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苹果的价值有多大?有人笑“不值一提”,有人答“无穷大”。
“苹果改变了我的生活。”给出这样回答的人是张永茂,甘肃省农科院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所所长,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多元化加工岗位科学家。
1957年1月,张永茂生在陕甘宁交会处的老区庆阳。“小时候,能吃饱就不错了。”童年的饥饿感让勤学善思的张永茂立志读书来改变农业只能靠天吃饭的境地。
1977年2月,张永茂成为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考入甘肃农业大学园艺系。上学第一天,他和同学们分享着从老家带来的几个苹果。“庆阳是传统水果产区,我最喜欢苹果了。”憨厚的张永茂话不多,但他认准的事,总要趟一趟。也许就是那个时候,决定了他后来科研的主攻方向必然和苹果在一起。
成果鉴定遇“伯乐”
大学毕业前的实习期,张永茂盯上了陇东特产黄花菜。细心的他发现当地黄花菜的品种、栽培以及加工上都存在问题,他把所有的问题都记在了心里。
当时传统的黄花菜治干技术是将采好的花蕾放在笼屉上蒸,然后在太阳下晒干,阴天霉烂是困扰菜农的一个大问题。张永茂整天泡在试验点上蹲点琢磨,找人请教,画图纸。后来给一家园艺厂设计了烘房,效果不错。他完成了本科论文,顺利毕业。
毕业后的张永茂还在庆阳试验点上侍弄黄花菜,恰好这时他承担了一个黄花菜高产栽培省列科技项目。想起之前发现的问题:本地黄花菜花期短、治干后色泽不好。他从外地考察引进了优质品种,经过4年的反复筛选及栽培试验,最终,在黄花菜护色和保花、保蕾上取得重大突破,花期延长到40天左右,平均增产幅度达10%以上。这个项目为庆阳赢来了第一个省级科技进步奖。
鉴定会上,到场的都是省内外的专家,汇报人却主要是初出茅庐的张永茂。鉴定会从上午一直持续到下午,面对专家质询,张永茂对答如流。“这小伙子搞科研有思路。”参加鉴定会的两位主要专家王宝善和高嘉楹对他印象深刻,问他“愿不愿意来省农科院?”“做科研是我的理想!”张永茂兴奋不已。
从鉴定会到调入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张永茂是按照人才引进的程序办理的,也是当年唯一从基层引进的科技人员。“王、高两位老先生为我做了很多事情,虽然都已过世,但他们的治学态度一直影响着我。”张永茂是个重情的人。
倾注心血创学科
进了果树所,张永茂想踏踏实实搞果树栽培。时任所长的李隐生却已经想得很远:“果品不能只注重育种和栽培,也要考虑如何保存贮藏和加工,形成产业。”直到今天,张永茂还是很佩服老所长当时的深思睿智。
面对李隐生提出的问题,张永茂毫不胆怯地承担了果品贮藏加工课题组课题长一职,所里给了他5万元学科创建经费。而他也没令人失望,3年做成桃、杏、葡萄、草莓等系列果肉软糖,再度将全省科技进步奖收入囊中。
从无到有,从一个只有三四个人、几间土坯房的研究室到拥有几十人的专业研究所,张永茂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如今,研究所已拥有固定资产800多万元,建成4200平方米的实验研究和试验恒温库,购置实验研究、中试仪器设备148台,跨入了西北一流科研机构的行列。先后争取科研项目40多项,总经费达到1500多万元。走出了一条以自主创新出成果、以成果转化抓项目、以项目带动能力建设的创新发展之路。
梅花香自苦寒来。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果蔬加工专业分中心、国家农产品加工产业预警甘肃分中心、甘肃省农产品贮藏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些资质落户于这个新生的团队。省政府特聘科技专家,省委省政府科技专家顾问,“333”科技人才工程专家,甘肃省先进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张永茂对得起这些荣誉。
勤思善钻拼命郎
处处留心皆学问,张永茂的脑子整天围着苹果转。同事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经典”:1985年的一天,张永茂拎着几瓶水果罐头坐车看一位生病的朋友。山路不平,颠碎了罐头瓶,望着手上的鲜血,不经意的事故使张永茂突发奇想:该给罐头搞个软包装,便于携带,还没有爆碎的危险。
一个源自生活的奇思创出了开国内软包装食品先河,系列“软包装水果罐头”一经推出,好评如潮。1994年,这一成果拿到了国家发明专利,取得了国家新产品认证。技术转让到了陕西、四川和海南。也就是那一年,我国食品软包装行业迅速崛起,至今,软包装食品依然有很大的市场。
“搞科研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不轻言放弃!”张永茂常常对同事说。
“天水花牛苹果的栽培水平和品质不亚于美国蛇果,怎么一上架,价格就天地之分了?”张永茂发现进口苹果抢尽了本地苹果的风头,心里不是滋味。一打听,原来色泽鲜亮的蛇果表面,涂抹了一层叫“果蜡”的东西。“美国人能给苹果‘化妆’,我们也一定行!”张永茂的倔脾气又上来了!
然而,果蜡研制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工作很艰难,配方、制作工艺几乎是空白,配比试验反复了上万次。”在这个过程中,张永茂发现市场上的名牌果蜡存在致命缺陷透气性不好,味道保证不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又是反复的试验、攻关。
“一项实用性技术到真正应用,其间会碰到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就像化妆品,有的人感觉不错,有的人抹在脸上就起反应。”让张永茂挠头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果蜡打在水果表面一段时间会泛白,变成白花花的一片;调整配比后,温湿度一高,又容易流成一道一道的花脸;喷在果面上后,刷子一刷就出现气泡……“直到现在,我们还在进行果蜡品质优化的试验。”
2002年,在主持科技部“新型纳米SiOx保鲜果蜡中试研究”项目期间,张永茂带领科研攻关小组,夜以继日奋战在科研第一线。“他每天至少工作12个小时,有时候甚至是几天几夜不睡。”副所长田世龙回忆。
当时,女儿即将中考,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张永茂干脆把铺盖搬进了办公室。两个多月,吃住都在办公室,近在咫尺的家很少回。食无定点、寝无定时,过度操劳让张永茂患上了严重的肠胃疾病,直到发现便血才不得不住院治疗。住院期间,他依然惦记研究进展状况,每天向助手询问。
十年磨一剑,国内首个水果保鲜果蜡研制成功,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技术水平。2003年列入国家农业部重大农业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示范推广,打破了国外果蜡垄断经营的局面,实现了果蜡国产化,促进了我国水果采后处理领域的技术进步。产品在全国10多个省区推广应用,占国内果蜡30%的销售市场。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2007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张永茂说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更是他这个从事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职责。
一次下乡调研,张永茂又发现了问题,甘肃苹果产量大,但总有40%的残次果难于销售,给果农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和成本负担。“一定要解决等外果、次等果的综合利用问题,帮助果农增收。”他暗暗下了决心。又是一个10年,他带领农产品贮藏加工科研团队潜心钻研,研制出苹果脱水、膨化技术,完全替代了国外果蔬脆片普遍采用的高温炸制工艺,为次等果的利用找到了一条出路。把残次苹果加工成脱水苹果、苹果脆片,果农每吨可增收800元,这个成果也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同事们都把张永茂亲切的称为“老冒”,“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办公室里的这幅座右铭依然激励着倔强的“老冒”,引领着他的科研之路走向更远……( 本报通讯员 何燕)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