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食品>  正文

中国油脂产业外资独大 调和油国标延宕8年未出台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9/11/2012 09:44:08   来源:南方网

  编者按油脂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是维系人类生存最基本的三大营养素,对保障人体健康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已成世界上最大的食用油消费国之一。经过去数十年的丛林博弈,全球跨国粮商和世界大型油脂企业深度介入我国油脂全产业链,带来了我国油脂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引起业内对我国油脂产业外资独大、自给率偏低等问题的担忧。

  同时,我国食用油产业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调和油国家标准延宕八年还未能出台,以致存在调和油任意勾兑、以次充好等行业“潜规则”现象,给消费者知情权带来侵害,也给我国油脂产业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0余年前,一条“金龙鱼”出现在中国各地的货架上,中国人拎着油瓶子打油的历史从此终结,中国食用油丛林中的厮杀与博弈也由此拉开了大幕。

  十年后,中国加入WTO,长期设限的大门逐步开启,油脂行业从原料上游到产品终端,国资、外资竞相追逐,丛林风云激荡。

  这是中国人消费习惯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20年。小卖部在萎缩,超市、便利店遍布每一条街道,散装油渐成过去,小包装食用油已成新宠。公开报道显示,从散装油到小包装精制油的转变,造就的是一个年增长速度超过30%的小包装食用油消费市场。

  油脂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是维系人类生存最基本的三大营养素,而米、面、油及其产品是富含三大营养素的主要日常食物。在世界10个食用油主要消费国排序中,中国、印度、美国位居三甲,这与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有效带动了全球食用油消费市场的持续增长。

  这期间,全球跨国粮商和世界大型油脂企业深度介入我国油脂全产业链,带来了雄厚的资金,也带来了全球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工艺,由此带来了我国食用油工业的空前发展;同时,也让我国民族油脂企业卷入全球市场竞争中,不乏教训也颇多收获。

  来自中国粮油学会的最新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7350.59亿元,同比增长27.90%;实现利润总额达277.3亿元,同比增长13.43%。2011年,全国精制食用植物油产量总计为4332万吨,同比增19.6%。

  逢涨必“约谈”

  提到食用油话题,当前最受关注的莫过于价格上涨。

  对金龙鱼、福临门等大型食用油品牌而言,这是今年二度涨价。7月初,益海嘉里对旗下金龙鱼花生油平均提价8%;随后,中粮集团也表示旗下福临门花生油价格将跟进,而国内花生油的主要生产商鲁花涨价幅度则达15%。

  同时,鉴于大豆等油脂原料价格看涨,舆论普遍预期今年下半年国内食用油企业还有可能上调大豆油价格。为此,国家发改委于7月下旬年内第二次约谈益海嘉里、中粮等企业,以期稳定市场价格。

  据多位油脂业内人士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此轮食用油价格波动的导火索在国外。今年以来,美国等世界主要油脂原料出口国气候干旱,大豆预期产量下降,传导到油脂行业,食用油价格由此再度展现上行压力。

  于上述大型油脂企业而言,“约谈”并不陌生。每逢食用油价格波动,国家发改委必会用“约谈”利器。

  就在今年4月,出于稳定居民消费价格,避免诱导CPI的大幅波动的考虑,国家发改委就曾约谈几家主要的食用油企业。资料显示,当初金龙鱼、福临门等两家国内主流食用油企业相应提高小包装花生油、菜籽油价格,涨幅在8%左右。

  到今年7月,这已是国家发改委年内第二次“约谈”食用油企业。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就在此次“约谈”后不久,据《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又于8月13日再次召集中粮集团、益海嘉里、鲁花集团、九三油脂集团和汇福粮油集团等五大小包装食用油企业进行谈话,要求上述5家企业建立食用油价格报告制度,定期向国家发改委报送食用油出厂价、批发价和零售价。

  从“约谈”到“价格报告制度”,国家发改委食用油市场调控思路由此发生了变化。中国粮油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国家发改委这一举措有利于更好地及时监控市场价格,以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地出台具体调控措施。

