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食品>  正文

记者探访上海杭州豆制品市场--没证的黑豆腐摸不着市场大门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5/16/2011 14:44:10   来源:杭州都市报

  武汉的"放心豆制品工程"推行4年,"放心豆制品"却一直难敌"杂牌军",不能全面"占领"市民餐桌。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豆制品专业委员会的一项调研,上海、杭州也曾经历过类似武汉的"阵痛",如今,两市的豆制品市场规范有序,成为国内众多城市学习的样板。他们有哪些做法值得武汉效仿、借鉴?为此,本报特派记者奔赴两地进行了实地采访。

  上海

  给每块豆腐以身份

  本报特派记者 徐剑桥 发自上海

  外观还是那般模样,"肤色"还是一样洁白,但因为一纸送货单,在上海,一块巴掌大的豆腐,却有了相对明晰的"身份".这意味着,一块豆腐从"出生"到走上餐桌,它走过的每一步路,都会留下印记。市民的选择也由此变得简单:看标识、吃品牌、得放心。

  不止是正规菜场

  马路市场每块豆腐也有名分

  昨日清晨6时30分许,位于上海市静安区的昌化菜市场已人声鼎沸。

  位于老弄堂中的这个菜场,内有8个豆制品摊位。与武汉多数菜场内豆腐摊的摆设不同的是,这里的每个摊位都挂着上海知名豆制品厂商的广告牌,而摊位前的铁丝上则夹着一沓沓浅蓝色的送货单。

  上海市民陈女士已在该市场卖了4年豆制品,而且专卖"强福"品牌。她的摊位上,盒装"强福"白豆腐占了一半,散装的豆腐、千张、香干表面,也统一印着"强福"二字。甚至小小一匝素鸡,都用白色纱布和绳索捆绑,待顾客购买时纱布才拆下。

  "印上正规厂家的标识,并且有送货单,这些豆腐就有了’身份’."陈女士说。她递上一张当天的送货单,记者看到,上面标明了该摊位每一种豆制品的进货数量,并且盖着厂家的公章。

  摊主张女士和严女士分别专卖"汉康"和"旭洋"品牌,生意同样红火,豆制品的包装和摆设同样规范。记者翻看盒装白豆腐的外包装,发现上面标注的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食用方法、生产许可QS标识等清楚明了。

  正规菜市场的豆制品摊位相对让人放心,其他地方情况如何?记者辗转找到位于普陀区西康路的一处马路菜场。

  在这条逼仄的小巷中,40岁的江苏人王新全摆豆制品摊位已有2年,他专卖的"清美"品牌在上海更为知名。记者看到,其进货单摆在摊位的醒目位置,而每块豆腐和香干上都有"清美"品牌标记。

  消费者信赖品牌

  摊贩主动找生产厂家求签约

  "从正规厂家进货,你的利润可能很薄,会不会找小作坊拿货?"记者问几名摊主。

  陈女士说,上海的市郊乡村,以前也有不少无证豆腐小作坊,但经政府整治、市场淘汰后,现在已经不多,"他们没法进入市场。大家还是相信品牌,不是品牌卖不动。"

  王新全拿着6两重的一盒白豆腐告诉记者,这样一盒豆腐虽然售价4元,但自己只能赚几毛钱,"但买的人多,我一天的销售额也有700元左右。"

  多名摊主都对记者说,是他们主动找到相关的品牌豆制品生产厂家签约,才拿到销售权的。

  见记者有些吃惊,摊主张女士表示,主动签约品牌厂家,顾客买得放心,自己的生意也有保障,即便盒装豆制品价格稍贵,销售情况也不错。

  她介绍,签约后,厂家每天清晨统一配货至市内各个摊位,当场签发送货单,并对销售卫生提出具体要求。"豆腐是大众化食品,老百姓吃口味,也吃质量,一旦出了问题,谁负责?"她说。

  在位于上海城郊接合部的上海华环绿杨农贸市场,受访的几名豆制品摊主也都表示,是他们主动"联姻"品牌厂家的。他们给出的原因如出一辙:"你不卖品牌,消费者就不买你的账。"

  豆腐工厂撤往远郊

  监管前移让市场准入变简单

  记者采访中获悉,根据上海市豆制品生产企业的总体规划和布局,内环线以内的豆制品工厂已经不多。然而,随着豆腐工厂纷纷撤往远郊,该市对豆制品的质量要求却在不断强化。

  昨日下午,记者根据工商登记地址,突访了上海强福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总经理郑汉强告诉记者,职能部门对企业安全规范生产的要求,"现在已不叫定期巡查,而是隔三差五地检查。"

  强福食品有限公司位于嘉定区、普陀区和宝山区三角地带的城中村内,规模在上海豆制品企业中只能算中等。然而记者看到,整个厂区分为原料库、化验室、豆渣间等区域,生产环境十分卫生,所有工人均统一着装,配套胶鞋、手套等作业。

  郑汉强介绍,上海市每天消费豆制品约200吨,该公司日产量2吨左右,由配送车送往市内近百个销售点。"’质量严把关,产品零缺点’,这是职能部门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自己的要求。一旦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我们就会连生产资格都没有了。"

