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现在这个长势,今年又是个丰收年。”5月26日,烈日当头,安县永河镇金花村的蔬菜大棚基地里瓜果满枝头,村党支部书记兼合作社党支部书记薛兴全走在大棚间,兴奋不已,“我们发展大棚蔬菜就是要跟露地蔬菜打时间差。”
安县永河金花蔬菜合作社2007年创办,如今基地已由最初的83亩发展到800余亩,带动的农户也从20余户发展到近300户,占到全村总户数的60%以上。
现状
带动全村一起创业
基地里,大棚次第排开,在黄瓜种植区域,记者看到许多忙碌的身影。
“这几天正收黄瓜,每天都要来十多辆车子,所有人都抓得紧。”66岁的徐碧秀正撸起袖子采摘黄瓜,随身携带的汗巾早已湿透。她告诉记者,自己是金花村村民,自从合作社成立以来,她几乎每天都在基地打工,忙的时候一天可以挣30多元,平时也有25元的保底工资,“比起在家耍起肯定好得多嘛”。
薛兴全告诉记者,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社员不仅可以在年底分红,平时还可以去基地打工,一天工钱为25元—30元不等,“如果一月出勤率达到26天以上,我们就直接算一个月900元。”
今年35岁的黄月华,曾经常年在外省打工,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管理经验,2008年底他回到金花村创业。一个是求贤若渴的蔬菜基地,一个是寻找项目的返乡青年,双方不谋而合。黄月华将自己的积蓄6万元全部入股合作社,成为了合作社一名年轻“股东”。
目前金花村大部分剩余劳动力都已经开始了“上班族”生活,不过薛兴全不愿居功,他说,“现在只做到了让老百姓有事做,还没完全实现有钱赚。”
初衷
让村民有事做有钱赚
薛兴全担任金花村村支书已经10年,当初他发现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却没有一个像样的产业。村子里的年轻人几乎都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妇女和上了年纪的人则大多处于闲散状态,“平时没事做,就打牌滋事,维稳压力很大。”
如何找到一个适合本地特色的产业,让当地老百姓既有事做,又有钱赚呢?2005年,永河镇蔬菜早市的倒闭启发了薛兴全。这个早市维持了将近三十年,后来因为季节蔬菜经常出现断档,人们便逐渐淡忘了这里。
蔬菜断档就没有了市场,发展大棚蔬菜会不会是个突破点?有了想法之后,薛兴全马上找来村“两委”一班人讨论。很快,用大棚蔬菜打造 “一村一品”的计划被确定:通过土地流转,让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专合社,实行以800斤黄谷为保底的分红,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生产、统一销售。
刚开始没有启动资金,薛兴全和其他3个村干部每人投入了5万元。“但是村民都持怀疑态度,没有好多人愿意尝试。”回忆起当时情况,薛兴全很是感慨,经过反复做思想工作,终于有20多户村民加入了合作社,土地也流转出80多亩。2007年底,金花蔬菜合作社成立了。
成效
填补川北早春蔬菜空白
经过三年经营,金花蔬菜合作社已经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棚蔬菜集散地。
20日上午,绵阳市高水批发市场的蔬菜经销商郑国旭正在金花合作社组织收菜,他告诉记者,以前都从米易县购入黄瓜,成本高,损耗大,现在都从金花合作社进货。
“不光黄瓜,现在早春西葫芦、以色列西红柿等产品已经陆续上市了,吸引了许多蔬菜经销商。”薛兴全告诉记者,他们合作社填补了安县早春精品大棚蔬菜无产出的空白。
除了黄瓜畅销川北市场,基地产出的大棚西瓜也颇受追捧。在合作社精心管理下,200亩西瓜基地年年丰收,一亩田一年可收5吨西瓜,而且“再多都不愁销”。
合作社2010年实现产值200万元,预计今年将达到500万元。薛兴全计划,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合作社将逐渐引导社员发展“一村一品”,争取打造出金花村自有品牌。(文/吕秋)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