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是初伏天,在我们长清东部山区,有“涝了伏头旱伏尾”、“淋了伏王,一天一场”的谚语。“伏头”就是初伏的前一天,这天如果下雨,伏尾就必旱无疑。“伏王”就是入伏的第一天,如果这天下雨,就会阴雨连天,几乎一天一场雨。同时,在农业种植的“节奏”上,又有“头伏萝卜末伏菜,中伏荞麦熟得快”的农谚。
刚进入头伏(初伏),山里人就开始忙着种胡萝卜、水萝卜、红心萝卜等蔬菜了。中伏(二伏)则适宜播种荞麦,荞麦是一种播种最晚、生育期最短、适应性最强的粮食作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有降血脂、保护视力、软化血管、降低血糖的功效,还可杀菌消炎,有“消炎粮食”的美称。不过,由于多种果树的原因,现在家乡种荞麦的庄稼人越来越少了。
末伏(三伏)是我们这里播种大白菜的最佳时节,一到末伏,家家户户都在自家的小菜园里忙着种白菜。
另外,在饮食选择上,我们这里还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俗语。头伏吃饺子是当地的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上好食物。
其实,“入伏”不占二十四节的正式“名分”,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也就是指冷的阴气潜伏下去,热的阳气当会盛行,表示这个时期是一年里面最热的季节。“伏”,也有避暑之意。
“伏天”的开始总是与夏至有关,因此有“夏至三庚便入伏”的谚语为证。“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为中国农历中一段特殊的时期,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正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节,民间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伏天的长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别上,由于中伏天数不固定,时间有长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6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在历法中有“秋后一伏”的说法,就是说“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才是“末伏”的开始,如果按照十天一个“庚”日计算,照规律数伏后的第三个“庚”日在立秋之前,则无“庚”日,下一轮才有“庚”日,那么这一年的三伏天就有40天,这就有了“立秋加一伏”的谚语。如果刚好在立秋之后,那就只有30天了。今年的“入伏”时间相对去年晚了4天,今年的“三伏天”一共30天,比去年少了10天。“三伏天”往往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不仅高温,而且潮湿闷热。
俗话说:“九天‘一九’,十天‘一伏’。”有关“伏”的气象谚语很多,比如:“涝了伏头旱伏尾”、“淋了伏王,一天一场”、“夏有三伏,冬有三九”、“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伏雨难求”、“头伏雨,伏伏雨”、“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等。 而且,有关“入伏”的气象信息都与农业收成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入伏冷,一颗豆子打一捧”、“入伏热,一颗豆子打一捏”、“豆子入了伏,打着有和无”、“头伏萝卜末伏菜,中伏荞麦熟得快”等等。
在我们这里,山田里的花生在伏天结出的“伏果子”最好,个大仁满油性强,营养丰富,吃起来香。同时,“入伏”之后,山上的松林里就会长出比香菇还要香的“伏蘑菇”。伏天的雨中,还可以在山上捕捉到由獾虫变成的一种会飞的“水牛”呢,油炸“飞水牛”可是营养多多、香气喷喷、味道美美的可口美味哩。另外,更让孩子们开心得意的是,当进了“伏季”以后,河里的水温就会迅速升上来,此时家长们就会允许孩子下河洗澡戏水了。因为,孩子们的“暑假”就是“伏假”,“歇暑”就是“歇伏”。
“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好时候,现在最流行的就是“三伏贴”。“三伏天”主要以湿热为主,因此日常饮食中,最好饮食清淡些,要以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并应适当多吃一些酸性的食物,如菠萝、西瓜等,家里也应该常备些防中暑的药物,并保持心情舒畅。
(实习编辑:汤云佩)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