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食品>  正文

担心香蕉导致“性早熟”,家长不敢买给孩子吃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5/24/2011 09:35:00   来源:燕赵都市报

  专家:乙烯的催熟过程是植物生理生化反应,不是化学作用,不产生对人体有毒害的物质。

  记者 任国省

  近期,一波接一波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公众神经紧绷。一则使用乙烯利催熟香蕉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把海南香蕉推至风口浪尖,几天之内,香蕉价格下跌50%以上,部分消费者也开始产生恐慌心理。

  江苏省丹阳市700多亩现代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里,许多西瓜未成熟就竞相爆裂。经专家调查发现,这可能跟西瓜在栽培的过程中使用膨大剂、催熟剂之类的植物激素有关。

  珠海、西安等地商贩也爆出带花黄瓜抹了避孕药的潜规则,而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持小黄花鲜艳水嫩,卖相好看。而南京的西红柿种植中普遍使用一种名为“一喷红”的产品,它可以改变西红柿的成熟时间。更有业内人士爆料称,有时一个瓜果从小到大,会用上十几类激素,包括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生根素、抑制剂等几大类几十种,其中有促发育成熟的赤霉素、使瓜果长得大的膨大剂、催红催熟作用的乙烯利等。“水果、蔬菜在种植和流通过程中使用添加物现象非常普遍。”

  担心香蕉导致“性早熟”

  家长不敢买给孩子吃

  “香蕉皮金黄金黄的,看起来新鲜又成熟。然而,吃起来却发现里面的香蕉肉又硬又涩。而且现在的香蕉个头越来越大的,根本不像是自然熟!都说香蕉多是激素催熟的,可导致‘性早熟’,我都不敢给女儿吃了。”王女士告诉记者,现在许多蔬菜、水果都跟小时候见到的不一样了:香蕉皮又鲜又亮、顶花带刺的黄瓜放上几天还是那么新鲜、西瓜也没有了以前的味道……水果除了个头越来越大,卖相越来越好外,口味都没有以前好吃了,“香瓜闻着挺香,吃起来却有些发涩,光鲜亮丽的草莓吃起来没少有以前的甜味。”

  被催熟的不仅仅是香蕉

  水果、蔬菜使用添加物非常普遍

  “催熟时使用的是一种叫乙烯利的化学药剂,兑水后喷洒在香蕉表面,再用塑料薄膜包裹起来。天气阴凉时,外表青涩的香蕉要经过4天左右的时间才能成熟,温度高时,1天左右就可食用了。”采访中,一位经营香蕉的摊主向记者展示正在进行催熟的香蕉。该摊主介绍,水果、蔬菜在种植和流通过程中使用添加物现象普遍。为了增产增量,目前有不少蔬菜、水果在生长种植过程中都使用了催熟剂、膨大剂、生长激素、防腐剂等手段来增产、增量、保鲜。“被催熟的不仅仅是香蕉,像芒果等都100%都用催熟剂。”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瓜果等农作物在种植中使用膨大剂早已有之不是什么新闻,包括弥猴桃、葡萄、草莓、西红柿、西瓜等,近年来在追求高产的过程中都在偷偷地使用。有时一个瓜果从小到大,会用上十几类激素,包括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生根素、抑制剂等几大类几十种,其中有促发育成熟的赤霉素、使瓜果长得大的膨大剂、催红催熟作用的乙烯利等。像长得像小馒头似的草莓,个头特大还有方有棱的猕猴桃,其实都是打了膨大剂,粉红色或连把都红了的荔枝,瓜子不成熟、味道不甜却通红的西瓜等等,多是用了催熟剂。该人士称,激素能带来增产20%以上,所以引来竞相使用。

  催熟剂可促进性早熟?

