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食品>  正文

塑料包装疑为塑化剂剂污染源 风险亟待评估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6/13/2011 11:04:02   来源:新浪网

  如何评估塑化剂风险和规范塑料包装,是中国食品安全面临的挑战之一

  记者 崔筝 实习记者 董淼 | 文

  随着台湾食品非法添加塑化剂事件的不断升级,“邻苯二甲酸酯”这一艰涩的化学名词开始为人们所熟知。

  6月1日,财新网率先报道称,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柳春红发现,广州市场上多种方便面均被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污染,且其中的塑化剂很可能来自于塑料包装袋。这让更多公众意识到,塑化剂的潜在威胁不仅仅出现在台湾。

  目前,关于方便面中的塑化剂污染问题尚未有定论。主要的方便面制造商之一康师傅对媒体称,公司除对近期报道表示关注,已经展开自查。

  塑料包装带来的食品塑化剂污染问题由来已久,食用油等多种食品中也都被研究人员检出过塑化剂。如何评估塑化剂风险和规范塑料包装,是当下中国食品安全面临的挑战之一。

  食品被污染

  2010年10月,柳春红研究团队选取广州各大超市不同品种的56份方便面作为研究样本。结果显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的检出率均超过一半,它们在方便面调味酱料中的最高含量分别为59.38毫克/千克和172.15毫克/千克,在方便面面饼中的最高含量分别为9.28毫克/千克和1.08毫克/千克。

  DEHP和DBP正是台湾食品塑化剂风波中的主角,都属于邻苯二甲酸酯,也称酞酸酯。这类难溶于水的无色透明油状粘稠液体,主要作为增塑剂(台湾称为塑化剂)添加到塑料之中,以增强其柔韧性,在玩具、医疗用品、食品包装等行业中大量应用。它们与中国刚刚在奶瓶中禁用的双酚A一样是环境激素,可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并被怀疑与儿童性早熟等有关。6月1日,中国卫生部将其列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黑名单。

  该研究团队称,以采集样品中的DBP、DEHP平均含量计算,如果一个体重60千克的成年人,每天食用两包方便面(每包含面饼90克和调味料酱包8克),其暴露值就有可能超过英国农渔食品部规定的容忍摄入量,即每天摄入分别不超过0.6和3.0毫克。

  此外,根据《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9685-2008),DBP和DEHP仅可用于接触非脂肪性食品的容器,且在塑料包装中的特定迁移量分别不超过0.3和1.5毫克/千克。但实验室采集方便面样本中的DBP和DEHP含量,已经超过此国家标准。

  与台湾不良业者在食品中非法添加不同,研究人员推测,上述方便面中的塑化剂可能来自于包装材料的迁移、环境污染,或者是两者的共同作用。

  出现类似问题的绝不仅仅是方便面。南京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胡秋辉教授及其同事2008年发表论文称,他们对油脂类固体食品、油脂类液体、非油脂类蔬菜水果共14种食品进行检测,发现样品中的DEHP含量均大于英国农渔食品部规定的允许摄入值。

  他们分析,食用油和油炸食品中含量较高,是由于邻苯二甲酸酯具有脂溶性,接触到油脂时更容易从包装材料中溶出,转移到食品内。此外,许多蔬菜水果采用塑料大棚种植,导致所检测的茭白、青菜等农产品中邻苯二甲酯含量相对较高。

  在2009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及同事选取大排档所售的锅贴、臭豆腐等油炸食品,并装入由摊主提供的塑料袋保存。结果显示,锅贴和臭豆腐的DBP和DEHP含量均高于未使用塑料袋的对照组,说明这些大排档的塑料包装袋可能不符合国家要求,塑料包装袋中的增塑剂可能直接逸散到了食品之中。

  考虑到中国餐饮文化中烹调油的用量普遍高于西方世界,“最好使用玻璃瓶来装,因为塑料桶包装存在污染的可能性,玻璃瓶则没有。”