  王瑞元认为,从成本驱动的角度考虑,美国大豆产量下降带动大豆价格上涨,企业相应提高价格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这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我国食用油价格之所以对美国大豆减产表现如此敏感,根源仍在于“我国食用油产业对外依存度过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向《瞭望东方周刊》表示,我国大豆近80%依赖进口,其中主要来源是美国,对方稍加调剂就势必传导到我国油脂产业链终端。

  “约谈是一种手段。”李国祥认为,这既不是完全的行政干预,也不是完全的市场手段。中华油脂网信息部副部长郭清保也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约谈的背后“也说明我国食用油尚缺乏定价能力,只能听命于国际市场”。

  沦陷的大豆

  这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油脂油料行业长期依赖进口。

  作为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副会长,王小语在谈及近年黑龙江及东北大豆产业时,多次从嘴中蹦出“难过”二字。作为我国主要的大豆生产基地之一,黑龙江大豆产业在进口大豆的步步紧逼之下,近年一直在努力坚守非转基因天然大豆产区的堡垒。

  资料显示,近几年黑龙江大豆产业受进口大豆冲击,以及我国玉米、大豆比价结构不平衡现状的影响,种植面积日趋下降。王小语向本刊记者介绍,2010年,黑龙江大豆的种植面积为6400多万亩,到2011年缩减到5000万亩左右,今年估计为3600万亩左右。

  上世纪90年代,为满足日渐扩大的植物油脂需求,我国逐渐放开了大豆及植物油进口市场。由此,ADM等跨国粮商凭借资本、资源和市场优势大举进入中国油脂产业。经过20余年的深耕,跨国粮商和外资油脂企业已经逐渐在我国油脂原料进口、压榨、精炼、小包装市场终端等全产业链均占据了主导地位。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从此,我国大豆市场彻底放开。如今,在世界上四大大豆生产国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之中,美国的四大跨国粮商已经形成了绝对的控制权。

  四大粮商,即通称的ABCD,指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路易达孚(Lluis Dreyfus)。在当今世界上,这四家巨无霸企业几乎控制了从原料到加工、物流等全部产业链。

  以大豆为例,在美国已成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出口国的情况下,这四家美国企业还控制了同样盛产大豆的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大豆的生产。这等于是握住了全球大豆产业的命脉。

  郭清保认为,只要美国农业部调低大豆产量,或者因为气候等因素预期大豆产量将下降,作为世界大豆价格主要晴雨表的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大豆价格势必相应发生震荡。从原料价格的波动传导到终端,让老百姓感受到的就是食用油价格波动。

  这方面的惨痛教训是2004年曾发生的“大豆危机”。因为当年美国农业部调低大豆预期产量,导致CBOT大豆价格大幅上扬,一路抬高到每吨约4400元的历史高位;就在严重依赖美国进口大豆的中国企业高价采购近数百万吨美国大豆后,美国农业部又调高大豆产量预期,加上国际游资炒作,大豆价格又一路下泄,跌幅近一半。

  这让中国大豆加工企业损失惨重。据此前媒体报道,在那次“大豆危机”后,中国大豆压榨企业有近70%被迫停产、倒闭。四大粮商也借此机会大举侵入中国,通过低成本的兼并重组抢占市场,趁机低价收购、参股中国多家大豆压榨企业。据媒体公开报道,ADM、嘉吉、邦吉、丰益国际等跨国粮商在全国近百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60余家企业参股或控股,这些企业占我国植物油总产能超过六成,并且依然在逐步扩大。

  欠缺的定价权

  这曾是在我国粮油行业被反复讲述的一则故事。

  2007年,我国食用油价格出现大幅震荡。为平抑价格,中储粮抛出20万吨食用油以稳定市场,而收效并不明显。随后据媒体调查,有近70%的食用油都被一家跨国粮商收走。

  面对这一个个惨痛的教训,2008年左右开始我国着手建立大豆储备制度,以应对大豆进口受制于人的窘境。

  “如果没有国家储备的大豆,可能进口大豆的价格就要涨到天上了。”王小语认为,国产大豆虽然占市场份额不高,但关键时刻在国家调控之下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李国祥也认为,经过近年的多次惨痛教训,我国调控手段和企业的应对能力已经越来越强,这是保证当前我国食用油价格没有出现大幅震荡的关键所在。

