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期间,京城各大庙会进入高潮,地坛庙会客流密集。本报特约摄影庞铮铮
还没进门儿,就听到吆喝声,闻到阵阵烤串香。再往里走,准能碰上个把“皇帝”,身边或簇拥着盛装“宫女”,或跟着“群臣”……今年春节,各家庙会上演的戏码仿佛按照同一个本子排演,游客大呼年味寡淡。民俗专家赵书坦言,庙会要有年味儿,组织方更应在文化味儿上下功夫,提高摊位的文化门槛。
一天之内三处见“皇上”
天坛皇帝、地坛皇帝……一天之内,至少3处庙会的表演涉及皇帝题材。天坛,头戴黑貂红缨朝冠的“皇帝”仪态雍容地缓缓前行;圆明园冰面上,干脆上演了一场《甄嬛传》,“皇上”会配合游客合影;地坛,“皇帝”身边,文武百官、侍卫仪仗浩浩荡荡。
然而,这些“皇帝”戏码一水儿都是穿越题材。祭天、祭地确实是皇帝的工作之一,但是据史料记载,明清两朝每年冬至日的圜丘祭天,是古代郊祀最主要的形式之一,礼仪极其隆重与繁复,祭地则是在每年夏至举行。
烤串儿扎堆儿庙会
“龙潭庙会,头天肉串还20元一串呢,第二天就10元4串了,这价格也太离谱了。”80后的李薇,春节期间先后逛了龙潭庙会、地坛庙会和圆明园庙会,她总结说,“庙会上就是各种串儿‘开会’,糖葫芦串、羊肉串和不知道什么肉的串儿,一点北京特色没有,特失望。”
市民侯女士吐槽她逛龙潭庙会的经历,“东门口的肉串25元一串,走几步15元一串,再往里走则成了10元一串,花10元买了一串,愣没吃出是什么肉做的。”
一位网友在微博里写道:庙会的摊位费最高20万,均被小吃,玩具等低端娱乐项目占据。平日里三五块钱一个的羊肉串,四块钱的臭豆腐,四五块钱的麻花等都要卖到三倍以上的价格。庙会,已经找不到民俗、习俗、文化和传承,都成了烤串大会。
庙会招商应设文化门槛
“这几年,北京的庙会管理水平还是有提高的,比如龙潭庙会、地坛庙会,至少上厕所不再是难题了。”赵书说,“但是问题也有很多,让庙会有年味儿,主办方除了要卖摊位,更要有文化创新。一些跟皇帝搭不上边儿的庙会,把‘皇帝’请去演出,就更不妥当了。”
北京民俗博物馆负责人关昕认为,庙会是公共活动,趋同性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每家庙会最精髓的东西应该是不同的。东岳庙庙会主打传统文化,所有文化活动都是跟祈福和民俗有关,舞狮子和皮影戏成为最受欢迎的两个项目。
“更重要的是一种氛围的营造。以前物质水平不如现在,大伙儿每天准备着,憋足了劲儿过年。现在天天忙,恨不得等到除夕白天才能冲到超市里去买点年货,自然年味儿就打折扣了。”市民范女士说,“20年前的庙会上几乎没有卖烤串儿的,要是赶上有卖的,来上一串儿,那是过‘时髦年’。现在,到处都是卖的了,自然也就没人稀罕了。”
赵书说:“庙会应当有一定的参与度,不是简单的你来做我来买。组织方还是应当开发新的文化产品,挖掘文化的内涵。每一年都是新的生肖,完全可以围绕着这个特色来开发不同的产品,吸引更多人走进庙会,体会浓郁的过年气氛。”
链接
庙会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说祭祀和战争一样,都是国家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早期的祭祀主要是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过程中,人们聚集在一起,集体开展一些活动,如进献供品、演奏音乐、举行仪式等,这种为祭祀神灵而产生的集会可以看作是后世民间庙会的雏形。
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久而久之,“庙会”演变成了如今人们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
(编辑:汤云佩)
?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