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食品>  正文

双汇危机突袭引强震 高层紧急救赎抽检合格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3/23/2011 10:29:25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发端于央视新闻频道的报道,短短几天时间,有关“瘦肉精”的新闻被迅速传播并发酵,身处舆论漩涡的河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双汇,经受了巨大压力,并做出积极的回应

  □本报记者万军伟李传金文李文波

  【3月15日9时30分】

  危机突袭 强震双汇

  危机的降临,意外而突兀。

  3月15日,河南漯河,春意刚刚萌动,但从上午9时30分左右开始,一阵浓浓的寒意向这个城市袭来。

  寒意来自CCTV新闻频道播出的3·15特别行动《“健美猪”真相》。央视报道指出,喂有瘦肉精的生猪涉嫌流入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下简称济源双汇)。

  济源双汇2009年8月建成,2010年屠宰生猪101万头,尽管只占双汇集团整体产量的7%,但一旦与“双汇”的品牌联系在一起,将立刻在公众层面引起强震。

  知情人士透露,节目播出之时,双汇集团高层管理人员,正在举行一个例行的经营分析会。高管们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令这场会议紧急掉转主题,全体与会者现场集体收看电视节目。

  事实上,据记者了解,根据当地政府规定,济源双汇实行兽医官驻厂检验检疫制度,职能部门派驻的兽医官共计60人,分两班负责生猪的进厂验证以及屠宰全过程的检验检疫。

  但短短十多分钟的电视节目中显示,“瘦肉精”猪仍然冲破了道道监管关卡,流入了济源双汇。

  一场信任危机正在逼近这家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

  此时,外界舆论已是一片哗然。央视报道的播出,令此刻的双汇,甚至整个肉制品行业,被置于风口浪尖。消费者的怀疑、不安和愤懑,纷纷宣泄。

  【3月16日凌晨2:30~5:30】

  高层会议紧急救赎

  节目播出仅仅一个小时,资本市场就迅速做出了反应。从10时45分,双汇发展开始跳水,午后直接封死跌停,从86.6元跌至77.94元,市值蒸发52亿。肉制品板块亦应声下跌,截至3月15日收盘,雨润食品下跌5.46%,成交量迅速放大。

  风波愈演愈烈。央视关于瘦肉精的报道已被放置于各大门户网站醒目位置,有些更是被制作成各种各样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标题或专题。这些极具震撼力的标题冲击以及新媒体的迅速传播,使得这一事件迅速扩散。

  当晚,上市公司双汇发展发布停牌公告,公司申请从3月16日起停牌。

  双汇集团一位不愿具名的高管透露,3月16日凌晨2:30,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从北京紧急赶回,立即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双汇集团在漯河总部的高管全部参加,会议一直持续到清晨5:30,气氛十分凝重。

  会议决定,立刻发表声明,第一时间向消费者致歉。

  【3月16日上午10:00~3月17日19:50】

  两份声明火速出炉

  3月16日上午10:00,双汇集团的首次声明在公司官网上发表。大致内容是:就济源双汇给消费者带来的困扰向消费者致歉,责令济源工厂停产自查,并派出集团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及相关人员进驻济源工厂进行整顿和处理。要求下属所有工厂,进一步加强对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的质量控制,严格把关,确保产品质量。双汇集团将积极配合政府职能部门,开展对此次事件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全面检查。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双汇集团将进一步强化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力,确保食品安全。

  32个小时之后的3月17日19:50,双汇集团的第二份声明又挂到了双汇的官方网站上,声明的内容显然比第一份升级:双汇集团决定,将每年3月15日定为“双汇食品安全日”,把食品安全落实到每一天;要求济源双汇收回在市场上流通的产品,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下处理;对济源双汇总经理、主管副总经理、采购部长、品管部长予以免职,济源双汇继续停产整顿;自3月16日起,双汇集团下属所有工厂除继续按照国家标准检验外,对生猪屠宰实施“瘦肉精”在线逐头检验;双汇集团对下属所有工厂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出厂产品批批合格。

  是是非非专家解读

  双汇集团的官方声明发出后,旋即被全国各级媒体转载。

  反应最迅速的网络论坛上立刻喧闹起来,网友七嘴八舌,褒贬皆有。说双汇行动迅速、勇于承担责任者有之,说双汇声明不给力,避实就虚者亦有之。

  然而,在专家看来,这两份言简意赅、甚至乍看起来有些平淡的声明,认真咀嚼起来,却显得意味深长。

  “你看这第一份声明,‘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双汇集团将进一步强化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力,确保食品安全’。”九鼎德盛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保盈对记者说,“双汇隐隐有喊冤的意思,你看央视的报道,‘瘦肉精’的主角应该是在上游,是饲料、养殖这些行业,双汇就是个买肉的,但它是终端消费品,直接面对公众,所以板子都打在了它身上,它这是有点有苦说不出。”

  “你看这第二份,自3月16日起,双汇集团下属所有工厂除继续按照国家标准检验外,对生猪屠宰实施‘瘦肉精’在线逐头检验。这句话也是意味深长,实属迫不得已。”

