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食品>  正文

标准化协会称玩具存中外双重标准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6/08/2011 09:34:39   来源:新浪网

  针对国内儿童玩具含增塑剂、不检重金属、实行国内国外双重标准的质疑声,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发文表示,国内玩具“不存在双重标准”。

  质检总局称,我国目前执行的玩具标准《国家玩具安全技术规范》是强制性国家标准,其机械物理性能、燃烧性能、可迁移化学元素(主要包括可溶性重金属)等技术要求均与国际标准ISO8124《玩具安全》规定完全一致。

  尽管这一解释给父母们打了 “定心针”,但仍有不少家长心里犯嘀咕:玩具标准是一样了,但还有很多商品仍然执行两套标准,中国标准的 “低门槛”正在让越来越多的海外商品频繁“钻空子”。

  国外要求高 出口产品大玩“双重标准”

  日前,一家国际环保机构公布了一项抽样调查结果:国内市场上大量存在的塑料玩具,含有危害儿童健康的邻苯二甲酸酯。

  更让人心寒的是,中国玩具厂商生产的出口玩具产品,按照国外玩具检测标准生产,使用无毒无害原材料;同样的生产商,为中国儿童生产内销玩具,则使用低成本、已在国外检测标准中被限制使用的原材料。

  媒体质疑,双重标准,自然生产出“双重合格”的产品。

  据报道,珠三角地区有大量代工企业,部分企业负责人表示,除了玩具外,我国大量产品安全方面的标准都有必要适时完善。

  南德意志集团鞋纺部经理梁超雄表示,在服装和鞋类中欧美对于产品中所含的一些成分要求要比中国标准高。

  他说,由于有试验结果显示DEHP(塑化剂)会对三岁以下男童的生殖器官造成伤害,美国部分州会对服装中的塑化剂含量也有要求,而目前国内对此没有强制性标准。

  也有摩托车企业负责人表示,一些欧洲国家要求摩托车的一些零件,包括塑料件和铁件,不能有尖锐的棱角。此外,摩托车进入美国的EPA认证中,对漏油也有明确要求,国内在这方面也没有明确规定。

  国内门槛低 进口产品频频“钻空子”

  不仅国内企业,“双重标准”也为海外产品进军中国大开“后门”。近年来接连出现一些跨国公司产品发现有安全隐患在国外实施召回的同时,在中国市场却用另一套“应对套路”,均以“产品符合国内标准”为由而不了了之。

  前段时间,来自瑞典研究机构的数据表明,雀巢等品牌生产的部分婴儿食品含有砷、铅等重金属。但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报,这些品牌在华产品检出的重金属,均未超出中国标准。

  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麦当劳塑形鸡”事件也不例外,最终被打上了“符合国内标准”的印记无疾而终。此外,麦当劳的麦乐鸡在美国被发现含有“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特丁基对苯二酚”两种化学成分,但麦当劳中国公司当时回应称,这两种物质含量,均符合现行中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数据显示,多年来我国食品出口合格率均保持在99.8%以上,而内销食品在“多年整顿”的背景下,合格率却只有90%左右。

  这九个百分点的差距,表现出的是中国内销产品遭遇了国内外双重标准的尴尬现实。因为他们确实遵照了中国的标准,只不过是双重标准中的对内标准而已。

  专家指出,在宽泛标准产生的“洼地”效应下,一些在国外被认定为“不合格”的洋食品,能堂而皇之地进入我国市场。有些产品在国外被查出安全问题后,面对中国公众的质疑,却因中国的低标准而变得“傲慢无礼”。

  为啥有差别 能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竞争力

  日本坊间曾流行过这么一句话:一流产品在国内,二流产品往欧美,三流产品销亚洲。日本神户大学教授石原享一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说法是美国政客和记者在1985年提出的,那时中美在对日贸易中处于贸易赤字时期。

  当时谣传,日本为了进入生产标准较高的欧美市场,将国内生产的一流产品销往欧美以及内销,而将稍微次一些的产品在“入门等级”较低的中国销售,但是这种说法在当时已经被日本通产省全面否定了。

