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迅速行动,重拳出击,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加强食品安全隐患摸排管控。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推行食品安全整治区(县)长负责制(5月15日《京华时报》)。
把食品安全纳入政绩考核,是一种进步。但要看到,食品“政绩帽”不代表是“安全帽”。政绩是把“双刃剑”,鉴于其本身的两面性,明明应该落脚到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很可能会延伸到对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视。
从理论上讲,随着食品安全纳入政绩,会触动相关方面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保障食品安全上。但是当前的食品安全现实决定了,食品安全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食品安全的到来绝不是一两次整治所能实现的,而是需要长期不懈努力才能收获一定的成效。这时候,权力就会拿起铁算盘,就很有可能把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转移到对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视,不着力于平时,不从根本做起,而只是盯在那些易发生问题的领域和环节。
食品安全纳入政绩,那些可能被问责,可能影响政绩的食品安全事件,肯定是会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这时相关方面,就可能“不怕小事不断、只求大事不犯”。换言之,只要保证没有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发生,那么这一年就平安度过,就不会影响到自身的政绩。万一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出于保政绩的考虑,也有可能采取欺捂蒙骗的手段,千方百计把事件内部消化掉。舆论一直诟责的瞒报矿难行为,就可能衍变为瞒报食品安全事件行为。
当从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转入到对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视时,那么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就未必是福。针对食品安全明明应该做的一些抓基层打基础之事,就可能被忽略,于是我们就会看到更多的运动式整治、形式化工程、醒目性标语,于是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将会面临更大压力和阻力,食品安全将很难得到根本保证。
并不想简单否定食品安全纳入政绩,只想提醒政绩考核本身有着两面性。它既可能促动良性的重视,也可能带来劣性的重视。想要发挥政绩考核对于食品安全的正面作用,必须革新政绩考核体系,一方面,从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考核,扩展到对整个食品安全现状的考核,既不放过大鱼也不漏过小虾;另一方面,从内部考核走向公开考核,发挥民众在考核中的作用,确保舆论监督不受任何干涉。若不能做到这两点,那么食品安全纳入政绩,就可能带来副作用。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