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食品>  正文

蔬菜种植:告别“单打独斗”迎来“抱团”发展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1/01/2011 09:50:19   来源:江门日报

  有了蔬菜专业合作社作“靠山”,良西镇龙安塘村委会农户——

  10月20日,恩平市良西镇龙安塘村委会召开龙腾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大会,审议通过了合作社章程、选出了第一届理事会和监事会。龙腾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标志着龙安塘村委会正式结束过去“单打独斗”的粗放型农业经济时代,开始向产业化、集约化发展路子迈进。合作社的成立,究竟能为龙安塘村委会的农业发展模式带来多大的变化,促进农户增产、增收?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昨日走进了这个年轻的农业合作社。

  □江门日报记者 胡伟杰

  过去

  “单打独斗”常吃亏

  李柏森是龙安塘村委会副主任,也是当地的老种植户。龙腾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后,他被推选为首任社长。据他介绍,龙安塘村委会土质好、无污染,农产品种植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农民种植马铃薯、沙葛、粉葛以及四季瓜菜等农作物,每年种植瓜菜作物面积达800多亩,年产量达2000多吨,产值近1000万元,是良西镇特色农产品基地。然而,长期以来,该村农民种植农产品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由于种植不集中,种植户之间缺少合作,导致农产品销路一直不稳定,经常被批发商压价,吃了不少亏。

  李柏森在村里共种植了马铃薯、沙葛、冬瓜共30亩的经济作物。作为当地的老种植户,李柏森对“吃亏”二字深有体会。“过去村民们都是在作物成熟后,等着批发商上门收购的。我们村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交通不便,农产品批发价一直比其他地方要低一些。村民们平时又缺乏合作交流,生怕自己的作物卖不出去,便抢先以较低的价钱出售。你说1.6元每公斤,他说1.5元每公斤,形成恶性竞争。批发商则坐等价格降到最低才出手收购,最后大家都吃亏。”李柏森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根本没有和别人讨价还价的本钱,被压价是常有的事。”

  冯日洪是当地的种植户,种植总面积约有20亩。2009年,他种的6亩沙葛成熟,陆续以平均1.4元每公斤的价格采摘卖出了4亩。这个时候,批发商突然不肯收货了,理由是他的货太少,过来收货不划算。无奈之下,冯日洪只能将沙葛以0.6元每公斤的价格贱卖。“按照0.6元每公斤的价格出售,只能勉强收回种植成本,一年的辛苦都白费了,但总不能让它们烂在地里吧!自己单打独斗,一点保障都没有。”冯日洪无奈地说。所以,当村里要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时,他马上表示支持。

  如今

  同坐一船谋发展

  鉴于这种情况,去年底,恩平良西镇基层供销社多次和龙安塘村委会干部及当地种植大户进行交流,提出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了当地村委会干部和种植户的一致赞同,随后陆续开展一系列筹建工作。在各方的共同努力和良西镇政府的支持下,由圣堂基层中心社和龙安塘村委会牵头,组建了良西镇龙腾蔬菜专业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今年10月20日,龙腾蔬菜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现已吸纳了66户社员入社,并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民共同发展生产。

  据介绍,龙腾蔬菜专业合作社着力于扩大种植和提高产值,按照“产前揽定单、产中助管理、产后帮营销”的服务方式,帮助农民科学种植,提高产品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良性发展,联合社员共同打造良西特色农产品品牌,努力办成“顺民心、合民意、解民难”专业合作社。

  同时,合作社还将积极与供销社等部门建设的“农超对接”平价商店联系,向市场输送品种多样、质量有保证的农产品,确保市场需求,丰富市民“菜篮子”,达到农民和消费者双赢的目的。龙腾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大大提高当地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告别了以前“单打独斗”的日子。

  冯日洪说:“可能是因为大家都意识到我们现在是坐在同一条船上了吧,合作社成立之后,我感到,村里种植户之间的关系明显融洽多了,有了共同进退的味道。虽然合作社成立不久,目前的变化还不是很大,但是,我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未来

  打造品牌促增收

  李柏森告诉记者,由于合作社刚刚成立不久,目前还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成果,但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相信不久就能看到成效。

  据他介绍,目前该合作社初步确定了几大发展方向:一是将“四薯”(即马铃薯、木薯、沙葛、粉葛)这些传统优势作物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全力打造出一个农业品牌;二是利用政府补贴、贷款利息优惠等政策,让更多缺少本钱的村民加入合作社,提高总体种植面积,形成规模效应;三是着力提高各农户的种植标准,争取达到无公害蔬菜标准,卖个好价钱。

  “我们这个合作社,不同于恩平其他的合作社,没有龙头企业牵头,完全是由本地农户组织起来的,但现在村民的劲头都很足,很团结,所以我们对未来增产、增收充满了信心。”李柏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