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老街坊的印象中,东川新街市的猪肉价格一直很稳,有“淡定肉”之称。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淡定肉”的价格也开始飙升。连涨三个星期后,广州的猪肉价格在消费淡季逼近历史高位,按公斤单价,猪肉排骨的价格已两倍于鸡肉。
猪肉太贵,在短期内,街坊当然可用其他肉禽鱼产品作为替代。问题是,猪肉食材所占的居民膳食比重太大,街坊很难改变膳食习惯;另一方面,其他替代产品未必有那么大的供应量来长期替代猪肉,久之还会因需求增加而提高价格。
怎么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由政府出手,推行最高限价,或者稍稍客气一点,用向猪肉养殖企业、农户及流通企业发放补贴的方式来稳定猪肉价格。这两种法子可能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猪肉价格陡降,街坊们开开心心买到了“淡定肉”……但“淡定肉”撑不了多久,就会变成市面上的稀缺产品,猪肉摊贩和商店亏不起,干脆不做赔本买卖。政府可以限价,可以补贴,总不能平白无故变出猪肉来吧?
实际上,当前的猪肉价格之所以不淡定,并非养殖、流通和销售各方“囤肉”,按业界专家的分析,是饲料原料价格倍增、流通成本攀升等多重因素叠加产生作用的结果。生产流通成本之所以会成为决定猪肉价格的关键因素,与国内各地近年推行的生猪养殖规模化、产业化、产品深加工模式有关。鼓吹后一种模式的官员和专家认为,农户散养模式成本高、效益低,质量还不可靠;反之,规模化养殖会增强对市场波动等风险的应对水平,提升猪肉产品的品质。
这些人避而不谈的是,农户散养生猪,是其家庭农业生产经营链条的一部分,可以积攒有机肥,减少农户种植蔬菜时的化肥投入,并且因就近供应城市、乡镇市场,将生产流通成本降到最低,这恰恰符合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眼下正在鼓吹的“本地化供应”、“本地化消费”标准,更低碳、更绿色。相比之下,规模化养殖的能耗就大得多了,使得高昂的生产流通成本刚性化。
经常买菜的街坊都很清楚,规模化养殖产出的猪肉口感差,大大不如散养生猪,前者凭借政策扶持和低价战略一步步垄断了城市中主要终端,切断了后者面市的渠道,让街坊无从选择……接下来,养殖企业就会推出品质和口感跟原先散养生猪一样的“创新”产品,即所谓绿色猪肉、土猪肉,卖出非常离谱的高价。
笔者以为,在猪肉价格预期高位运行的一段时间内,地方政府尽管不适宜过多干预猪肉价格,但完全有必要在能力范围内降低农产品[16.48 -0.24% 股吧]入市的流通成本,剥离附着在猪肉批发零售价格之上的非市场成本,譬如税费、市场管理费、检测费,等等。而就长期来看,在能源和环境压力下,“本地化供应”、“本地化消费”标准会引入国内。对政府决策者而言,选择在什么时候调整生猪养殖的单一模式,将直接决定猪肉的价格走向。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