  王小语进一步的心愿是“沿海的企业能多买些国产大豆”。他说,黑龙江连续几年国产大豆卖不出去,每年有一半都被国储油收购。如果沿海的企业能多买些国产大豆,也不会那么容易受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上涨的影响。

  不过必须承认的是,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美国大豆的价格优势始终是无法忽视的。“事实上对我们也有好的一面,”李国祥认为,扩大自给率是应当的,但我国耕地面积有限,如果大幅度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就势必导致玉米的自给率下降,大豆和玉米的争地矛盾将愈趋凸显。“玉米更为重要,能让农民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让农民都种大豆并不现实。”李国祥说。

  与原料上游严重依赖进口的情况类似,在我国调和油终端市场也是外资品牌一枝独秀。

  作为新加坡丰益国际在华投资的独资企业,益海嘉里已经成为集粮油加工、油脂化工、仓储物流等为一体的大型粮油企业。数据显示,2010~2011年度我国小包装食用油消费量为720万吨,其中益海嘉里的销量就占据近一半达300万吨。公开资料显示,益海嘉里已连续多年占据我国近50%左右的小包装食用油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食用油供需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在自给乏力的情况下,不得不依靠大量进口大豆和食用油来弥补缺口。据农业部网站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前6个月我国食用植物油进口379.8万吨,同比增18.6%;来自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的数据也显示,我国食用植物油的自给率已由本世纪初的60%下降到2011年的38%左右。

  过低的自给率

  面对强大的外资占据我国食用油工业绝对领导地位的现实,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出忧虑。

  王小语的郁闷在于黑龙江不少加工企业常年呈现的是“阶段性开工”。据他介绍,黑龙江油厂的产能本该在1500吨左右,但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每年加工的都不过200万吨,大量的产需基本由外资企业所占据。“一方面大豆大量进口到国内,另一方面黑龙江豆农却卖豆难,需要国家用财政资金来进行保护性收购。”

  对此,有业内人士深表担忧。位于深圳的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向《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外资占据极大比例不利于我国油脂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会使得国内食用油价格缺乏合理的定价机制,完全被外资所垄断,国内企业几乎没有定价权,只能被动接受;其次,也不利于调动国内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在利润率不断下滑的情况下,炼油企业出现亏损几近常态,甚至出现一些企业倒闭的情况。

  中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长王汉中曾建议,“像食用油这类关系到每一个国民的生计、事关社会稳定大局的大宗农产品,应确保达到特定的自给率水平。”2007年8月,王汉中曾向中央部委提交《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形势分析与对策建议》一文,积极建言保障我国食用植物油供给安全。

  据媒体报道,2008年,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白美清曾致信国务院领导,提交了一份名为《有关专家对提高油脂自给率和保障食油安全的建议》的报告。据了解,该报告是由中国粮食协会、中国粮油学会等四个粮油行业相关协会,在对中国食用油行业长期跟踪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在信中,白美清提出了数条保障我国食油安全的建议,包括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把油脂自给率提高到50%左右;像抓三大主粮那样抓大豆、油菜、花生三大油料作物;重点扶植大型油脂企业,使之成为承担国家宏观调控的载体和保障居民食油安全的骨干等项内容。

  2010年8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听取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作的《国务院关于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张平在会上表示,要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政策,将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中资开发生产、大豆和油菜籽食品油脂加工、玉米深加工列为限制外商投资类别。

  这已是国家第三次提出限制外商投资大豆和油菜籽食品油脂加工,前两次分别是2007年所公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2008年9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在竞争中争抢话语权

  不过,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资源配置早已超越国界, “不要因为害怕它就去堵住它。国内既然没有那么多资源,光靠国内无法满足,如果一味禁止外资进入,可能还人为设定了发展壁垒。”郭清保说,重要的不是禁止外资进入,而是积极学会跟外资企业打交道、学会共同成长。