  专家表示,催熟香蕉对人体无害

  “听说催熟剂能促进儿童性早熟,吓的我们这些家长们都不敢给孩子们买香蕉了。”一位妈妈担忧地说。

  对此,石家庄市果树站有关专家表示,用乙烯利催熟香蕉是国际通用的做法,市面上一般是用这种40%的乙烯利溶液稀释400倍后,来催熟香蕉。乙烯利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在香蕉催熟过程中使用了,关于乙烯利是否有害也已经讨论过很多次,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乙烯利和儿童早熟有任何关系。乙烯利用于催熟是为了诱导水果释放乙烯,而乙烯在香蕉、芒果、番木瓜等水果成熟的时候也会自然放出。

  和苹果、梨等水果不同,香蕉采收后色香味尚未形成,必须经过催熟环节,各种营养物质充分转化后才能食用和上市,这是香蕉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决定的。香蕉、芒果、木瓜等热带水果在成熟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乙烯,有加速果实成熟的作用。使用乙烯利只是利用其溶水后散发的乙烯气体催熟,并诱导香蕉本身的内源乙烯,使香蕉自身快速产生乙烯气体,加速自熟。乙烯的催熟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植物生理生化反应过程,不是化学作用过程,不产生任何对人体有毒害的物质。“如果不进行催熟,要等到香蕉成熟后再采收,那么全世界就只有生活在香蕉产地的人才会有香蕉吃。”

  部分添加物国家允许使用

  我国批准登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38种

  这么多水果、蔬菜使用“添加物”使植物超常生长是否安全?很多消费者都对“膨大”西瓜、“催熟”香蕉等食物安全性产生担忧。“顶花带刺的黄瓜肯定是用植物激素处理过了,但不是避孕药。”石家庄市林业局有关专家介绍,正常情况下,黄瓜成熟后,顶部的小黄花会自然枯萎、掉落。而使用了生长素类激素的黄瓜,它的成熟期也会变短,成熟时顶部还留有鲜艳的黄花。据介绍,黄瓜涂抹的植物激素,实际上是一种生长素,比较常见的主要是生长素和花青素两大类。专家指出,膨大剂和催熟剂都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一种,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上是允许使用的,按国家允许范围和允许使用量使用也是安全的。根据规定,植物生长调节剂属农药管理的范畴,依法施行农药登记管理制度。目前,我国批准登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品种38个,共587个产品,涉及280个农药生产企业。

  对于引发西瓜爆炸的膨大剂,只要是在正常使用量范围内,膨大剂是安全的。此外,瓜果从使用膨大剂到上市出售,会经过一段时间的间隔期,其残留基本测不出来,对人体没有什么副作用。据专家介绍,膨大剂名为氯吡苯脲,别名为KT30或者CPPU,20世纪80年代由日本首先开发,之后引入中国,是经过国家批准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并不属于食品添加剂,长期的使用实践证明其对人体无害。“但是这个量一定要把握好。”有关专家说。

  大多相关企业规模小、分布散

  需求日益旺盛,监管却存盲区

  采访中,专家强调,如果是取得农药登记、正规厂家生产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长期使用实践证明对人体无害,其毒性甚至低于氯化钠(食盐)。但业内人士表示,事实上,市面上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品种究竟有多少尚无准确统计,因为很多小的生产点以各种品名生产。大多数生产此类产品的国内企业存在规模小、分布散的特点,一些小企业甚至都未取得相应的农药登记就已规模生产并将产品往外销售。“如果在生产过程中操作不正规,如在产品中添加除氯吡脲之外的其他成分等,其后果就更难估计了。”一业内人士说。

  而在监管层面上,对此类产品的使用限量国内却还没有具体标准,尤其是使用限量上的评估,均参考国外标准。记者查阅发现,在卫生部颁发的国家标准中,只对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有规定,那就是乙烯利和矮壮素,但也只是在番茄、棉花等少数几个品种上,很多常见蔬果的残留量也没有规定。而农业部门每次抽检农产品质量时,只检测农药残留量,植物生长激素抽检技术上还达不到,这就留下了监管上的空白。与此同时,在零售市场上,膨大剂、催红剂、甜味剂等各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需求却日益旺盛,许多农户在种植西瓜、猕猴桃、草莓、葡萄的过程中均需要借助此类植物生长激素达到增产的目的。记者在一家出售膨大剂的网店看到它的宣传语是:可膨大果实达20%-300%,早熟10天-15天,增糖0.5度-2度,增加果实硬度20%-30%,提高售价10%-20%,而售价仅在2-3元。面对这样的诱惑,农户确实很难抵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