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执法人员收缴“毒生姜”。新华社发(刘曙松 摄)
多个城市查获硫黄熏制生姜
湖北省宜昌市万寿桥工商所执法人员在辖区一座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内查获两个使用硫黄熏制“毒生姜”的窝点,现场查获“毒生姜”近1000公斤。
之前的10日,湖北仙桃市工商局执法人员在市调味品批发市场廖某店内,当场查获10公斤硫黄和用硫黄熏制的1500公斤生姜。
硫黄熏制毒生姜,已是多年存在的行业潜规则。这也是最近多发的食品安全问题的一部分。
4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讲到了食品安全问题。
温家宝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这不仅是维护正常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需要,也有利于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和腐败行为的土壤。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业内人士估计
西安“硫黄姜”占市场份额60%
9月27日,陕西西安市工商部门在对西安一家大型蔬菜副食交易中心检查时,发现在生姜交易区许多商贩在摊位前摆的生姜和摊位里面放的生姜有明显不同,显眼处摆放的,颜色都比较亮,而商贩身后放的生姜看起来颜色要暗一些。
一些商贩明确地说,颜色亮的是硫黄熏制的,颜色暗的是没有熏的。生姜交易区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硫黄的味道,循着这股味道,工商部门当场查获了一家正在使用硫黄熏制生姜的摊贩,共查处了400多斤熏制生姜。
摊贩说,他们购进生姜后,会把一些品相较差的集中起来熏制。“就是靠硫黄燃烧时产生的烟雾来熏,方法非常简单。”在碗里放点硫黄点燃,然后用帆布等盖起来。“一般熏制五六个小时就可以了。”
知情人士透露说,一斤3元钱的硫黄差不多能熏1000斤左右的生姜。基本上都在摊位上熏,时间大都在晚上,也有的现卖现熏。“熏过的生姜外观漂亮,主要是卖相好。”用硫黄熏制生姜的做法由来已久。
究竟市场上有多少生姜是被熏过的?西安北二环蔬菜副食交易中心相关人士说,批发市场上每天出售的生姜约在20万斤,至少两成以上的生姜都是被熏过的,销给其他农贸市场的摊贩、大型单位。怕熏过的生姜卖不完烂掉,一些批发户还给小批发商直接提供硫黄,让他们自己去熏,卖多少就熏多少。“保守估计,等到了市民餐桌上,被熏过的生姜已占到六成以上。”业内人士透露。
光看外表
不能判定生姜是否有问题
工商执法人员说,不良商贩将品相不好的生姜用水浸泡后,使用有毒化工原料硫黄对它进行熏制,使正常情况下视觉效果不够美观的生姜变得娇黄嫩脆,之后在市场上高价出售获取暴利。
据廖某交待,用硫黄熏制后的生姜水分饱满、黄里透白、色泽鲜亮,比一般生姜卖价高出30%以上。今年,廖某已多次用此法熏制生姜,主要在本地和周边市场上销售。
在湖南省长沙市农贸市场,一些“长相”好的生姜每斤卖到了7元以上。在荷花池农贸市场的一个摊位前,摆着两种姜,一种是干净肥大肉感鲜嫩,呈鲜艳的黄色;一种是带有泥土,颜色较暗、“长相”不好的老姜。
但拿起前一种生姜闻了闻,并没有闻到刺激性气味。长沙市工商部门说,光凭外表不能判定生姜是否有问题,市民如对购买的生姜不放心,可送到工商部门检测。
岳阳市工商部门说,9月中旬,当地中南批发市场内有一些不法生姜批发商,为达到生姜附色和体积变大的目的,把收购来的生姜倒在地上,泼上足够的水,再撒上焦亚硫酸钠,用薄膜盖上后密封。2天左右,用焦亚硫酸钠浸泡过的生姜,不但体积变大,而且颜色也变得黄澄澄的。
食用“硫黄姜”易伤肝肾
西安市工商局人士说,根据规定,允许使用硫黄对蜜饯、干果、干菜、粉丝、食糖进行熏蒸加工,但生姜并不在熏制范围内,用硫黄熏制生姜违反了相关食品卫生规定。
同时,熏食品的硫黄必须达到食品级添加剂卫生标准,而这些商贩熏生姜用的硫黄来路不明,其中可能含有杂质和重金属,对市民健康构成威胁。
食用硫黄生姜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危害?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医生说,经常食用硫黄熏的生姜,会对人的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轻者会出现头昏、眼花、精神分散等不良症状。如果长期食用,则会导致眼结膜炎、皮肤湿疹等,严重的还会影响人的肝肾功能。
仙桃市卫生监督部门检测,用硫黄熏制后的生姜具有较强的毒性,如果经常食用,轻者会引起肠胃功能紊乱,出现腹痛、头晕等症状,重者将导致人体相关器官组织慢性衰竭。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