是建设民主法治政府、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的财务开支和预算情况,对广大纳税人而言成了一个“谜”。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对我国31个省级政府财政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这项研究所指定的113项调查信息中,公众能获得的信息平均为22项,不到所调查信息的1/5。政府部门财务不透明、缺乏公众和制度监督,直接导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多年持续畸形扩张。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从1978年的4.71%上升到2006年的18.73%。此外,还引发公共资金被挪用或滥用、违背民意的形象工程、奢侈浪费的职务消费、以权谋私中饱私囊等众多问题。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预算公开制度,已是大势所趋。

  因此,我认为,政府部门预算公开不妨多学学香港预算“细到座椅”的精细和准确,把好事做好,把预算能做得更详细、明确、科学些,让群众看得懂、监督得起,而不要让其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