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食品>  正文

冷饮瘦身对约谈是讽刺 企业实现明缓暗涨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4/14/2011 13:42:09   来源:北方网

  近日随着气温的回暖,不少细心的市民却发现,包括伊利冰工厂和康师傅每日C在内的一些冷饮,在这个春季都不约而同地“瘦身”了。相比去年同期的同种产品,伊利冰工厂山楂爽“缩水”6克,冰片蜜桃“缩水”13克,价格仍保持每根1.5元;而康师傅每日C每瓶的容量少了50毫升,但大部分超市售价仍为2.5元。对于记者“减量不减价”是否为变相涨价的问题,康师傅方面未正面回答,而伊利方面一直未给记者回复。(据4月12日《法制晚报》报道)

  在涨价压力和调控的任务之间,发改委充当着“救火员”的角色,频频约谈相关企业,要求暂缓涨价。原本打算4月1日调价的康师傅,却因为发改委的约谈,加之针对日化品及食品行业的集体涨价一事,国家发改委声称要“铁面”彻查以稳定物价的表达,声音“暂缓涨价”。但“瘦身计划”不但自食其言,还是对发改委频频约谈的讽刺。

  作为市场调价的主体,伊利康师傅是完全可以不理会价格主管部门的“招呼”。因为大多数企业涨价并非完全没有理由。在上下游产业链集体涨价,特别是关乎大多数产业的石油涨价后,随着物流、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上涨,价格上涨就难以避免。毕竟企业不是慈善机构,注定要以营利为目标,谁也不会老干“赔钱赚吆喝”的事。

  结果证明,事实并没有外界想象中“一约就停”。显性涨价一时实现不了,隐性涨价就会大行其道。明眼人一看就明,伊利康师傅“换装瘦身”是明摆着变相涨价——价还是那个价,可同价下的分量却少了很多。这就像原来用一元钱可以购一斤米,现在换个包装却只能购半斤,你能说这不是涨价?

  对于物价约谈制,很多人普遍不抱什么希望。基于常识,这有些“掩耳盗铃”的做法,明知涨价不可阻挡,硬生生的权力逼压就只能获得“表面承诺”。在市场调控的情况下,行政手段要发挥“占位”的作用,要么是相互间达成某种默契,要么就是表面承诺,背后纵容,甚至如“瘦身”这样的计划,就可能是一种你好我好的折中手法。一方面约谈有了成效,权力有了面子,对公众有了交代;另一方面企业也达到了“明缓暗涨”的目的,一旦解禁期一过,再以“瘦身”为基础,达到双重涨价的效果。

  对于价格主管部门来说,真正的发力点,恐怕不在于约谈,而在于管理违法涨价的同时,规范一下自己的行为,并将工作的发力点,真正用在基础性工作上,比如对于物价备案时,做好成本推算,再比如对政府定价要严格把关,对于垄断企业的上涨要求,进行严格的审查,甚至如公众希望那样约谈一下“三桶油”。否则,“约而无效”就无疑是一种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