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食品>  正文

七百年美酒一坛子疑问 年号张冠李戴质疑如潮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0/16/2012 09:44:13   来源:羊城晚报网络版   作者:蒋铮 林晓湄

  刘凤翼的“炫耀帖”配发的图片  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的"内府"梅瓶  内蒙古宁城县博古观馆藏的“内府梅瓶  制图/陈炜

羊城晚报记者 蒋铮 实习生 林晓湄

  10月7日,国庆长假最后一天,一条“晒酒”的加V博主微博被网民疯狂欢乐转发,甚至被嘲笑为“国庆假期的最后福利”。博主称受邀赴深圳古玩协会会长之宴,主人拿出“一坛元代永乐年间藏酒”招待,该酒“距今700多年”。

  截至10月14日傍晚,微博已被转发、评论超过8000条。大多数网友质疑酒的真伪,而古玩界的内行们却从中“嗅出”另外的味道———酒,只是噱头;梅瓶,才是“戏眼”!

  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早在2010年,国内收藏界就吹过一轮“元青花梅瓶”风潮,不少新贵巨富以喝到“古董”梅瓶中的“老酒”为“炫富”必杀技,结果被一一证实为骗局,全部是当代仿制品灌进米酒甚至劣质酒的忽悠伎俩。

  年号张冠李戴

  质疑如潮而来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博主刘凤翼把朝代都搞错了,“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距今约600年,元代根本不存在“永乐年间”。这一常识错误遭到网友集体调侃。

  针对质疑,刘凤翼在自己的微博上回应称是按会长所说写的,并未多想年代有误,“后来发现了已无法纠错”,而且他自己喝酒时也不相信酒是真的。对于网友质疑其炒作的说法,“我等50多岁人,既不想成名,又不为逐利,微博就日记而已。”

  刘凤翼还在微博上拉证人“援助”:不论这酒真假,人家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收着,就这份情也该领,而且酒确实好喝,@老生阿泰可以作证!

  而@老生阿泰则表示:酒好喝,这个判断应该相信@刘凤翼先生,他是善饮者;主人盛情,更是笃实感人。当然,酒之年代考证,还是留待专业机构测评,或者,等候“鉴宝”?

  而深圳市文物管理办有关负责人则向媒体证实,深圳根本就没有古玩协会这一民间团体。

  所谓内府梅瓶

  名头确实不小

  从博客上的照片来看,酒瓶的器型为小口、短颈、丰肩、瘦底,是一个典型的“梅瓶”,而在中国古玩界,“梅瓶”是有特殊含义的———

  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一件好的梅瓶有多珍贵?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一件北宋时期的刻花褐彩梅瓶,高仅27厘米,2000年6月7日在伦敦苏富比春拍中以50.5万英镑拍出,2004年11月1日香港佳士得“龙凤传珍”专场再拍时,成交价已经高达1350.375万港币。

  而博主“晒”的“内府”梅瓶,来头也不小!

  所谓“内府”原意为仓库,署“内府”款的瓷器最早出现在磁州窑器物上。到了明朝初年,内府含义发生了根本变化,专指皇宫内廷。“内府”白釉梅瓶就是当时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宫廷内府烧造的器物,属官窑精品。

  内府梅瓶作为明朝宫廷所用之物,至今流传在世的完整器物极少。目前最知名的存世内府梅瓶,当属日本博物馆收藏的两件。中国古陶瓷研究泰斗耿宝昌在《明清瓷器鉴定》中描述:此两器乃出土于北京,大约在1930年左右流散到国外,后被日本收藏。

  除此以外,内蒙古宁城县博物馆也藏有一只白釉“内府”梅瓶。这件内府梅瓶被发掘于明代大宁卫古城之中,估计是明初朝廷赏赐边疆藩王装御酒用,或是后来明廷与蒙古贵族相互交往中的赠送之物。

  这些“内府梅瓶”中,一律没有酒液残存。

  梅瓶老酒戏码

  已是陈年老调

  “又是个梅瓶老酒!”中国著名仿古陶瓷艺术家、南昌大学博物馆顾问李广琪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炫”梅瓶老酒,不是为了酒,而是为了“瓶”。