  王小语也承认,当前我国油脂产业链从种植、加工、贸易,到流通、信息、科研、资本市场等诸多环节,均与进口大豆产业链存在一定的差距,“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是国产大豆难以比拟的,因此才具有了明显的价格和效益优势。”

  据李国祥观察,在我国建立大豆临储制度之后,我国食用油应对国外原料价格波动的能力已经显著增强,未来依然是如何让原料进口多元化、避开游资炒作等增强应对能力和话语权的问题。

  一个最新的消息是,作为担负我国粮油战略储备和市场调控重任的中储粮,也于今年高调进军食用油终端市场。8月23日,继今年初中储粮推出“金鼎”品牌一级大豆油和一级菜籽油之后,又推出食用调和油以抢占食用油市场份额。

  作为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大型重要骨干企业,中储粮受国务院委托,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油的经营管理,同时接受国家委托执行粮油购销调存等调控任务。不难看出,中储粮在我国食用油领域占据着极为独特的地位。中央储备油的轮换资源是其核心资源,拥有的遍布全国的收购和储备资源可以使其把握原料市场并快速培育销售网络。

  正是因为这一特殊出身,中储粮金鼎甫一面世就引起了业内广泛关注,被业界寄予挑战外资主导地位、行使国家宏观调控重任的使命预期。

  据本刊记者从中储粮方面了解到的信息,中储粮金鼎预计年内将完成销量约20万吨,其所占市场份额约为3%。这让舆论对中储粮金鼎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调控作用心存疑虑。

  “我们应该给予市场充分的接受时间。”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民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5年后,中储粮金鼎的销售目标是120万吨,届时将占据15%左右的市场份额。“金鼎的最终目标是成功进入市场前三。”刘建民说。

  调和油国标八年曲折

  国标是否要求公布配方和比例,目前还没有确切信息。对于中储粮公布调和油配方和比例,有人叫好,也有人认为其搅局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武 | 北京报道

  2012年8月23日,首度进军调和油市场的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在发布旗下首款调和油产品的同时,公布了委托权威机构监制的调和油配方和比例。此前这是被各企业视为最机密的信息,中储粮打破了整个行业多年秘而不宣的默契。

  在这种默契之下,调和油生产企业想怎么调就怎么调。对于眼花缭乱的调和油产品,消费者似雾里看花,并不知买回的花生调和油、橄榄调和油究竟含多少花生油,多少橄榄油

  这涉及的是一个久拖未决的问题---《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已经开始8年,尽管几次“呼之欲出”,而至今依旧未出。

  是“搅局”还是“还消费者知情权”

  中储粮公布配方和比例之后,赢得了一些消费者和业内人士的叫好。在记者调查采访过程中,中国粮油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以及著名食用油专家、原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院长丁福祺等专家就对中储粮此举持支持态度。

  中储粮公司高管在发布会期间曾表示,此次公布调和油配方得到相关主管部门支持,但属于企业自主行为。

  关于调和油主油料的比例,市场上传言甚多,有些还是业内人士爆料,所谓的花生调和油、橄榄调和油里面,花生油和橄榄油的成分连10%都达不到。王瑞元在发布会上也说道:“市场上少数企业混淆概念,随意冠名。”

  丁福祺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我认为公布配方和比例比较好,这是还消费者知情权的一种表现。”中储粮多位高管也曾多次强调此举是“还消费者知情权”。

  据行业资料显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培育,调和油产量已经占据我国小包装食用油的半壁江山,消费量已经占小包装食用油的30%以上。

  在市场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泥沙俱下的情况。一些生产企业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虽然以那些营养价值高、价格高的油品冠名调和油,而实际上主要成分是低价、低等油料。

  由于缺乏国标,企业配比随意性大,调和油真实性存疑。

  王瑞元就曾明确表示:“一些不法分子甚至以次充好,扰乱市场,欺骗和坑害广大消费者,给调和油带来负面影响。”

