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价格处于新的上升周期,看好后续走势。我们认为,生猪价格从去年6月开始进入新的上升的周期,价格高点将于2012年中期出现。我们对于今年后续生猪价格的走势判断如下:由于3月和4月的积极补栏和消费淡季,6月-8月生猪价格将在现有水平上盘整,9月以后随着消费旺季到来,生猪价格将出现年内新高点。
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雏鹰农牧和圣农发展。鉴于生猪价格全年景气以及鸡肉和猪肉的比价效应,我们认为畜牧养殖行业景气将继续上升。相关企业中期业绩在公告预增基础上不排除超预期的可能,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雏鹰农牧(002477)和圣农发展(002299)。
生猪养殖头均利润上升
近期猪粮比在前几周盘整后重新站上7以上,为7.11,肉猪价格也重新上升至9以上,为9.02。生猪、猪肉和仔猪价格均创新高,同比涨幅60%以上。近日生猪价格达15.5元/公斤,环比上升3.1%,同比上升62.9%。猪肉价格24.52元/公斤,环比上升2.46%,同比上升56%。仔猪价格31.55元/公斤,环比上升3.4%,同比上升87.2%。
生猪养殖头均利润创新高。近期生猪养殖头均盈利419 元,环比增长12.3%,去年同期为-150元;屠宰环节头均毛利183 元,环比下降3.89%,同比增长11.38%。
鸡肉价格稳步上行。去年9月以来,鸡肉价格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近期白条鸡价格17.29元/公斤。
我们维持之前的判断:生猪价格从去年6月开始进入新的上升的周期,价格高点将于2012年中期出现。我们对于今年后续生猪价格的走势判断如下:由于3月份和4月份的积极补栏和消费淡季,6-8月生猪价格将在现有水平上盘整,9月以后随着消费旺季到来,生猪价格将出现年内新高点。
生猪价格处于新的上升周期。目前我国生猪供给存在着明显的“蛛网现象”,即“供给过剩-价格下跌-宰杀母猪、减少补栏-生猪减少-供给减少-价格上涨-积极补栏-供给过剩”。由于“蛛网现象”的存在,生猪价格也就呈周期性波动,一般而言,生猪价格的波动周期为4年。
2002年以来,生猪价格经历了两个完整的波动周期,第一个波动周期为2002年5月-2006年5月,两个低点分别为2002年5月的6.69元/公斤和2006年5月的5.96元/公斤,高点出现在2004年9月的9.66元/公斤;第二个波动周期为2006年5月-2010年5月,高点出现在2008年4月的16.87元/公斤,而低点我们认为正是2010 年5月。所以,从波动周期看,生猪价格正步入新的上升周期,预计价格高点会在2012年中期。
成本上涨支撑生猪价格
生猪养殖60%的成本是饲料,饲料60%的成本是玉米。所以,我们重点关注玉米价格的走势。近期玉米价格达到2.12元/公斤,环比下降0.3%,同比上升12.44%。
我们认为,玉米价格后续仍将稳步上升,尤其是近期的旱情可能会影响夏粮的产量。玉米价格的上行,将增加生猪养殖成本,成本上涨将支撑生猪价格。据媒体报道,截至5月15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8169万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2019万亩,主要分布在甘肃、湖北、湖南等省;待播耕地缺水缺墒面积6150万亩,主要
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湖北等省区;有404万人、311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主要分布在湖南、甘肃、内蒙古、云南、河北、山东等省区。
能繁母猪存栏量低位影响11个月后生猪供应。2011年4月,全国能繁母猪存量4695万头,环比下降0.3%,同比下降1.37%。我们看到,能繁母猪存量处于低位,这将影响11个月后的生猪供应,即明年年初。2010年4-6月,能繁母猪存量大幅下降,这是造成今年4月以来仔猪价格高企的重要原因。
生猪存栏量略有回升。2011年4月,生猪存栏量44920万头,环比增长0.3%,同比增长3%。我们看到,由于近3个月补栏积极性的提高,生猪存栏量出现回升,但是总量还是低于45000万头。所以,我们判断,存栏增加加上进入消费淡季,6-8月生猪价格上涨有限,以盘整为主,9月进入旺季后将继续上行。
我们判断生猪价格处于新的上升周期,生猪价格今年全年景气,鉴于此,以及鸡肉和猪肉价格的标价效应,我们看好畜牧养殖行业。从已公布的公告看,2011年中期,畜牧养殖企业的业绩都有大幅增长,若后续生猪价格继续上行,畜牧企业中期业绩有超预期可能。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生猪价格上行中业绩弹性较大的雏鹰农牧(002477)和具有自养自宰一体化经营和优质大客户的圣农发展(002299)。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