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北京京广桥水患频发 暴露京城地下管线资料管理缺失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6/04/2010 15:41:00   来源:北京晚报

  5月25日,北京京广桥辅路发生自来水管爆裂事故,京广桥下再现一片泽国,严重影响了附近的交通及居民生活。自2006年京广桥附近发生污水管破裂,引发地面坍塌事故以来,这已是京广桥附近的第五次地下管线破损事故。

  为何类似事故总是光顾这个位于京城东三环的交通要道?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在京广桥水患频发的背后,是京城地下管线资料管理方面的巨大缺失。

  现场

  多事京广桥 5年5漏水

  上午十点,东三环京广桥下,车辆川流不息。京广桥辅路西侧,一处书报亭静静地伏在十字路口西南角,间或有一两个路人,买几份报纸杂志便匆匆走过。5月25日下午4点左右,由于京广桥下自来水管道爆裂,这里成为一片汪洋,而这个书报亭,也变成了汪洋中的小岛,见诸各大媒体报端。

  “你找事故地点?就在那边,新修的那片路面就是。”顺着书报亭老板的指引,向南不远,记者发现事故的现场位于一建筑工地的出入口处。重新铺设管道并填埋的路面,颜色显得比其他路面更深。由于刚刚填埋,路面还没有来得及画上新的交通标线。建筑工地的围挡上,写着“中国顶级摩天官邸”的硕大宣传语。离事故现场不远,有一处公交车站,不少人静静地等车,仿佛已忘记这里前几日刚刚喷出的数米水柱。

  就在这水管爆裂处的马路对面,曾经历过一场更大规模的地下管线事故。2006年1月3日凌晨,由于地下污水主管道漏水,这里发生大面积路面塌陷,破损管道中的污水,直接灌入当时正在施工的十号线内,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导致东三环主辅路断行数日,成为2006年初京城最大的新闻之一。

  而位于东三环CBD商圈腹地的京广桥,随后越来越频繁地成为“多灾”之地。2006年2月26日,京广桥外环辅路突然跑水,三根直径30毫米的管线断裂,近百米路面被淹没,其距坍塌事故路面仅隔百余米。2007年4月23日,京广桥东南角朝阳路中间,发生水井跑水事件,水柱喷涌达十几米。2007年9月29日,就在京广桥东30米左右的朝阳路上,一处消防水井突然跑水,数十米路面被淹。

  2010年5月25日的事故,已经是京广桥5年来第5次遭遇“水患”,平均每年一次。以至于有网友笑称,京广桥下埋有外星人的武器,才会如此频繁地发生事故。

  溯源

  外力破坏是管道破裂主因

  “为什么这里总发生事故,这个问题我没有办法回答你,但我们的管道质量是很好的,没有问题。”5年5次事故,让不少人对于京广桥下的地下管线是否老化严重,产生严重怀疑。面对公众的质疑,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自来水集团负责人表示,管道质量并非事故发生的原因。据他介绍,供水管材一般使用寿命为50年,此次破损管道,使用时间约30年,并未到达质量严重受损的年限。而据自来水集团资料显示,目前京城市区自来水供水管道总长超过8000公里,其中30年管龄以上约1760公里,北京市内平均管龄尚不到20年。

  2006年发生坍塌事故的排水管道,其服役年龄也约为20年,可谓是“青壮年”,一名排水公司的工作人员谈及事故原因,也不愿将管道质量归入其中,但其真正原因,这名工作人员却不愿言明。

  然而事故频发背后,总有些难以回避的共性因素。

  2006年1月,坍塌事故发生后,曾有专家分析,由于污水管道周围出现流沙泄漏空洞,当时10号线地铁的施工,改变了管道下方的土壤环境,加大了坍塌可能性,这也成为当时公认的发生管道破裂的原因之一。

  2006年2月的管线漏水,原因则更为直接——由于10号线降水工程失误,截断的管道未重新接通,当水闸打开时,漏水事故就发生了。

  外力,总在漏水事故中占有一席之地。

  2007年的两次漏水事故,最后也归因到“事故附近有施工工地”、“曾有人打开井盖盗水”等因素。

  今年5月25日的漏水事故现场,曾有目击者看到破裂自来水管道边,紧靠着一堵水泥墙。据了解,该“水泥墙”实际为10号线修建时遗留的立井,之后水务局等相关单位认定,“因外力破坏导致水管爆裂”也是事故主要原因。