  也有专家并不认同公布配方和比例的做法。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副主任唐瑞明就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从专业角度,中储粮无法从技术上对自己配方和比例进行举证。”

  “公布原料比例或配方固然是件好事,给不出验证过程、检测方法及脂肪酸比例对消费者的健康影响,依然没有任何价值。”全国粮油标准化委员会油料及油脂工作组组长、武汉工业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何东平对本刊记者说。

  不过,唐瑞明同时也表示:“我认为中储粮公布配方只是一个企业行为,企业只要不违背法律法规,怎么做都无所谓。”

  重新拟定的调和油国标有较大变化

  没有调和油国标,企业的任何合规举动似乎都无可厚非,也都有一定的民意基础。话题的焦点也最终落在了国标之上。

  调和油国标的制定一波三折。王瑞元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调和油国标从提出到现在已经8年时间,实在太久了,快则年底出台,慢则明年上半年。”

  根据2008年发布的《 食用调和油编制说明》显示,2004年12月,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在上海召开研讨会,官方、学界以及企业代表参加了研讨,确定了《食用调和油》标准制定方案,并向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申请立项,国标制定工作进入了实质阶段。

  2005年国家标准计划下达,成立了《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起草组,组织多次研讨会,形成《讨论稿》、《征求意见稿》。

  “由于对标准标识的内容分歧很大”,起草组曾在北京召开了“《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研讨会”。该研讨会由王瑞元主持,历时一天,建议增加各原料油脂比例检验的要求。但由于当时在技术上“没有成型的检验方法”,于是拟定了《不同油脂配比的检测方案》进行比例检验方法的研究。2006年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同时运用近红外分析仪器开展原料油脂比例检验方法的研究,形成新的标准《征求意见稿》。

  经过科研努力,2007年标准起草组采用透射、反射等手段建立了比例检验数据库,当时“对两两原料油制备的调和油产品能够科学认定,但对于三种以上原料油制备的调和油产品无法认定(是因为需要逐步建立三种原料的比例数据库)”。

  直到2007年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上,起草组汇总专家和企业代表等各方建议和意见后,研究确定了国标《送审稿》,提交委员会审定。2008年10月,最终完成的《送审稿》与《编制说明》、《意见汇总表》一同打包在网站上公布。

  此后几年几乎再无下文。

  直到2011年9月,信息显示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于9月21日组织召开了《食用植物调和油》国家标准预审会。来自3家院所、4所院校、7家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11家生产营销企业代表,以及51名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标准质量中心副主任唐瑞明主持。

  唐瑞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目前已经提交的调和油国标报批稿是重新拟定的,与之前版本的《送审稿》有较大改变,甚至有些地方完全不一样。”

  “说白了,我们一直是在想办法解决调和油真实性问题。以前那个送审稿就是因为这方面的原因,才被撤了回来,现在报上去的标准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标准。”唐瑞明告诉本刊。

  若升为食品安全标准则应为强制性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企业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但是调和油市场由于缺乏国标,“在管理上存在缺陷,影响到市场的公平竞争。”业内人士说,“由于受到调和油的原料来源和价格因素的影响,许多不法厂家有掺杂使假进行勾兑等行为,造成比较严重的调和油市场品质问题。”

  除此之外,调和油配比之争与调和油产品冠名不规范等问题也在业内沸沸扬扬,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也空前关注。这就使得调和油国标尽快出台成为众望所归。

  王瑞元说,“最终出台的国标可能不允许在‘调和油’前面冠以‘花生’‘橄榄’等名称。”

  同时对于调和油的配方和各油料比例是否需要公布这个问题,不仅在企业界存在分歧,参与国标起草的各方专家反馈的信息也存在差别。

  王瑞元曾对本刊记者表示:“调和油国标将要求生产企业标示产品配方和比例。”

  而唐瑞明则认为,重新拟定的国标并不会要求企业公布调和油各油料比例。此外,何东平告诉本刊,“目前标准还在制定中,有没有比例要求,比例要求多少,都需要经过全面的论证才能确定。”