  尽管如此,这句话还是会让中国人听了心里不舒服。石原教授告诉记者,日本的家电和汽车生产者在这方面多少有些反省。到如今,日本总公司在管理设计、部件、原材料、样式设计等方面,严格限制着质量稍差的产品出口到国外。

  结果,日本的产品质量虽然好,但是因为成本高,价格就上去了。最近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东南亚各国的市场上,日本的产品已经在价格竞争中慢慢输给了韩国同类产品。

  因此出现了让日本生产者削减不必要的部件和规格来降低成本的建议。

  追求各自利益 标准成挡箭牌

  据英国路透社报道,在涉及保护消费者权益问题上,美国政客也曾对中美市场采取双重标准。

  报道称,时任美国伊利诺伊州共和党众议员的马克·柯克及华盛顿州民主党众议员里克·拉森,曾在2007年就中国制造的含有有害物质的商品销往全球一事,在私下场合对中方官员发出警告。

  当时,中国因出口含铅漆的玩具、遭污染的药品原料及有毒宠物食品等商品,饱受美国等国抨击。同年8月,仅玩具生产商美泰(Mattel)一家就召回2000万件中国制造的玩具。

  但是两年后,这两位议员再次来到北京。不过这次他们带来了截然相反的信息——一家美国大公司向中国各大医院出售的医疗设备中含有超出中国标准的有害物质,而柯克和拉森希望中国官员对此事“高抬贵手”。

  在产品的要求上,美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向中国玩起了“双面手腕”。

  倒霉的是谁 最终还得消费者埋单

  “双重标准”从国内伸向国外,几乎渗透到各个领域,而这直接掀起了国人境外消费的热潮。

  同样是“中国制造”产品,国人却选择“绕着远路”从海外Shopping一模一样的产品,国人甘愿花更多的价钱从海外购回,只为图个心安。而疯狂的内地客赴港抢购奶粉的现象,最后招来的是一纸“限购令”。

  种种怪圈背后,始作俑者似乎还是那个“标准”。

  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新闻发言人罗格·弗罗斯特今晨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表示,的确存在各国企业在出口时国内国外双重标准。

  他指出,总体而言,制造商们都会根据其出口“目标市场”的要求来生产产品。如果一国国内的产品生产标准依据的是本国国内的标准,而出口的产品依据的是“国际标准”,就会造成这种不同,双重标准也就产生了。

  但是他指出,各国对产品不同的标准也就意味着对产品的要求各不相同。这就对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构成了障碍,而各个企业为了满足不同国家的产品需求而不得不增加成本。“最终这些成本将会造成消费者和产品使用者的‘额外负担’,最终埋单的还是他们。”弗罗斯特说。

  标协释疑 不少国标来自国外 产生差别有原因

  不过,在中国标准化协会项目主管吴峰看来,其实中国许多的“国标”是从国外转换过来的。

  尽管确实存在中外“双重标准”的现象,但差别不大。

  作为负责与国家部委及对外标准化机构开展项目合作的主管,吴峰一直关注着各行各业标准化的问题,他认为,考虑到企业的经济利益等多方面因素,中国一些标准相较于国外标准要低一些。

  他表示,各国国情不同,因此不能单纯地从某一标准是高于还是低于国际标准就否决了中国的标准。国内很多行业的相关技术,还高于国际标准,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他说,像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相关的信息机构一直在研究外国标准的一些信息及相关法律法规。如果发现国内外标准存在差别,他们会根据现实情况,从各个方面考虑,做出相应的标准化调整。可以说存在一些技术上的差别,其他的差别并不是很大。

  他进一步指出,制定标准时,保障人员安全健康肯定是放在第一位的,之后,才会考虑其他的因素。即便是国家对一些物质并没有做出严格的限定,但是质检总局以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一些致癌物质,一些疾病都有严格的一套 “安全防范措施”,国家在这方面下的工夫还是很大的。