  每5天一起外力破坏事故

  “管道腐蚀,重物掩压,地下应力变化,外力破坏等原因,都能造成地下管线损伤。”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贻芳表示,地下管线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目前,京城地下拥有给水、排水、燃气、电力、电信等九大类管线,分属自来水、排水、热力等十余个职能部门。如果发生地下管线事故,需要相关部门的详细事故调查才能得出结论。但如果同一地区连续发生问题,则要分析,出现问题的是否是同一条管道,是否是同样的类型。

  “东三环是主要的交通枢纽,地下的管道不止一条两条,发生事故的这几次,也都不是一条,甚至不是一类管道。”江贻芳表示,外力破坏地下管线,或外力影响地下管线质量,一直是京城乃至全国地下管线被破坏的主因之一,其中不仅包括给排水管道,也包括电缆、光缆等。

  曾有媒体统计称,每5天,京城就会发生一起外力破坏自来水管的事故:“可能是京广桥位置很特殊,所以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困境

  地下管线数据严重缺失

  京广桥附近鳞次栉比的高楼,标志着“北京速度”。曾经发生过跑水事故的地点也迅速变化着,有些已成为新建成的快速公交站台,有些则在永不停息的车轮碾轧下,隐匿了自己的痕迹。

  在江贻芳看来,京广桥的水患,正是京城地下管线管理困境的一大缩影。

  “到现在,我们地底下都有哪些管线,都具体埋在哪里,都没有人很清楚地掌握这些资料。”江贻芳表示,城市面临巨大变革,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地下施工不能避免,而想要减少地下施工乃至地上施工对于地下管线的破坏,熟悉地下管线的埋设位置尤为重要。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及相关管理政策执行不力,使得地下管线的资料长期处于缺失状态。

  这就如同医生要为病人做手术,却不知道病人的肚皮下是何种器官,位置在何处。

  “现有法规和部门规章,缺少对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监管机构的规定,很多问题存在真空。”江贻芳表示,目前国内虽有《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等管理规定,但这些条例只对地下管线的规划、设计、施工、档案管理等环节进行了规定,而涉及地下管线监管、探测、信息管理与共享应用等内容,尚找不到相关的法规内容来支撑。

  内容零散,操作性差,各部门分管一摊,缺少统一的监管协调部门,城市地下管线分属十多家单位各自建设和管理,这也导致许多地下管线铺设后,相关单位不能及时提交甚至不提交地下管线资料。

  以后管线安全问题更严峻

  “有时候我们查完2009年的资料,施工一挖,水管断了,原来是新铺的管道。”一位从事地铁设计施工的设计人员表示,在地铁及其他施工项目开工前,设计人员都要四处“跑资料”,不同的地下管线,要去不同的职能部门查阅。然而查阅回的数据,往往与现实有差异或不同步。由于城市建设过快,往往新铺设的管道还没有数据,新的工程就再次上马,再加上屡禁不止的“暴力施工”,破坏管线事故,就成了“必然会发生”的事故。

  问题也不光是老管线的管理。江贻芳表示,由于目前铺设的地下管线不少改用非金属材质,如果不能严格执行管线数据管理,地下管线很可能“埋进去就找不到了”。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2006年坍塌事故发生后,便有市领导表示,首都经济发展很快的同时,城市基础建设底子太薄,管网体系尤为脆弱,许多管线“连设计图纸都没影了”,“这是目前京城地下管线的实际情况,再过十年,将有很大一批管线进入老化期,那时面临的地下管线安全问题,将更为严峻。”不过几年过去了,管线数据缺失的问题仍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

  破题

  地下管线应统一监管

  “地下管线发生事故的,应该严格按照责任进行追责。”城市规划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文国玮表示,正是由于目前责任追究制度不严格,才让许多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选择了不严谨的方式。无论是人为破坏造成的,还是由于地下管线管理不善引发的地下管线问题,都应该按照权责划分,严格进行追责制度。

  “建立统一的地下管线监管机构也是势在必行。”江贻芳表示,由于地下管线分管单位太多导致的协调问题、管线档案信息不共享等,都需要建立统一的机构解决。与此同时,加快地下管线数字化建设,也是改善地下管线安全的主要手段。

  江贻芳表示,建立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就是通过网络的支持下,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对地下管线及附属设施的信息进行管理,通过对已有地下管线数据的整理及对新铺设管线的实时更新,最终实现为城市各种地下管线相关的业务应用提供数据共享服务。 -本报记者 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