  郑汉强的话,在昌化菜市场经理仓乃本那里找到了注脚。"上海对豆制品市场有一套相对规范的管理制度,豆制品协会对各个工厂也有相应的生产要求,这让我们的工作变得相对简单--只有符合规定的产品,我们才能准许在市场内销售。"他说。

  杭州

  放心豆腐占领市场

  本报特派记者谈海亮 发自杭州

  杭州市政府自2006年推行"放心豆制品工程",时间上与武汉差不多,推行方式也与武汉几乎如出一辙。那么,该市豆制品市场现状如何?昨日,本报记者走访了3家大型农贸市场、2家大型超市和一家大型豆制品生产企业。

  企业对下属商铺直接供货

  在杭州市万寿亭农贸市场,共有7家豆制品商铺,出售的都是当地两个品牌,没有发现类似武汉农贸市场中的"杂牌军".每个商铺中,都整整齐齐码着白豆腐、千张、豆油皮、豆腐干、素鸡等20多个豆制品品种。有塑料包装的豆制品上,都印着品牌名称、厂家、生产日期、生产许可QS标识等信息;没有包装的,也有模具压出的品牌名称。

  商铺老板陈先生说:"我们是厂家的直营店,每天清晨厂家会用冷冻车送货,中间没有批发商环节。市场管理办公室每天会抽检几个品种,厂家也会不定期派人检查。直营店犯不着到无证小作坊进货,何况小作坊的货也进不来。"

  这家直营店内挂着一个液晶电视,播放着他们经营的"鸿光浪花"豆制品品牌的宣传片。陈先生夫妇的生意不错,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半个多小时里,不断有顾客光顾,他们的手头几乎没有停过。

  无证豆腐走不进市场大门

  据万寿亭农贸市场管理办公室副总经理胡顺华介绍,2006年之前,杭州市豆制品市场比较混乱,大量地下小作坊聚集在城乡接合部,它们生产的豆制品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该市强力推行"放心豆制品工程"后,由经贸局牵头,联合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在扶持重点企业的同时,坚决取缔和关闭地下小作坊。"大企业生产成本较高,产品价格也会略高,市场以减免部分费用的方式,支持品牌豆制品进入;同时,我们也给了市场内经营无证豆腐的商贩一定的缓冲期,限期让他们撤出市场,或引导他们转向经营’放心豆制品’.在杭州主城区,目前几乎没有地下小作坊生产的豆制品的生存空间。"他说。

  东山弄农贸市场管理办公室一位刘姓负责人也介绍,在缓冲期过后,市场便对无证豆腐实施了"一刀切"的做法,凡是无正规厂家进货凭证的产品,一律不得进入市场,地下作坊生产的豆腐很快便被市场淘汰。

  而记者从几家大型超市也了解到,他们比农贸市场更早只从正规厂家进货,地下作坊的豆制品基本无法进入。

  三种直营模式搭建放心链

  杭州市最大的一家豆制品生产企业,坐落在离杭州市区约30公里的余杭区凤都工业园区内。工厂主楼1-2层为库房,3-5层为生产车间。

  工作人员介绍,每天下午2时许,工厂开始生产,当晚至次日凌晨向杭州市区各大市场和超市配货。由于质监部门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非常严格,一旦抽检的产品不合格,企业就会面临严厉处罚,所以企业在食品安全上的弦绷得很紧,严格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封闭型生产车间。记者请求进入生产车间探访,但未能获准。

  记者了解到,杭州市的豆制品市场绝大部分份额,被当地两家大型豆制品生产企业占据,并已形成品牌效应。虽有垄断之嫌,但与该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市场中销售的豆制品价格却并不算高,如老豆腐每公斤3元,千张每公斤12元,豆腐干每公斤12-13元。"企业不敢乱涨价,否则顾客不答应,物价部门也会处罚。"直营店店主陈先生说。

  综合记者探访的3个农贸市场的情况,杭州市"放心豆制品"直营店的经营模式主要有3种:一、直营店主是生产企业员工,企业为其购买"三险一金",但不发工资,其收入销售收入中提成;二、直营店只经营一个品牌的豆制品,店主与厂家无劳资关系,但其销售提成的比例高于第一种模式;三,直营店同时经营多个品牌,与厂家无劳资关系,其销售提成介于第一种和第二种模式之间,但必须向市场管理方保证从正规厂家进货。

  现制特色豆腐填市场空白

  杭州市东山弄农贸市场和古荡农贸市场,各有3家"放心豆制品"直营店,门挨门地集中经营。不过,这两家市场内还各有一家现制盐卤老豆腐店,前店后厂,环境整洁卫生,生意也十分红火。

  店主余师傅说,他和妻子来此做豆腐已经5年,虽然卖的不是品牌豆腐,但也属于政府认可的"放心豆腐",比较有特色,顾客大多是回头客。市场管理方允许他们经营的前提是:必须开门制作,要让顾客看到生产环境和设备,从黄豆、辅料进货,到摊位上的成品,都必须有完整的台账,而且每天还要接受市场食品安全检测室的检测。

  而在杭州联华超市庆春路店、华瑞超市濮家村店,其生鲜区内出售的豆制品全部是当地两大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