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茄子、白菜是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蔬菜。然而,这些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的蔬菜,更是和农药一起度过“一生”:一根豆角被“喂”11种农药,一根茄子一次性混打4种农药,刚喷过农药的蔬菜第二天就被采摘下来,运往市场销售。记者近期追踪安徽部分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后发现,3个流通环节的农残检测竟一路“绿灯”,对于蔬菜的农残检测,有关部门回应称既“管不住”又“管不全”。(8月23日《新华网》)
小小一根豆角竟然被“喂”了11种农药,这样的豆角,还能吃得下吗?对此,我们似乎应该责怪菜农,怎能如此“打药”?菜农“打药”为何如此不择手段?一方面是因为不“打药”,收成就不好,甚至没有收成;另一方面他们也不想乱“打药”,可没有人指导。其实,“打药”的成本不便宜,一次就要花40元钱。
被菜农乱“打药”的问题蔬菜,如果监管力度够强,也不能“顺利”到达消费者餐桌上,可我们悲哀地发现,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农残检测一路“绿灯”,经产地批发市场至销地批发市场,再到销地农贸市场等3个环节,没有任何农残检测。被“喂”11种农药的豆角,就这样被我们吃进去了,这与喝农药没有多少区别了。
监管部门为何不能对问题蔬菜的农残进行检测?给我们的答案是:“管不住”加“管不全”。“管不住”是因为设备不行;“管不全”是因为力量不够。按专家的话说,蔬菜产销全过程中没有农残检测,与我国脆弱的“控农残”体系密不可分。
被“喂”11种农药的豆角,我们吃还是不吃,这是个问题。我们既无自己的土地用来自己种植,又无能力特供。恐怕还是要选择吃。广州市政协委员宋川称,他的司机以前在快餐店打工,司机称老板曾用1块钱买了50公斤的食用油,用这种油做出来的菜老板员工都不吃。宋川称,由于对餐厅用油不放心,自己车上都备着两桶油,“炒菜前交给餐厅”。政协委员下饭馆自带食用油,难道就能吃得安全吗?答案显然也是否定的。当餐桌上充斥着太多的“毒素”,其实你根本无法防范。
说到底,出现豆角被“喂”11种农药,关键的因素在于投入过少。既没有下大力气组织技术人员指导菜农,又对检测设备和人员的投入过于吝啬,既要马儿快点跑,又要让马儿不吃草,怎么可能呢?
为了食品安全,该投入就投入,决不能让被“喂”11种农药的豆角来伤害我们的健康,我们的身体伤不起,我们的身体还不是百毒不侵的。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