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食品>  正文

以民生为先,破解报刊亭困境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22/2011 09:01:37   来源:南方都市报

  摘要:日前,深圳市城管局召开的招牌广告和街道家具整治工作新闻发布会透露,早餐车、报刊亭、电话亭等经营性街道家具将实行长效机制的严控管理。其中“严禁报刊亭售卖饮料和食品,一经发现,立即撤销许可”的相关规定引起市民关注,南都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报刊亭摊主对此叫苦不迭,有人称卖报纸仅能够维持租金,甚至有的连租金都维持不了,不少人考虑转手。

  日前,深圳市城管局召开的招牌广告和街道家具整治工作新闻发布会透露,早餐车、报刊亭、电话亭等经营性街道家具将实行长效机制的严控管理。其中“严禁报刊亭售卖饮料和食品,一经发现,立即撤销许可”的相关规定引起市民关注,南都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报刊亭摊主对此叫苦不迭,有人称卖报纸仅能够维持租金,甚至有的连租金都维持不了,不少人考虑转手。

  城管部门加强管理的动机无疑是积极的,目的是希望堵塞伪劣产品通过报刊亭的销售渠道,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确实有“三无”食品通过报刊亭销售的现象存在。只是,简单一禁了之,固然干脆利落,方便管理,可是这涉及到1366个经批准设立的报刊亭摊主和数百个所谓“黑报刊亭”摊主的生计问题,背后牵扯到众多家庭和几千人的利益得失,因此还需要慎重考虑,采取更为妥善温和的方式。

  单纯地强调“没有牌照”就不许售卖饮料和食品,理论上自然没有任何问题。不过,我们可以尝试探讨一下,报刊亭是如何产生的?是因为有了许可证才有报刊亭,还是报纸作为一种媒介发展起来之后,人们发现有必要设置报刊亭,然后才产生的?显然,有了报刊亭才能谈许可证的问题。笔者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既然已经经历了报刊亭从无到有,从没有许可证到有许可证的过程,鉴于报刊亭当下的生存现实,其实可以在严格监管、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扩大报刊亭售卖物品的范围。不能说以前不准卖饮料,以后永远都不准,城市环境、市民需求以及报刊亭的设施都在变动,报刊亭要达到卖瓶装饮料的经营标准,真有那么难吗?

  比如,香港持牌报刊亭被允许出售以下12种物品:纸巾、香烟、打火机、糖果、香口胶、凉果、电池、原子笔、蒸馏水、小饰品、利是封、电话卡。深圳是否可以就此进行深入考察和论证,比如为什么可以出售蒸馏水,而不是其他品种的水?为什么糖果、香口胶、凉果这种入口的零食可以出售,有什么标准和要求?是否可以据此制订深圳报刊亭的可出售物品清单?这些工作是城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与报刊亭业主单位应该具体协商的。

  城管部门单方面宣布“一经发现,立即撤销许可”,容易给人留下简单粗暴的印象,即使声称“建议以门店经营或相关部门补贴等方式解决”,可是这里面同样涉及更为微观的成本与利益博弈问题。

  比如门店经营,以深圳当下的商铺租金价格而言,如果租一处门面来出售报纸,兼卖食品和饮料,其成本大大高过报刊亭,如果是和报刊亭同样的租金,门面的位置可能不理想,经营者收入会大减。至于“相关部门补贴”,这当然是一条出路,只是,这个相关部门是哪个部门呢?是城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还是报刊亭的业主单位?目前看来,只有报刊亭的业主单位有这个可能性,可是这同样需要艰苦的谈判和商议。对于报刊亭业主单位而言,在习惯了某个数量的租金收入之后,再要求其在通胀不断高企的经济环境之下,降低租金或者掏钱补贴,恐怕并不现实。这样一个并不现实的目标,如果仅仅凭城管部门一个建议,或者众多弱势报刊亭摊主的不断陈情、恳求,恐怕难有良好效果。

  因此,城管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在严格执法和考虑民生之间把握一个平衡点,正视报刊亭的现实与历史发展脉络,以执法部门的身份与相关部门商榷补偿或者变通之法,确保报刊亭摊主的利益不受损害,使得其经营能够走入更有序利润更高的良性循环之中,以免激起更大范围的反对声音。 □王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