  比标准咱得提防背黑锅

  我国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尚不足四成 但西方故意改标准有贸易保护之嫌

  比较我国与欧美国家在产品标准设立方面的努力,当我们还在“原地踏步”时,很多西方国家早已“一马当先”,走在了我们前头。

  也正因如此,西方更容易以他们的“高标准”为由,排挤“中国制造”,以保护本国贸易。

  专家指出,中国不应背负双重标准的“黑锅”。

  在切实提高自身的产品安全之外,我们也应谨防西方世界惯用的 “贸易保护”伎俩。

  中国

  有些标准已二三十年未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是从1989年开始实施的。随着社会发展,《标准化法》的修订工作也已开展近十年。不过,目前新法尚未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标准实施后,制定标准的部门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适时进行复审。标准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五年。 “遗憾的是,有些标准长期‘原地踏步’,甚至二三十年不变。这不但给了一些造假企业钻孔子提供了可能,也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甚至国家形象。”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如是说。

  国家权威部门也坦陈,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不少食品、食品添加剂的产品标准或者检测标准,但是对于一些比较敏感、关注度高的标准制定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监管工作的需要。

  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不到四成

  今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新闻发言人罗格·弗罗斯特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有些中国标准与ISO建议的国际标准不同,这可能是由于中国采取了“本地首选”的传统标准,或是由于中国一些特定条件限定并不包括在ISO的标准之内,例如环境,地理等。

  “甚至最简单的理由就是,中国还需要花时间将现行的标准转化成依据ISO标准的‘国内标准’。”他说。

  据弗罗斯特介绍,目前,中国国内有27279项标准,其中有10536项是遵照国际标准组织的标准,或是其他国际标准组织的标准而设立的,这一比例仅达到38.63%。我国标准比国际滞后的“差距”可见一斑。

  而这也引发了一些不法商贩制造出来的有害食品。例如,我国允许的“农残”量比欧盟和美国高出数倍;植物奶油被曝光有危害,但我国没有强制性的限量标准。

  欧美 美国食品安全体系 已不断调整上百年

  1906年,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尔在揭露肉制品企业黑幕的《丛林》一书中写道:“仲夏的毒辣太阳照着这块可憎之地,上万头牛发着恶臭,蒸腾出传染病菌,工厂里血流成河,整车的鲜肉和刷墙的大桶、煮肥皂的大锅和装肥料的大罐放在一起,那恶臭就像是地狱。”

  据说,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看到这段文字时正在吃早餐,他“大叫一声,跳起来,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来,又把盘中剩下的一截香肠用力抛出窗外”,甚至有传言说这位总统从此变成了一位素食主义者。

  当年6月,美国国会即通过了《纯净食品和药品管理法案》和《肉类检查法案》,还组建了一个由11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班子,形成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雏形。

  FDA公众事务专家史布翰·迪兰西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1906年起,美国食品安全就已开始纳入法制化轨道之中。

  迪兰西指出,上世纪50至60年代,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美国在食品加工和农业方面出现了滥用食品添加剂、农药、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化学合成制剂的情况。为规范食品添加剂和农药的使用标准,美国政府先后出台了《食品添加剂修正案》、《色素添加剂修正案》、《联邦杀虫剂、杀真菌剂和灭鼠剂法》等多部法律。

  而近年来,美国多次发生食品污染事件,奥巴马政府又及时调整食品监管体系,使FDA拥有更大权力。今年1月,奥巴马总统签署了《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又迎来一次大变革。

  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 德国达200多个

  在欧洲,英国和德国的食品监管体系同样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和发展。

  英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食品标准署成立于2000年。而早在1990年,英国就颁布了《食品安全法》,对食品质量和标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而这部《食品安全法》又是在1984年的《食品法》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再往前追溯,还可以找到一些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

  德国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最早可追溯到1879年。

  到今天,德国关于食品安全的各种法律法规达200多个,涵盖了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运输、贮藏和销售所有环节。

  由此可见,欧洲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源远流长,而且相关法律和监管体系在与时俱进地不断修订完善。

