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的水是干净的,呼吸的空气是清洁的,吃的食品是安全的,社会治安良好,孩子有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质量,看病比较方便,也比较舒心自海口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5年间,海口市每年新增财力的70%以上投向民生领域,共投入300多亿元。这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
每月领养老金,60岁老人老有所养
12月10日,海达社区65岁的低保户吴志君领到有生以来的第一笔养老金,他非常激动,“以前都是靠政府发低保和儿子给点生活费过日子,现在自己也能领养老金了,真是高兴”。
“60周岁以上符合条件的居民每月都能领取到130元的养老金。”据美兰区人劳局负责人介绍,实施这项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让居民老有所养的重要决策,是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好事实事。低保户吴志君说,基础养老金从今年4月份开始发放,这次领的存折上有1000余元。“以后每个月都能领养老金了。”吴志君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目前,海口市城镇居民养老金参保46984人,覆盖率96%,基础养老金发放11894人,发放率100%。
老了可以领到养老金,这在以前,农民连想都不敢想。如今,在海口市的农村,农民今后养老不再犯愁了。美兰区三江镇66岁的村民刘义夫妇高兴地告诉记者,他们从2009年11月开始,每个月都领到基础养老金是55元。老刘说,感谢政府有这么好的政策,让他们享受到新农保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作为老百姓幸福指数之一的养老问题,海口市走在全国前列。如今,全市农村7万多名60岁以上老人实现了“老有所养”,比国家要求提前4年。
义务教育免费,让中小学生有学上
12月16日下午,随着市九小的下课铃声响起,只见校门口一群群小学生蜂拥而出。上5年级的李准走到马路对面,坐上了1路车。“现在坐公交车免费了,很开心。”李准喜悦地说,现在自己都是坐车去上学,不用父母送了。今年秋季入学,海口市做出了一项情倾百姓的举措,“城区小学生实现了免费乘坐公交车”。
“如今的小孩上学不再难。”第九中学初一学生潘革对此也深有感慨。因为家境贫穷,多年前姐姐没有读完小学就被迫辍学外出打工。“我是幸运儿,如果没有三免一补政策,我有可能会辍学了。”
海口市也在全省率先实施了一项民生举措,从2011年秋季开始,我市取消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作业本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三免一补”,即免学费、免课本费、免作业本费,并对城区特困家庭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给予生活补助。这也意味着从今年秋季开始,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中小学生都享受到免费教育。
今年来,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实。除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三免一补”、城区小学生实现了免费乘坐公交车外,我市还实施高中阶段“三类生四免补助”,受助学生963万人;有1140名大学生获得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011年秋季,琼山中学高中部、西海岸九小等优质学校竣工投入使用,提供了近5000个教育学位。
消费零就业家庭,至少保证一人就业
15日傍晚,在博爱社区见到了刚加班回到家里的王义新,气色不错的他说,“工作后家里收入增加了,全家人都觉得开心。”
王义新原在省某无线厂工作,1993年下岗,爱人一直没工作,小孩正读小学。这些年,一家人的生活在勉强应付中艰难度过。为了养家,王义新做过不下10个工种的散工,有时在工地当保安,有时帮别人家扛煤气罐,更多的是打杂工。
没有固定工作,家庭生活困窘,王义新渴盼着重新就业的机会。转机出现在去年5月,政府开发公益岗位,安排他在居委会当上了一名计划生育信息员。踏实工作一年多来,王义新感叹,“有工作后,日子充实了,生活也逐渐好起来。”
与王义新一样,家住海甸岛的王春丽下岗10年,生活过得很艰辛。重新再就业,点燃了一家人的希望。在政府的关怀下,她于2009年6月也在街道办上了班。回想起下岗的日子,王春丽说,原来平时在家闲着没工作,小孩上学、家庭开支,负担重啊,现在有了工作,家里负担会减轻不少了。
“我市确保了每个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名劳动力就业。”据市就业局负责人介绍,今年1至11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9432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4305人。
百姓的日子踏实又温暖
“民生为本,民生为重,民生为先。”五年间,海口市每年新增财力的70%以上投向民生领域,共投入300多亿元,着力改善民生,建设全市人民的幸福家园。
“如今的海口城乡老百姓,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民生实惠。”民革海口市委副主委韩涛说,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社会的进步,给海口人提供了感受幸福的平台。而海口陆续打出了民生组合拳,从坚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到小街小巷改造、从提高低保标准到实行“三免一补”等一系列“民心工程”“实事工程”,办成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
“让每个居民脸上挂满微笑就是我们要追求的政绩。”秉承这样的理念,自海口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海口市委、市政府将财力新增部分用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安居工程等重点民生问题。5年来,海口市从解决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民生需求着手,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高起点回应百姓期待。
“这几年,老百姓真正从民生政策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美兰区干部雷赛说,海口科学统筹城乡发展,把民生问题作为“一号工程”,将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问题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使海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奋进与健康发展。
2011年,海口市更是“用情用心用力,在改善民生上多务实效”,亮点频现: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三免一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9432人,基本养老、医保制度已覆盖所有从业人员和城乡居民,城乡做到了应保尽保,为445300名农村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为990363名居民建立健康档案……2011年,海口市共投入资金约30余亿元,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社会保障体系等70多个民生项目建设。
这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市委市政府一系列具体而实在的民生举措,让海口百姓不仅活得有保障,更是活得滋润。面对近五年来生活的变化,海口市民们由衷感慨:“百姓的日子踏实又温暖。”
医保“保”住了我们的健康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05年,医院一纸“脑梗塞”的诊断书,让家住滨海新村的陈大妈一家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孙尚国是陈大妈的丈夫,平日里感到舌头僵硬、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时,医生说是由高血糖和高血压引发的脑梗塞,需住院治疗。“那时,家里两个小孩上学,主要收入靠丈夫一人。”陈大妈说,自己家境一直拮据,面对治疗需要的高额费用,真是欲哭无泪。
为了治病,她四处向亲戚朋友借钱。“那时什么面子都不管了,只想把丈夫的病早点治好。”几个月下来,丈夫的住院治疗费用就花去两万元。“
就在一家人为医药费犯愁之时,在海口市开展的城镇居民医保制度让全家人看到了希望。“第一年就报销医药费8000多元。”陈大妈的大儿子说,父亲第二次住院后,办完出院手续,就核销了占多半的医药费,当时家里高兴极了。“这几年,父亲医药费用报销金额就有3万多元了。”
病了,往往“哼着”“挺着”,结果小病酿大病,大病要了命这是看病贵看病难的真实写照。如今,海口市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医保的实行,让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省,较高的报销比例,让城乡居民真正得到实惠。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家住石山镇的农民林志东对此深有感触,2003年他父亲因突发脑中风住院,才住院治疗十几天,就花去医疗费9000余元,几次住院下来,家里都给折腾穷了。参加新农合后,林志东的父亲近几年看病都能报销了。“上个月住院治病报销了7000多元。”老林手持住院的报销单据感慨地说,有了新农合制度真好,看病能报销了。近半医药费的报销,让一个普通农民真切地感受到参加新农合制度得到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