  但是,无论声称是元代还是明代,这瓶都让人“看不懂”。

  李广琪介绍,明代早期就有内府御制的酒坛出土。但是目前在国内基本看不到真的。从照片来看,这瓶子还真的挺“露怯”:

  首先,梅瓶的封口泥是白色的。“到底是石膏还是‘大白’(注:刷墙用的腻子),看不清楚。如果是石膏,明代还没有石膏”。记者了解到,古代酒瓶封口的普遍工艺,有的是用猪血和糯米浆掺谷壳三样做成,有的是用黄泥,两种封口颜色都偏黄,边缘也没有那么平滑,而照片中的封口却是平滑的一片白色。

  其次,从照片上看,被封住的瓶口内部和暴露于空气中的瓶身几乎没有亮度差异和色差。“不管是存世还是墓葬、窖藏,瓶身暴露在空气中数百年,会有陈旧感、侵蚀感;而被封住的瓶口沿,隔绝于空气和灰尘,必然显得新很多,但现在看不到区别。”

  再次,即使精度很低,照片中瓶身也显得过于“贼亮”,反射出现代工业原料中二氧化硅的玻璃质感。“早期的明代梅瓶都非常粗糙,因为它是二元土(瓷土加高岭土)或三元土(瓷土加高岭土加生石灰)配方的瓷泥,膨胀系数很大,当时能够达到85缩,就是一尺瓷胎在烧成瓷器后,会缩小到8寸5。釉面、光泽、胎体都很粗糙,原始手工业的痕迹很明显。此外,古人也不懂在瓷土中放增白剂增白,迄今的资料图片中,还没见过这么白的内府梅瓶。”

  李广琪提醒,瓶内即使有酒也不能喝。“至少迄今为止,明代的酒没听说过有一滴存世。清代的酒倒是听说过有。锦州市曾出土过道光年间的一窖酒,但那是白酒。而梅瓶藏酒大多数是米酒,即使还有,几百年下来米酒里滋长的细菌已经很可怕。其实,古代陶瓷没有现代陶瓷那么密实,气孔大,有透气性、渗水性,几百年的酒还能剩下?”

  一位北京的收藏家告诉记者,以他“阴谋论”的眼光,拍照片的人不是不懂古玩,而是“很懂”,因为很懂得“藏拙”:“首先,照片的像素很低,无法放大细看。一张什么细节都没拍出来的照片,专家也无从下手。第二,照片中的酒瓶盖子是歪侧到一边的,内藏的盖芯虚虚实实,看不真切。梅瓶酒盖中间的那个芯,应该像钢管一样是空的,但现在这么一遮,啥都看不出来。”

  链接

  晒酒微博原文

  微博评论金句

  @刘凤翼V:中午,好友兼老乡,深圳古玩协会会长倪春海先生邀我和@老生阿泰赴宴,会长拿出一坛元代永乐年间的藏酒招待我们,大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开坛口,顿时满屋飘香,历700多年,十多斤的藏酒倒出来仅剩一斤多,平生喝过的最好的酒,连从不沾白酒的阿泰也忍不住喝了一杯,对我来说阿泰喝白酒一定是新闻,好酒。

  微博评论金句

  @海波的天:感谢博主,在这十一长假最后一天悲痛的日子里,谨以此帖给我们大家带来了无比的欢乐!让我们行将崩溃的心找到了温暖!神马高速堵车、神马景点堵人都是浮云!我们深感博主的良苦用心!再次致谢!

  @五岳散人:这酒要是元代的,老子把这坛子吃了!……要是明代的,这坛子我也吃了……

  @虬髯客-鱼肠:呵呵,有高人出来点拨了一下,喝酒是假,卖那个青花梅瓶是真。但凡稍微懂点的人都知道一两百年的酒都要兑着喝,更何况是七百年的酒。现在这故事的真是越讲越玄乎了。

  (编辑:汤云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