  问题 标准间的差异 引起贸易纠纷和摩擦

  尽管欧美等国标准化机制要比中国发展得成熟,但是这也成为国际贸易中,欧美国家向“中国制造”发难的借口。有专家指出,有些国家就是“故意刁难”。《贸易技术壁垒协议》明确规定:一切需要有技术规则或标准的地方,缔约方均应以这些国家的技术规则或标准作为制定本国技术规则或标准的依据。假如各国都执行同一个技术规则或国际标准,那么并不会产生壁垒。

  产生消极作用的原因在于,各国的法规和标准之间的差异,造成了各国对产品质量的不同评价,引起纠纷和摩擦。

  西方故意改变标准 有贸易保护之嫌

  近几年来,中国出口商品被进口国海关扣留或拒收的事件屡屡发生,除一部分确属质量原因外,主要是由于进口国重新制定了检验标准。

  例如,德国重新制定了纺织品验收标准,规定纺织品的染料中不能含有偶氮颜料的成分;欧盟对进口肉类食品,不但限制了农药残留量,还要求检查出口国生产厂家的卫生条件和质量保证体系的认证。

  欧盟统一大市场发展非常快,刚开放市场时,他们突然发现外国产品大量流进来。如法国人非常喜欢吃英国的糖果、喝美国的果汁,市场一开放,本国的市场被他国占领。

  为了抢占市场,法国设法修改产品技术标准。修改后的糖果技术标准,规定不得含有红色食用色素的成分。这样,马上将英国的糖果全部赶出去了,因为英国的糖果基本上都是红色的。

  针对美国的果汁,法国也如法炮制了新标准,规定果汁不得含有葡萄糖和蔗糖成分。这样把含葡萄糖和蔗糖成分的美国果汁全部赶出去。

  上海的鸡肉产品出口到日本,日本突然提出对产品技术指标中的“克球粉”含量从5PPM下降到0.01PPM的要求,使大江(集团)公司积压了近万吨鸡肉产品,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而很多国家正是借此打着“标准设立”的旗号行“贸易保护”之实。

  专家 “双重标准”黑锅不应中国企业背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他并不认为国内制造业存在“双重标准”的问题。

  “中国企业承担了全球70%以上的制造业份额,产品出口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地区),那么多的国家(地区)、那么多的厂商,标准肯定不一样。企业要做的肯定是按照客户的要求进行生产。”梅新育说。

  同时,他也不认为国内的标准一定比国外标准低。他举例称,法国的依云矿泉水曾经被中国质检部门检测出不合格,原因是菌类超标,但是企业辩解说,按照欧盟制定的标准,他们的菌类指标是合格的。

  梅新育介绍说,中国产品经常被美国监管部门检查出不合格,但实际情况是,一些产品没有达到美国政府的标准,但却是严格按照美国订货商的要求生产的。

  梅新育认为,中国当前是市场化经济,企业按照不同市场的要求生产出符合各自标准的产品,本身并没有错,不应该背上“双重标准”的黑锅。

  我国与国际的标准差

  1皮革检测与国际标准差距:发布的ISO国际标准为60项,中国有40项,3项等效采用,25项修改采用

  2打火机与国际标准差距:现行的打火机标准,在火焰温度、耐高温等方面落后于欧美。正在报批的国家标准中缺少 “防止儿童开启的要求”的规定

  3玩具与国际标准差距:主要在化学性能方面。欧盟对玩具中特定重金属的限制有19种;我国玩具国家标准只对8种重金属有限量规定

  4鲜冻禽肉国家标准:我国2006年实施的鲜冻禽肉国家标准,只有土霉素一项与食品法典委 员 会 (简 称CAC)的规定一致。此外,己烯雌酚(一种环境激素),欧盟规定的残留最高限量是0.001毫克/公斤,而我国国标是0.25毫克/公斤,相差250倍

  5农产品质量标准差距: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中只涉及62种化学污染物,而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公布了相关限制标准2522项,美国多达4000多项,日本则达数万项

  6生鲜奶行业标准差距:我国标准规定每毫升细菌含量不得超过 200万个,但欧盟等地区,对这一指标的规定为20万个。再如,国际标准中有奶牛“体细胞”的检测项目,这是判断牛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而我国对此却没有相关规定。本版文/钱业记者黎史翔 制图/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