  如果果真不要求企业公布配方和比例,又将如何解决调和油真实性问题?唐瑞明说,目前国标制定工作已经涉及多个部门,并且最终版本尚在报批过程中,没有做进一步解释。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应珊红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们是国内最早研究出食用调和油的单位,初衷只是为了推出一个既营养均衡又能见效益的品种。“这是个横向课题,就是为了出效益的,后来我们也形成了科研报告,但由于一些原因并没有投入生产。”

  “对于配方和比例检测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定量和定性的问题,定性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定量的话就比较麻烦,不一定每家科研检测机构都能做出来,因为这和仪器有关。”应珊红对本刊表示。

  此外,调和油国标的发布程序预计也有不同。如果按照通常的程序,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完成标准起草和征求行业意见之后,就应提交给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由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再按照既定程序发布国标。

  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确应该“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公布”。

  尽管如此,一个好的标准对行业生产和市场销售能否起到根本影响,能否改变调和油市场长期以来呈现出的低质暴利乱象,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是以推荐性还是强制性标准出台。

  此前王瑞元曾对本刊表示:“调和油国标可能以推荐性国标出台。”本刊也注意到在第一次《送审稿》的编制说明里的确注明“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前两年由于调和油市场混乱,媒体也有报道,国务院食安办非常重视,决定把调和油以前的指南标准转化为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由卫生部牵头制定,国家粮食局配合。”唐瑞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他认为,调和油国标若上升为食品安全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

  有多少肥胖是吃油吃出来的

  很多以橄榄油、花生油、玉米胚芽油、葵花籽油、山茶油等油种命名的调和油实则其含量很少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周范才、特约撰稿梁珊 | 北京报道

  位于北京东直门的簋街,是闻名全国的美食集散地。150多家商业店铺中餐饮服务业就占去90%,密度之大在全国恐怕难以找出第二处。

  这是几乎24小时营业的美食一条街,麻辣小龙虾、重庆烤鱼以及火锅等一系列“重口味”的川菜、湘菜占到了绝大比例。“平时周末和朋友聚餐或者夜宵什么的,特别爱来簋街,看着红油就会特别有食欲。”Sofia是北京某公司的白领,她几乎每周都要光顾一次簋街。

  今年7月9日,卫生部召开了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发布会。会上透露,我国80%家庭人均食盐和食用油摄入量超标。目前,中国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最高、三高人群最多的国家,这与中国人膳食习惯多以“口味重、多油”为主息息相关。

  北京市营养师俱乐部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余琪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油的能量要大于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量的总和,而肥胖是导致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合理膳食模式脂肪的供能比为20%~30%。根据我国居民能量实际摄入计算,只有通过烹调油摄入量的脂肪不超过25g或30g,才能符合脂肪能量25%~30%的合理膳食基本要求。

  调和油市场有待规范

  北京宣武门的沃尔玛超市地下一层是日常生活用品区,在食用油售货区内,金龙鱼、福临门、鲁花三大品牌几乎占据了四分之三的空间。本刊记者发现,三大品牌的食用油种类不可胜数,其中不仅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花生油、大豆油、橄榄油,也有近些年来开始出现的小麦胚芽油、玉米油等。

  在此之外,另一种食用油同样引人注目---调和油。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调和油市场消费量已经占小包装油消费总量的30%以上,终端市场上存在的调和油品种不下二十余种。一个突出的现象是,这些调和油尽管都在名称上突出其最昂贵和最看重的油品,也会标注产品配料,但却看不到调和油所含各种油料的具体含量和配比。

  这正是常年以来在我国调和油市场盛行的行业“潜规则”。本刊记者观察了某品牌橄榄油调和油的成分表,包括橄榄油在内的原料油有8种之多,但具体比例并不标示。在余琪看来,这带给消费者的警示是要慎重选择食用调和油。

  “拿橄榄油调和油为例,商家在油中放了少量的橄榄油,也可美其名曰为橄榄油调和油;如若商家为了节约成本,使调和油中的棕榈油比例增加,而消费者又不知情,那么将会进一步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余琪说。

