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食品>  正文

“农药盐”上餐桌,监管哪去了?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2/01/2012 09:06:22   来源:环球网

  社评

  哪怕再小的利润,只要有市场需求,且管理松弛,就会有人铤而走险。

  近日,安徽审理江苏海天盐化公司非法制售“农药废渣盐”案件。被告人非法制售“农药废渣盐”14000吨,流入全国12个省、市盐业市场,部分农药废渣盐冒充食盐流向餐桌。据调查,农药废渣盐产业链上每个环节都产生了100%或更高的利润率。

  用农药废渣制盐,闻所未闻;残留农药“草甘膦”的盐流向餐桌,骇人听闻!2009年,重庆破获号称“国内最大一起制售假冒食用碘盐案”,涉案食盐不过788吨而已,“农药废渣盐”竟高达14000吨!这是怎样的胆大妄为,居然可以见利忘义到这般田地!

  公众也许不理解,出门七件事,盐事最小,一包不过一元两元,为何仍有人去造假。其实,盐中乾坤大,不算不知道。就“农药废渣盐”来说,无良企业“海天盐化”以10元每吨购得原料,经数个环节流入市场价格为每吨1400元,其间的利润有多高?!如果“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300%、1000%利润呢?别说法律,连他人的性命都可以不当一回事。

  假盐、私盐有巨大的利润空间,与食盐专营制度也有关系。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食盐生产成本是每吨150~160元,出厂价约为每吨400元~500元,经过三级盐业公司转手以后,最终以每吨1600元左右的价格到零售点,卖到消费者手中每吨就到了2000多元。其中绝大多数利润都集中在各地盐业公司垄断的销售环节,成为垄断利润。这一利润图谱揭示一个重要问题,食盐专营制度制造了巨大的利润空间,极大地拉高食盐的价格。

  当然,哪怕再小的利润,只要有市场需求,且管理松弛,就会有人铤而走险。私盐顺利流入市场,更应该对监管者问一句:你们都尽职了吗?相关方面对此摆出诸多困难,私盐制造呈现出团伙化、制私手段隐蔽、食盐市场面广量大、按现行法律犯罪成本低……这些固然是事实,然而更大的背景请别忘记,盐业可是实行专营制。食盐的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在各级盐业公司的强力垄断之下,在如此大一统语境下,私盐仍能攻城略地,无孔不入,能够说监管者尽职了吗?“农药废渣盐”高达14000吨,并一路绿灯流入全国12个省、市盐业市场,其中的管理漏洞有多大,不难想象。

  和时下诸多食品安全事故一样,盐业管理也当从数方面入手,一是要废除和修改过时的规章制度,从法律层面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现行的盐业管理条例实行于1990年,存在一定滞后性;二是实行盐业管理和经营政企分开。目前,盐务局和盐业公司其实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政企不分不但损害市场公平,也降低了管理效率,这个漏洞亟须修补;三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逐步打破专营垄断,赋予食盐生产企业经营自主权,让其直接进入市场。

  食盐事小,安全事大。只有各方都对食品安全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并采取强有力的监管,“农药废渣盐”才不会有藏身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