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食品>  正文

山东农谚民俗:头伏萝卜末伏菜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8/01/2012 08:44:08   来源:齐鲁晚报网络版   作者:马洪利

  现在正是初伏天,在我们长清东部山区,有“涝了伏头旱伏尾”、“淋了伏王,一天一场”的谚语。“伏头”就是初伏的前一天,这天如果下雨,伏尾就必旱无疑。“伏王”就是入伏的第一天,如果这天下雨,就会阴雨连天,几乎一天一场雨。同时,在农业种植的“节奏”上,又有“头伏萝卜末伏菜,中伏荞麦熟得快”的农谚。

  刚进入头伏(初伏),山里人就开始忙着种胡萝卜、水萝卜、红心萝卜等蔬菜了。中伏(二伏)则适宜播种荞麦,荞麦是一种播种最晚、生育期最短、适应性最强的粮食作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有降血脂、保护视力、软化血管、降低血糖的功效,还可杀菌消炎,有“消炎粮食”的美称。不过,由于多种果树的原因,现在家乡种荞麦的庄稼人越来越少了。

  末伏(三伏)是我们这里播种大白菜的最佳时节,一到末伏,家家户户都在自家的小菜园里忙着种白菜。

  另外,在饮食选择上,我们这里还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俗语。头伏吃饺子是当地的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上好食物。

  其实,“入伏”不占二十四节的正式“名分”,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也就是指冷的阴气潜伏下去,热的阳气当会盛行,表示这个时期是一年里面最热的季节。“伏”,也有避暑之意。

  “伏天”的开始总是与夏至有关,因此有“夏至三庚便入伏”的谚语为证。“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为中国农历中一段特殊的时期,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正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节,民间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伏天的长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别上,由于中伏天数不固定,时间有长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6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在历法中有“秋后一伏”的说法,就是说“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才是“末伏”的开始,如果按照十天一个“庚”日计算,照规律数伏后的第三个“庚”日在立秋之前,则无“庚”日,下一轮才有“庚”日,那么这一年的三伏天就有40天,这就有了“立秋加一伏”的谚语。如果刚好在立秋之后,那就只有30天了。今年的“入伏”时间相对去年晚了4天,今年的“三伏天”一共30天,比去年少了10天。“三伏天”往往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不仅高温,而且潮湿闷热。

  俗话说:“九天‘一九’,十天‘一伏’。”有关“伏”的气象谚语很多,比如:“涝了伏头旱伏尾”、“淋了伏王,一天一场”、“夏有三伏,冬有三九”、“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伏雨难求”、“头伏雨,伏伏雨”、“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等。  而且,有关“入伏”的气象信息都与农业收成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入伏冷,一颗豆子打一捧”、“入伏热,一颗豆子打一捏”、“豆子入了伏,打着有和无”、“头伏萝卜末伏菜,中伏荞麦熟得快”等等。

  在我们这里,山田里的花生在伏天结出的“伏果子”最好,个大仁满油性强,营养丰富,吃起来香。同时,“入伏”之后,山上的松林里就会长出比香菇还要香的“伏蘑菇”。伏天的雨中,还可以在山上捕捉到由獾虫变成的一种会飞的“水牛”呢,油炸“飞水牛”可是营养多多、香气喷喷、味道美美的可口美味哩。另外,更让孩子们开心得意的是,当进了“伏季”以后,河里的水温就会迅速升上来,此时家长们就会允许孩子下河洗澡戏水了。因为,孩子们的“暑假”就是“伏假”,“歇暑”就是“歇伏”。

  “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好时候,现在最流行的就是“三伏贴”。“三伏天”主要以湿热为主,因此日常饮食中,最好饮食清淡些,要以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并应适当多吃一些酸性的食物,如菠萝、西瓜等,家里也应该常备些防中暑的药物,并保持心情舒畅。

  (实习编辑:汤云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