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食品>  正文

洋河被曝"卖酒"重于"酿酒"过亿广告费"吹"品牌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5/28/2012 09:18:03   来源:人民网

  编者按:洋河先是一个小镇的名字,然后才是一个白酒的品牌,但它闻名于世却是因为一家白酒生产商洋河股份。最近,洋河股份又被吹上了风口浪尖,有媒体报道,洋河股份对外收购散装白酒而用于勾兑生产洋河白酒产品。尽管洋河股份一再否认收购散酒,但其近年来高调投放广告以及“卖酒”重于“酿酒”的经营模式,让人对其产能充满好奇。

  “卖酒”重于“酿酒”

  近年洋河产品高端化、产能扩张,脚步紧追茅台、五粮液的一系列表现引人瞩目,可谓以火箭的速度发展。“一夜成名”用来形容洋河再恰当不过。独特的营销方式,让洋河走上了快速扩张之路。

  近年,洋河在原酒生产上也加大了投入力度,并形成了与发展相配套的原酒生产基地。在2011年8月,洋河股份公布自筹资金40亿元投向四大项目的计划时,公司董秘丛学年对媒体称,“(公司)目前名优基酒的产能就十几万吨吧”。据业内人士估算,目前洋河原酒产能可达20多万吨/每年。

  而据媒体报道,曾经在2010年11月,今世缘营销总监称,“今世缘是目前江苏省内基酒产量最大的,要超过洋河。但从销售看,今年我们预计接近30万吨,而洋河总量肯定超过60万吨,洋河的基酒缺口有多大可想而知。”

  业内专家评价其底子不够厚,太急功近利。

  承认购买基酒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洋河股份在四川宜宾高县等地收购散装白酒,用于勾兑生产洋河白酒产品。一时间,洋河股份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今日,洋河股份就股民的质疑作出正式回应,但仍有避重就轻之嫌。

  针对网上传言洋河收购四川散酒一事,洋河股份对散酒和基酒的概念作了简单阐述,“散酒”是经过勾兑工艺后,形成的待灌装的半成品酒。而“基酒”是指从酿酒生产线上下来的未经任何勾兑的原酒。洋河股份表示,公司存在外购少部分基酒的状况,主要用于低端产品和个性化产品的补充。

  洋河同时表示,公司在两年前的投资者见面会上、接受媒体采访时都主动提及采购过基酒,并没有向公众刻意隐瞒,公司中高端基酒全部来源于洋河自己的生产基地。

  过亿广告费“吹”品牌

  截至4月最后一个交易日,上市公司2011年年报和2012年一季报披露已收官,其中食品、饮料行业业绩最为醒目。洋河股份的财报显示,2008年至2010年,洋河投入的广告促销费用分别为1.07亿元、1.43亿元和4.35亿元。

  据介绍,酒企重金投放广告越演越烈肇始于1996年秦池酒厂成为央视“标王”,借助央视平台,秦池酒一夜成名,迅速成为中国最畅销的白酒。此后白酒类企业成了央视广告招标的常客,在2011年的央视招标会上,酒类企业共投放19亿元,超过招标总额的20%。

  专家称,食品饮料行业产品同质化很严重,已经到了“不吹不行”的地步,有的企业甚至就是靠巨额广告费用“吹出来”的,而这些销售成本最终还是会折算到产品价格中去。

  不务正业豪买理财产品

  洋河股份成为最热衷投资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近日该公司2012年来第6次公布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公告,被外界批“不务正业”,有专家认为,洋河股份这样不利于企业发展。

  洋河股份豪掷4亿元买入建行和江苏紫金农商行的理财产品。这是公司自4月以来的第三次出手,公司过去12个月内累计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尚未到期的已有35.2亿元,占净资产的35.52%。

  洋河股份在购买理财产品上一向出手大方,仅最近一个多月已经出手三次。

  有业内人士指出,洋河股份已有资产的盈利模式是不可复制的,如果它在实体经济赚取的利润比在二级市场高的话,它会继续投资实业。不排除其在已有资产继续投资的空间已经很小,而在其他方面又没有很好的实体投资机会,从而大量购买理财产品,“资金在实体经济之外循环,对企业而言是极不健康的。”该人士说。有人批洋河股份此举是“不务正业”。

  (编辑:往生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