  柳春红还在邮件中告诉财新《新世纪》,邻苯二甲酸类对食品的微量污染并非中国独有,国外已有很多案例。例如,日本科学家2001年的研究显示,l6份密封午餐饭盒中DEHP含量在0.8至11.8毫克/千克之间,而食物制备过程中,米饭、炸丸子、萝卜内也有DEHP迁移,证实一次性聚氯乙烯(PVC)手套是导致盒饭污染的首要原因。

  剂量不可忽视

  自财新网报道柳春红的研究结果以来,多家媒体陆续跟进,引起了广泛关注。随后,已经接受其论文的《食品科学》杂志,在网站上将论文撤下。柳春红也对一些媒体表示,自己不便再发表更多意见,需要等待质监部门进一步的调查结果。

  在接受财新《新世纪》记者采访时,柳春红对论文中的说法做了修订和补充。她表示,研究中测得的方便面调料或面饼样品中的DBP和DEHP含量非常低,只有长期每天坚持食用几包方便面,DPB的暴露才可能存在风险,DEHP则要每天吃到20包才可能有暴露风险。

  “这种吃法本身就是一种极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事实上一般人也不会如此摄食。我们的研究只是一个初步推测,对人体健康是否有风险,还需要做全面的暴露评估研究。”柳春红说,“现在过分担心是没必要的。”

  厉曙光也强调,其研究所涉及的食品中增塑剂的污染量很小,与台湾食品塑化剂危机中检出的量有天壤之别。“台湾的量比较大,而我们研究出的量很低,可以说微乎其微。我们之前做出来的研究是百万分之一、千万分之一的结果,台湾基本上是在万分之一、千分之一这一级。”

  关于人体到底摄入多少邻苯二甲酸酯是安全的,各国有不同说法。对于60千克重的成人,卫生部指出,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管局和欧盟分别认为,每人每天摄入1.5毫克、2.4毫克和3.0毫克以下的DEHP是安全的。

  无论如何,厉曙光指出,长期摄入增塑剂的风险是存在的。他和同事近两年的研究报告也称,食用油及烹调剩油、烹调油烟等可能是增塑剂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之一,油炸、烧烤等高温操作还会增加塑化剂溶出的风险。因此,应尽量减少塑料制品接触食品的可能性,同时对增塑剂进行食品卫生安全性评价,中国也非常有必要制定食品中增塑剂的每人每日允许摄入量。

  柳春红及其同事也建议,鉴于中国的方便面消费量已达每年数百亿包,政府应完善或制定相关标准,加强监测;生产企业也应要加强自律、自检,保障消费者健康。

  标准执行难

  根据柳春红等人论文中的说法,有些方便面的塑料包装袋,或许并不符合前述国家标准关于增塑剂迁移量的规定。如果这一说法得到质监部门证实,无疑会给方便面行业以及相关的塑料包装行业带来冲击。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董金狮认为,目前市售的大品牌合格产品,都应遵循这一标准,理论上比较可靠。

  但他同时警告,不规范使用食品包装的行为,可能带来增塑剂污染风险。以保鲜膜为例,一般大型超市中售卖的家用保鲜膜均为聚乙烯(PE)制成,不含邻苯二甲酸酯,更有安全保障。

  不过,大量聚氯乙烯(PVC)保鲜膜并未退市,仍在农贸市场、街头摊贩和一些小型超市中广泛使用。而PVC加工过程中允许添加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

  “目前对于PVC保鲜膜国家没有标准,PVC最多可含40%-45%的增塑剂,如果接触含油脂的食品,就是危险的。”

  此外,董金狮指出,不法商贩使用回收塑料做食品包装,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风险之一, “擅自使用添加剂或者原材料不合格的情况也有。”

  董金狮称,食品包装企业拿到国家质检总局的许可证,得通过50多项验收,并接受频次不同的定期检查。

  “但你知道,就像学生考试一样,企业总有应付检查的突击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