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食品>  正文

评论:控制物价不是“打吊针”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6/15/2011 15:37:03   来源:中新网

  尽管5月CPI创出5.5%的本周期新高,但此前业界预期的物价“峰顶”可能还未出现,受“猪周期”、PPI居高不下等影响,短期内我国仍面临较强的物价冲顶压力。业内人士认为,食品类权重目前占到CPI的30%左右,在食品“一片涨声”的背景下,通胀压力短期难以消化,CPI涨幅或将维持高位。

  东方艾格农业分析师马文峰认为,在饲料成本高企、劳动力价格上涨、当前存栏量不足、部分养猪户受疫情打击补栏积极性不高等因素支撑下,近期猪肉价格仍将高位运行。在“猪周期”规律的影响下,今年或将迎来猪肉价格新的“波峰”。

  国泰君安宏观数量主管姜超认为,虽然5月份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但是在人力成本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PPI继续保持高位,这也对下游商品价格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中国的各种要素价格,如能源、电力等均面临长期上涨的压力,并推动物价维持在高位。

  “这些都将导致年内通胀形势可能没有原来预计的乐观,原本普遍预计在年中可能达到高点的CPI,可能会推迟达到高点的时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元春说。

  虽然CPI同比涨幅再次扩大,表面上越调越涨,但是专家认为,如果没有去年底以来的宏观调控,特别是对于货币供应的控制,CPI可能会出现“不调更涨”的局面。

  刘元春认为,货币因素是导致通胀的源头,因此从去年以来对于货币供应的调控应当继续。“但是货币调控有其滞后性,我们不能指望宏观调控对于通胀的影响立竿见影、一蹴而就。”中国人民银行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5516亿元,同比少增1005亿元。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5.1%,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2个和5.9个百分点。流动性的紧缩已经在金融市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也会逐渐传导到实体经济中。

  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或将长期面临着通胀压力。姜超认为,从全球范围看,本轮通胀在新兴市场具有普遍性,因而更可能是发达国家货币泛滥以及资源瓶颈约束对供需产生的双重影响。对于中国而言,如果政府采用收缩货币应对货币泛滥、加快经济转型以应对资源瓶颈,那么未来高通胀的局面将得到控制。

  中国粮食协会副会长宋廷明则认为,控制物价不是“打吊针”,今天下药明天就能退烧,抑制通胀需要长效机制。“目前管理层收紧银根、控制流动性的措施是必要的,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松紧有度,如果企业流动资金紧缺、筹资成本增加,反而增加生产成本,抑制市场供应。相关部门还是要考虑扶持企业发展,鼓励市场增加供应,鼓励居民消费,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专家还提醒,防止借“灾”炒作,也是近一段时期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长江流域旱涝急转,虽然并没有对粮食价格产生直接影响,但是在资本市场中,已经出现了相关的题材炒作,这也反映了市场对于物价上涨的预期。姚玉洁 沈而默(作者为新华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