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通江县自2009年列入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强县培育县后,倾力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年活动,2010年获得省政府首批20个现代农业产业强县(食用菌)命名,全县以通江银耳为重点的食用菌产业已成为立县支柱产业。2011年,全县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3.22亿袋,比上年增加1370万袋,增长4.44%;食用菌产量达到16.77万吨,比上年增加0.8965万吨,增长5.65%;食用菌产值达到13.5亿元,比上年增加1.1亿元,增长9.1%。在价格、规模双增长的推动下,2011年食用菌产业为农民年人均增收161元,万亩示范区农民年人均增收368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顶梁柱。成效的取得,来自于采取“五同”措施抓大示范、建大产业。
一、多规同向。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指挥下,把发展食用菌产业的长远规划、万亩示范区建设规划与连片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农艺农机配套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农田水利建设、乡村道路建设等规划相结合、相配套,确保同向、同步,为食用菌产业和万亩示范区建设创造优越条件。2011年在小通江河流域,建成仙人嵌—周子坪—碧山村—梓潼坝,连片规模1.2亿袋的食用菌核心示范区,建成食用菌产业园区1个,示范区产值达到8亿元,占到全县总产值的60%。新建道路18公里、渠系15公里,新建标准化耳堂1.5万个、菇棚1万个、喷灌管网300公里、提灌站45处、机耕道52公里、整理土地0.5万亩、新增设施栽培400平方米、机械设备452台(套)。做到了示范区内田平、路畅、保灌、机作。
二、干群同心。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意见》、《关于推进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万亩示范区建设的意见》。县上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为正副组长的现代农业产业强县推进小组,实行书记、县长挂帅抓,专门班子具体抓,有关部门分工抓,专款专用建设资金、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招商吸引企业资金、奖补激活社会资金,按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大户的模式,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基地载体、专合纽带、农户主动、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2011年县财政设立食用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5亿元,企业投入4000万元,社会投入2500万元,农民投入2.4亿元,形成了“农民创家业、企业创新业、能人创大业、干部创事业”的一盘棋产业发展格局。
三、产研同步。依靠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建设,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构建以县银耳科研所为中心、以县银耳良种繁育基地为骨干、以龙头企业、乡镇农技站、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广体系。2011年已建立100多名中高级职称专家团队,培训出200多名土专家,农民技术员500余名,组建了由种子、植保、执法部门参与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2011年新建立了通江银耳中试基地,参训的9个品种中最高单产达到486克/每50公斤耳棒,繁育银科2011-1、银科2011-2优良品种,新选育的野生菌株搭乘“神八”遨游太空,为通江银耳大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香菇越夏”、通江银耳规范化种植集成技术培训研究与运用获市科技进步奖,已申请发明专利2项。2011年,全县银耳单产达到260克/瓶(干品),比上年提高34克/瓶;香菇单产达到80克/袋(干品),比上年提高12克;木耳单产达到78克/袋(干品),比上年提高8克/袋。
四、品牌同创。制订和实施了银耳、木耳、香菇《栽培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银耳技术、质量标准争创为国家标准。县政府制订了以奖励政策,大力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充分调动龙头企业、大巴山、碧山、仙人嵌等12个专业合作社创建食用菌“三品一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到2011年累计注册商标12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地理产品3个),“雪花”牌、“山霸王”牌银耳被认定为四川省著名商标、第一批“四川老字号”、“雪花”牌通江银耳、香菇、木耳获得A级绿色食品标志认证,4家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通过QS质量安全认证。
五、各方同帮。县委、县政府把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各级各部门开展挂包帮活动的主要内容,对党政部门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单项考核奖惩、严格实行问责。各职能部门根据职能职责,重点解决项目对接、银企合作、土地流转、培育龙头、壮大合作社、税收优惠等方面的问题。2011年全县各级各部门出动干部1200多人,落实帮扶资金110万元,推动万亩示范区建设,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