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6.5%,创37个月新高。同时,7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7.5%,刷新了2008年10月份以来的高点。
食品价格仍然是CPI上涨的主要推手,7月CPI中的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4.8%。数据再次超出了预测,多数专家仍然认为,CPI并未出现强弩之末的态势,本轮物价的高点或将出现后移。
但由于近期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加剧,短期内加息的可能性不大。
猪肉价格左右CPI食品价格上涨14.8%
7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涨幅达到6.5%,高于6月份的6.4%。这一涨幅之高出人意料,它创下了三年来的最高水平。
通胀升高的最大元凶仍是食品价格,7月CPI中的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4.8%。CPI中的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9%。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7月CPI涨幅再创新高有点超出市场预期,此前市场都预计会在6.2%左右。推涨主要原因仍是猪肉价格上涨,7月上旬猪肉价格涨幅仍较多,加之翘尾因素有影响。
数据显示: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33.6%,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2.08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上涨56.7%,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46个百分点);蛋价格上涨19.7%,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5个百分点。
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数据显示,7月31日全国鸡蛋价格升至每斤5.16元,较7月1日价格上涨4.9%。其中,近五成省区鸡蛋价格同比涨幅在20%以上。
近一个月来全国猪肉价格基本稳定。监测数据显示,与7月9日相比,8月5日,猪后臀尖肉价格微降0.1%,猪五花肉价格微涨0.1%。分地区看,近一半省区市猪肉价格涨跌幅小于1.5%,部分地区猪肉价格出现回落。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昨日在接受采访时指出:“7月主要是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价格的推动。而我们看到7月下旬以来猪肉价格出现小幅调整,预计下个月将有所回落。”
不过,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张玉玺说,从猪的生长周期来看,今后一两个月内生猪价格难有大的下降,估计八月十五以后肉价会有明显幅度的下降,但要真正下降还要等到春节过后。
随着食用油、糖料等价格出现上扬,目前涨价食品正处于新老交替时期,食品价格仍将影响CPI未来走势。
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数据显示,6月下旬以来,全国纯花生油价格持续上涨,进入8月份后涨速明显加快,同比涨幅不断扩大。约九成省区市纯花生油价格上涨。
大宗商品价格在回落通胀要9至10月到顶
“8月CPI仍将处于高位,本轮通胀恐怕要9月或10月才能到顶。”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称。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实验研究室主任、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表示,CPI数据是否到达拐点仍然要看具有“翘尾效应”的8月数据。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也认为,CPI何时到达拐点,目前仍很难下定论。她认为,从目前来看,如果没有特别因素的影响,CPI将在高位维持一段时间,整个三季度都可能是这个趋势。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也表示,现在价格上涨的压力一个来自猪肉价格,另一个来自农民工工资的上涨。猪肉价格的变化有一个周期,明年上半年就会回落。农民工工资上涨将是长期的趋势。
稳定物价的政策效果正在显现,包括货币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重要商品供应得到较好保障,物流成本有所降低等。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在与网友互动时表示,9月份以后输入性通胀影响会有所放缓,目前无论是生产资料价格还是消费品价格涨幅,都出现逐渐趋稳的信号。
“从国际上来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比4月份有明显回落,这种影响通过传导之后,在9月份以后对中国的输入性影响会有所放缓。”周望军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接受采访时则表示,CPI是呈现一个平稳回落的态势。理由是美国、欧洲、日本这些主要的经济体增长都比较弱,而且新兴经济体也都在采取紧缩的措施。
除此之外,从影响CPI的最大的权重猪肉价格情况看,7月底以来有两个星期根据商务部的统计也在回落。
美债危机加大经济隐忧加息可能引发热钱流入
就在统计局发布物价指数的当口,受美国主权债务评级下调负面消息影响,近日全球股市大幅下跌。分析人士认为,欧美货币政策的变动,增加了货币政策调控的不确定因素。
出于对通胀形势的忧虑,多数专家预计8月份央行可能加息,9日出台的CPI数据更加剧了市场猜测。但美债危机的恶化使得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显现变数,可能引发政策调整时点出现延迟。
汇丰经济学家马晓萍表示,中国7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6.5%的升幅高于预期,这可能意味着通货膨胀率已经见顶。但是,她同时又表示,由于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中国不太可能快速加息。
中信证券首席分析师诸建芳也认为,虽然7月CPI再创新高,国内通胀压力很大,但是,央行的货币政策还需要考虑外围因素,看其他国家的利率等政策。
对于年内是否会加息,会加几次息,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认为,从当前形势看,加几次息都有可能,但是总的来说加息的空间不大。
他认为,当前通胀是由货币超发等因素长期积累形成的,所以很难在短期内达到抑制通胀的目标。抑制通胀是否如预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果原来只考虑7月价格数据的话,央行是应该加息,但目前美国数据很差,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预计7月乃至今年都不会加息了。”汪涛表示。
巴曙松进一步表示,从下半年趋势来看,为控制通胀预期,货币政策应该会保持上半年的基调,但是继续加大力度的可能性不大,也正因此,加息虽然还有空间,但不会在近期出现,此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也会较小。
经济评论员叶檀也认为政府不会马上加息。她分析称,大幅加息会引发热钱的流入;同时,全球都不应再加息,一旦加息很可能会引发债务风险,使得一些负债浮出水面。
刘煜辉表示,货币政策大幅放松的可能性不大,保持平稳的货币政策可能是下阶段的主要趋势。诸建芳也表示,未来货币政策料会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在下半年料会转为稳定趋势。
也有专家认为,在目前情况下,中国趋紧的货币政策应该暂时搁置。
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长安认为,7月CPI再创新高,再加上美债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面临的局面复杂。目前,宏观调控应将主要精力放在调结构和制度建设上,只有练好内功,才能从容应对。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