  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庆荣也向《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证实,很多以橄榄油、花生油、玉米胚芽油、葵花籽油、山茶油等油种命名的调和油实则其含量很少。而这些消费者并不清楚,还以为自己买得很值。市场上调和油产品鱼龙混杂,为谋利益,一些企业在没有产品研发能力的情况下,自行进行调和油各油种的比例调配,更多调的是价格而不是营养。

  我国著名油脂专家、中国粮油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王瑞元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实际上没有一种油脂的脂肪酸是十全十美的;从营养的角度上说,调和油是一种好的品种。

  本刊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购买食用油的消费者,绝大多数人对标示一头雾水,也不曾关注过调和油的成分比例与营养过量摄取之间的关系。余琪说,“调和油相较于进口的橄榄油和国内的花生油来说,经济实惠,但关键是消费者有知情权,要谨防被‘忽悠’。”

  慎重食用油炸食品

  从营养学上来看,肥胖从最简单直观的层面上解释便是输入大于消耗,于是剩余的热量便以脂肪的形式聚集在体内。

  “我吃的都是橄榄油,不会发胖的。”很多人会对“好脂肪”存在误区,认为烹调时用的是植物油,不含胆固醇,所以不会对身体产生负担。

  知名营养学家、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解释,无论什么油,好脂肪还是坏脂肪,只是对于升高血脂的影响不同而已。它们都含有大量的热量,多吃都会让人长胖。吃橄榄油过多,也一样会增加肚子上的肥肉。这和它是否含有胆固醇,饱和脂肪酸多不多,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最新研究发现,不同的油脂,在促进肥胖的方面的确效果不同。绝大多数油脂令人肥胖的原因只是增加了膳食中的热量供应,而某些坏脂肪会有额外的致肥效果。

  据媒体报道,美国科学家设计的一组关于反式脂肪酸的动物实验表明,两组动物在6年内保持相同的食物和进食量,但在6年之后,两组动物的体重、腹部脂肪、餐后血糖反应、糖蛋白含量、炎症因子等很多指标却大不相同。吃反式脂肪那组动物明显地胖,肚子上脂肪积累多,血糖上升,出现了胰岛素抵抗的症状,各种生化分析数据表明,它们面临糖尿病的危险。

  另一项长期在美国人中进行的调查同样发现,膳食中反式脂肪酸越高的人,越容易导致肥胖,而且肥胖主要胖在肚子上。

  有专家认为,吃1口反式脂肪,就等于吃7口普通油脂,或者吃4口肥肉,所以想要保持良好身材、健康身体的人就要尽可能不食用反式脂肪酸。日常饮食中,含有较多反式脂肪酸的主要是加工食品和煎炸食品。饼干面包蛋糕曲奇派等焙烤食品是反式脂肪的大户,各种油炸食品奶茶等也不容小觑。

  油要换着吃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余琪向本刊记者介绍,我国橄榄油大多进口,最近花生油也在涨价,所以让这些“好油”去炸食品未免有些浪费;食品企业从成本角度来考虑也不会选择这些油品。“我一直建议油一定要换着吃。”

  食用油的主要差别,除了口感之外,最重要的是脂肪酸种类和比例之间的差异。资料显示,油脂主要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多不饱和脂肪酸特别高,亚油酸特别丰富,难以凝固,耐热性较差。这类油的代表有大豆油、小麦胚芽油等。第二类:各类脂肪酸比较平衡,其中油酸最丰富,低温下会浑浊,耐热性较好,以花生油、芝麻油等比较普遍。第三类:单不饱和脂肪酸和油酸特别丰富,典型代表是素有“液体黄金”美称的橄榄油和我国南方人比较偏爱的茶籽油。第四类:饱和脂肪酸很多,温度稍低便会凝固,棕榈油和我们所熟知的动物脂肪便是这类油脂。

  余琪表示:“所谓油要换着吃,应当是种类的替换,不然起不到实际意义。”在食用油的选择上,除了可以选择不同种类之外,也可按照需要不同进行选择。

  在西方享有美誉“植物油皇后”的橄榄油因为价位偏高,所以在国内市场始终没有花生油、大豆油等那样受到消费者的垂青,专家表示,国产的茶籽油的营养价值和橄榄油相差无几,可以在日常烹调中使用茶籽油。

