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学费高、就业难 中国高考人数持续减少引发关注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6/01/2010 11:03:24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任杰):每年6月初,是中国举行高考的日子。由于高考承载着千百万莘莘学子上大学改变命运的使命,它被视作中国最重要的考试。不过,近年来,中国参加高考的人数持续下降,除人口因素之外,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

  据中国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透露,今年中国高考报名人数约为946万,比2009年减少74万人。这是继2009年高考报名人数减少40万之后,报考人数又一次出现大幅下降。从目前统计情况看,除四川、甘肃、西藏考生数量同比有所提升外,其余省份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江苏报考人数减少1.9万,北京减少2.1万人,湖北减少3万……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人口出生规模有所回落,这是导致高考人数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在接受国际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人为弃考也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弃考的原因,有的选择打工,有的出国,有的是因为就业难,大学学费过高等等原因。但实际上,根据我们的观察,倒退到2007年、2008年、2006年,其实我们每年弃考都在70万到80万人,这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

  对于有学生主动放弃高考的现象,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从宏观角度分析,这是社会多元发展的一种现象,应该给予客观的理解和分析,但对于高考“衰落”背后比较复杂的社会背景,他显得很忧虑。“大学本身是非义务教育,应该有多元选择。但是我们现在对高中生毕业后,不选择大学,而选择工作或是选择其他途径,总觉得它不是很正常的。这后面反映出的问题,我们对高考之外的其他路径不太认同,或者我们整个社会为学生提供的路径还是比较单一的。其实,在高考之外的其他道路,比如学生选择打工,或选择另外高校学习,或者他有其他的选择,应该是正常的。而目前的情况下,当学生出于学费压力过大、今后就业难、国内教育质量不高而放弃高考,就值得我们深思。”

  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高校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扩招。由于毕业生人数激增、学科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等原因,大学生不再是从前的“天之骄子”,很多人不得不面对“刚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遇。而在大学学费日益昂贵的背景下,对中西部地区生活水平仍很低的家庭来说,与其让读大学拖累家庭“破产”,还不如让孩子尽早走入社会。

  尽管中国教育部负责人澄清,大学生就业难与高考人数减少不相关,但“靠读书改变命运”的传统观念却遭遇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挑战,一种“读书无用论”的情绪迅速在中国社会蔓延开来。

  此外,与高考人数持续减少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近年来中国出国留学热潮的持续高涨。越来越多的高考适龄人群开始选择放弃国内激烈的高考竞争,转而选择出国读书。在北京近期举行的一次留学展会上,高中生马志伟就表达了这种想法。“我打算高考和出国读大学兼顾。国内的教育压力比较大,国外(的教育)相对更全面一些。我有可能去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读一些理科的专业。”

  在北京,一些重点中学甚至在高三年级专门开设了“出国班”。北京八中高中部负责教务工作的李老师介绍说:“他们(班上的学生)现在都已经放弃了国内高考了,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地往国外申请的状态。有的孩子都已经得到了国外高校的录取通知。”

  对此,著名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出国读书分流掉部分高考人数,是给中国高等教育敲响的一个警钟。“我认为,这跟我们国内高等教育的竞争力有关系。但由于国内很多学校教育质量、管理制度都存在缺陷。在与国际名校相比存在劣势,因此有很多家庭会选择到国外读书。目前,选择到国外去读书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高端留学,还有一种情况在国内上本科无望,所以去国外读书。”

  据专家预测,未来10年,中国18岁到22岁的适龄学生人数会降低3800万人。这意味着,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的趋势很可能将一直持续下去。对此,熊丙奇表示,应从高考报名人数不断减少的趋势中,看到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希望。“如果生源数急剧减少,高校就面临着生源竞争的压力。如果高校要避免破产、关门的结局,就必须在生源数减少、报名数减少的背景下,改革大学的管理制度,重视学校的教育。因此,我们不要看到高考人数的减少,对未来的教育就产生一种悲观的情绪,而是应该看到它会倒逼出中国教育改革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