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曝“化学酱油”或释放致癌物质近日,有港媒曝出市面上不少酱油实际是用化学物配置的“化学酱油”,并称这种“化学酱油”中含有的水解植物蛋白质若用盐酸分解,可能会释放致癌物质。
昨日,记者走访了沈阳数家超市,见到货架上的酱油几乎都标注“酿造酱油”字样。就连一些袋装酱油售价在1元左右的,标注的也是“酿造酱油”。
在沈阳市皇姑区一家大型超市内,记者见到超市自产的一种酱油标注是“精酿”,但没有明确是酿造还是配制。
采访中,记者发现消费者几乎都知道酿造酱油好,但见到满货架都是“酿造酱油”时也是无奈,一位女孩还劝母亲不要买酱油了,“吃饺子,不用酱油也行!”
1.配制还是酿造很难区分?
据港媒报道,“化学酱油”是由7种调料和化合物勾兑而成:沙糖、精盐、味精、酵母抽取物、水解植物蛋白质、肌苷酸及鸟苷酸。并称,水解植物蛋白若用盐酸分解,很可能释放出致癌物质,包括三氯丙二醇(3-M C PD)及1、3二氯丙醇(1、3-D C P)。世界卫生组织没有列出1、3二氯丙醇的建议摄取量,因该物质对人有害,不可被人类摄取;而三氯丙二醇是另一种具争议性的物质,可令男士患上睾丸癌。
对此,国内食品安全专家农绍庄表示,按照港媒报道的配方调制出来的“酱油”实际上就是冒充酱油的调味剂。
按照国标,酱油分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两种,配制酱油中酿造酱油的比例也不得少于50%。也就是说,按照现行标准,配制酱油和酿造酱油很难检测区分。
农绍庄强调,植物水解蛋白没有那么可怕,它可以被看做一种食材,大豆、花生在压榨出油后的残渣主要成分就是水解蛋白。7种调料中真正是添加剂的是肌苷酸及鸟苷酸,而且没有研究证明它们的含量多寡对人有害。
2.为什么酱油也有“假货”?
按照酱油厂家的说法,酿造酱油至少要3个月的生产周期,而采用化学方法浸出只需数个小时就能制作好。
农绍庄认为,化学酱油加工省时、省钱,而且按照现行标准,配制酱油和酿造酱油又很难检测区分,因而一些不法者在利益的驱动下,有可能用配置酱油甚至是“化学酱油”冒充酿造酱油。所以酱油行业实际上是一个良心行业。
专家同时建议,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太便宜的酱油都应仔细辨认购买。
3.没有添加剂的酱油会怎样?
那么在不考量成本时,生产无添加剂和防腐剂的酱油可行吗?
农绍庄告诉记者,通过协调工艺流程,耗时耗钱可以产出这种酱油。不过有两点恐怕是人们不能接受的,首先是这种酱油不够鲜,味道和口感都不如加入添加剂的酱油好;此外是防腐的问题,主要是蛋白质容易腐败,这样的酱油难以存放。
所以,合理使用添加剂和防腐剂,不应该被一棒子打死。广东一些特殊口味的酱油,还必须使用添加剂,否则闻名天下的粤菜也会因缺少这些酱油的调味而产生缺憾。
专家表示,只要是国家允许的添加剂,消费者可以放心使用。
中国调味品协会的声明
中国调味品协会10日就有媒体报道“化学物质配制酱油”的问题发表声明,内容如下:
1.所谓“化学酱油”的问题是老话重提。我国现在执行的是酿造酱油国家标准(GB18186-2000)和配制酱油行业标准(SB10336-2000)以及酱油卫生标准(GB2717-2003)。而“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只是生产配制酱油的原料之一,也是国内外都允许生产的一种食品原料,并非什么“化学物质”。我国对《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有明确的行业标准(SB10338-2000),对其中的氯丙醇的限量也有明确规定。
2.目前《国家酱油食品安全标准》、《国家食醋安全标准》都在修订中。新标准将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要求制定相关的包括污染物在内的各项指标。
3.酿造酱油与配制酱油的区分问题,不属于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为了分类管理、指导生产、引导消费。至于是否制定区分标准,属于行业内讨论的问题,我们希望参加过标准讨论的企业和个人充分发表不同意见,但不要把讨论中未有结论的问题公开披露,以免形成误解给行业管理造成矛盾。
据中国经济网
新标未涉及酿造和配制区分问题
目前国家标准《酿造酱油》和行业标准《配制酱油》的技术指标差别较大,正在酝酿修改。
虽然修改内容主要涉及铵盐、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影响风味的重要指标)、氨基酸态氮等安全及品质指标,但并无涉及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的修改内容。
中国调味品协会在今年7月发出上述两个标准的征求意见稿(第二稿)。
其中,《配制酱油》修改了铵盐的比例,同时增加要求在产品标签上要注明酿造酱油比例(以全氮计)。但新标同样没有涉及酿造和配制的区分问题。
据悉,目前质监部门对酱油产品的抽检主要是检验食品添加剂(防腐剂、色素等)和细菌类检测,并没有进行基因检测。
据《广州日报》
酱油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及使用限量(部分)
●苯甲酸钠1g/kg
●丙酸及其钠盐、钙盐2.5g/kg
●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及其钠盐0.25g/kg
●乳酸链球菌素0.2g/kg
●三氯蔗糖(又名蔗糖素)0.25g/kg
●山梨酸及其钾盐1g/kg
●酸枣色1g/kg
●乙酰磺胺酸钾(又名安赛蜜)1g/kg
●焦糖色(加氨生产、普通法、亚硫酸铵法)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本组稿件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 虞禄洋 采写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