  而香气宜人的芝麻油除了我们所知道的具有很好的补钙作用之外,其必需脂肪酸占到了39%~62%,对软化血管也有所长。对于孕妇或者婴幼儿来说,花生油中的叶酸和锌都是有助于智力发育的。

  也正是从这一营养均衡的角度考虑,业内专家均认为调和油理应成为很好的选择。但苦于调和油国家标准的长期缺位,以至于调和油市场以次充好、任意勾兑现象突出,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我国著名油脂专家、中国粮油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王瑞元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食用调和油是一个很好的品种。从人体的营养与健康的角度来讲,食用调和油按照科学配比的话,有益人体健康,所以是好的油,我们应该提倡。”

  而我国调和油现在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配方不透明。王瑞元认为,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商业利益的博弈,“所以要呼吁国标尽早出台”。

  王瑞元:我国将不再出现“挂名”调和油

  调和油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配方的问题,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商业利益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周范才 | 北京报道

  作为我国解放后的第一代油脂专家,王瑞元亲身经历了我国几十年来油脂产业的成长和壮大历程。王瑞元现今担任中国粮油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油脂分会会长,参与了诸项食用油国家标准的制定。

  对于迟迟未能出台的调和油国际标准,从最初动议到几易其稿,王瑞元都是亲历者、参与者。就当前我国食用调和油发展现状及调和油国家标准等热点问题,王瑞元接受了《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的采访。

  《瞭望东方周刊》:从营养的角度来看,调和油对老百姓的健康是不是有利?

  王瑞元:油脂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一样是人类生存最基本、最重要的三大营养素,米、面、油及其产品是富含三大营养素的杰出代表。从营养与健康的角度看,食用油的脂肪酸组成是至关重要的,但遗憾的是,世界上没有一种单一油品的脂肪酸组成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从营养和健康的角度上讲,调和油是一种好的品种。

  《瞭望东方周刊》:舆论一直对调和油市场乱象颇多批评,目前我国调和油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王瑞元:现在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配方的问题,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商业利益,所以制定国家标准关键就是配方的问题。我参加了3次国家食用调和油标准草案的起草,前后讨论了半年的时间,我很赞成公布,不管是10种油,8种油,还是3种油,配方应该告诉消费者。现在一些调和油有以次充好的现象,而目前检测出比例又比较困难,所以国家标准出不来。但是我相信不管怎么样,这都只是管理的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调和油国家标准迟迟未能出台的原因在哪里?

  王瑞元: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拖了8年时间还没有出来,确实碰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人觉得调和油加了几种油能测出来,但是加了多少比例目前却很难检测出来。

  我个人的意见,不能因为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就不出来,食用调和油的标准出来比不出来好,早出来比晚出来好。在我看来,快则今年年底,慢则明年上半年国家标准应该就可以出来了。

  《瞭望东方周刊》:据您了解,即将出台的调和油国家标准主要内容是什么?

  王瑞元:在今后的食用调和油当中,是不准随意冠名的,只能说是什么牌子的食用调和油,而不能说是花生调和油、橄榄调和油、芝麻调和油。这些名字以后都不准用,统一都叫食用调和油。但是,要告诉百姓你是用几种油脂配比出来的。

  《瞭望东方周刊》:就是说,现在常见的这些挂名的调和油以后就没有了?

  王瑞元:要挂名的可以挂名,但是必须占到50%以上。而这个很难做到,企业也反对。因为现在调和油占据主要比例的是大豆油,甚至是棕榈油这些普通常见的油品,你要叫成大豆油调和油就没有什么意义。

  主要采访对象:

  王瑞元:中国粮油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油脂分会会长;

  李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丁福祺:原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院长;

  唐瑞明: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副主任;

  何东平:全国粮油标准化委员会油料及油脂工作组组长、武汉工业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应珊红: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王小语: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副会长。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实习编辑:汤云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