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钰芸
近期频频爆出的食品安全问题,让国家有关部门再度收紧关口。曾经给国人带来巨大阴影的三聚氰胺日前遭到五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其不得作为食品添加剂加入到任何食品中。业内人士表示,此次“禁令”的出台将从源头杜绝有毒物质进入食品行业,而没有能力加强检测的中小企业或面临洗牌。
禁令加速“无能”企业出局
日前,卫生部等5个部委就三聚氰胺问题发布联合公告,三聚氰胺限量值标准从乳制品扩展到整个食品中,我国食品中三聚氰胺的标准得到统一。公告明确三聚氰胺不是食品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剂,禁止人为添加。这是我国首次公布三聚氰胺在所有食品中的限量值,高于限量的食品一律禁售,该规定即日起执行。
三聚氰胺被作假者称为“蛋白精”,它是为应付食品检测机构的蛋白质含量检测环节而肆意添加的化学成分,因此在奶粉、液态奶等要求含高蛋白质食品中出现较多。此次,将添加禁令拓展到所有食品行业,是抑制有毒食品进入流通环节的有效手法。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向健军认为,此次禁令的出台,势必要求中小企业加大检测的投入力度,如果企业在原料采购环节中能有效杜绝有毒原料进入生产加工环节,将会提高整体的食品安全系数。但同时也会让一些没有能力的企业出局。 “但是这样能够减少食品问题发生的几率,而且可以释放这部分企业的市场份额,让有能力的企业获得更多发展空间。 ”
食品安全仍需有效监管
健美猪、毒豆芽……业内人士认为,近期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加速了三聚氰胺禁令的出台,但要真正缓解安全危机,还需要政府部门在出台政策的同时加强监管。
规定了限量,禁止“人为添加”,如何判断三聚氰胺的添加是自然还是人为?如何加强检测?有关方面透露,一旦在食品检查中发现三聚氰胺超标,有关部门将调查,如食品生产厂商不能提供其来源,则可认定为系人为添加所致,依据《食品安全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禁令的出台一方面表明我国相关部门对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政府意识到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律法规才能够更好的制约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解决当前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 ”向健军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归根到底是政府的监管问题。倘若各部门能够有效监控食品的各个生产流通环节,“有毒”食品将很难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这次禁令的发布表明政府已经认识到食品监管应当从严,只有实现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才能够有效保障食品安全。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