  张保盈说,根据国家农业部有关规定,对“瘦肉精”是以2%到10%的比例抽检,但以目前中国养殖业的现状来说,企业即使是按照标准的上限履行抽检程序,依然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这也是近些年来,“瘦肉精”的魔影一直缠绕着肉类加工企业的原因。

  “双汇这一次要把‘抽检’改为‘在线逐头检验’,这简单的几个字,可就意味着几千万元的成本。”

  张保盈说,目前,市场上一张“瘦肉精”的检测试纸5~6元,双汇集团去年屠宰近1400万头生猪,逐头检验将增加1200万头的检验量,那就意味着仅检验试纸一项,双汇每年就要增加支出6000万~7000万元。

  “其实不仅是‘瘦肉精’,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在源头上成本都是最低的。你看,一头猪从出生到餐桌上,要经过饲料、养殖、运输、屠宰、加工、商业这么多环节,如果每个环节都检测一次‘瘦肉精’,那么以中国去年6亿头的生猪出栏量而言,你算算,整个社会要为此支付多大的成本?”

  【3月17日~3月19日】

  抽检合格信心回暖

  销售下滑、渠道震荡、商超下架、政府频查,短短几十个小时,对于双汇来说,坏消息纷至沓来。同时,一部分城市的抽检报告也已经被披露出来。

  3月19日,据《北京日报》报道,经过几天的紧急抽检,北京市食品办、工商局对外公布,在本市商场、超市、市场中共抽检33个标称“双汇”的熟肉制品样本,包括香肠、火腿、肘花、热狗肠等品种,均未检出“瘦肉精”类物质。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本市是采用2008年奥运会时的食品安全标准抽检鲜肉市场瘦肉精的。北京奥运会时,对鲜肉中瘦肉精的检测品种达到11种之多,此次对双汇产品抽检的瘦肉精检测品种也是11种。”

  事实上,从3月15日开始,全国各地地方政府的质监、动检、畜牧、工商等职能部门就开始了对双汇产品的轮番抽检,截至3月19日早上,已有13个省市,对双汇600多种产品进行了2676批次的抽查,结果合格。

  在中央、地方的各大新闻媒体上关于全国各地抽检的一条条信息,不停传递而来——

  除济源双汇外,河南省质监系统抽检165批次样品未检出“瘦肉精”;深圳抽检,双汇没事;上海未现双汇问题肉制品;西安生猪市场未发现“瘦肉精”;石家庄市场未发现含“瘦肉精”猪肉;广州未发现“瘦肉精”肉制品,双汇产品未下架;武汉动检部门突查双汇,52批次生猪全部合格;广东清远市抽检双汇产品合格。

  消费者的信心也在缓慢恢复。

  3月19日,在双汇总部漯河市的一家双汇连锁店里,一个年轻人买了7块钱的肉馅,他对询问的记者说:“双汇肉要是不能吃,那你让我吃哪一家的肉?”

  的确,这样轰炸式的突击检验,中国还有哪些企业能够经得住?

  行业传导危机深度发酵

  3月15日~19日

  随着时间的推移,“瘦肉精事件”开始在行业内部以及相关产业链条传导。消费者不信任的,是整个生猪养殖、屠宰、加工行业。

  公开消息称,双汇的竞争对手屠宰量下降30%~50%。而最新的媒体报道称,自“瘦肉精事件”发生后,在江苏南京,刚刚掩埋了部分生猪。

  雨润食品连跌3天,股票市值大幅缩水20%左右。3月15日,众品食业尚在纳斯达克市场表现平稳,股价维持在16美元左右,然而从3月16日~18日市值大幅蒸发,股价从16美元左右跌至14美元附近,跌幅在12%以上。

  众品食业此前宣布将以每股14.1美元的价格增发500万股普通股,募集7050万美元用于新加工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此项交易预计将于3月22日完成。但“瘦肉精事件”无疑将对此产生重大影响。

  河南一家大型食品企业老总告诉记者,国内整个肉制品产业链都受到不同程度冲击。在生猪饲养环节受到的打击最大,现在,部分地区的生猪已不能正常出栏出省,致使信誉良好的公司受损。产业链的下游有不少公司也因而受到拖累。

  另一家食企负责人语气中颇为无助:“不少肉食品产业链都处于风暴旋涡之中,跌至波谷。”

  各种迹象表明,“瘦肉精事件”的发酵已经突破了单一的企业,乃至单一行业。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表现了对“瘦肉精事件”的极度重视。

  国家相关部委以及河南省的相关职能部门,轮番督导“瘦肉精事件”。随着调查进展,相关涉案人员也开始依法依纪受到处理。

  “瘦肉精问题应该不局限于河南,其检查督察范围,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河南,更应扩大到全国范围,方能为消费者创造一个更安全的食品环境。”张保盈对记者说。

  当最初的震惊过去之后,公众从最初的情绪宣泄,已经回归到更多的理性追问:瘦肉精从何而来?如何逃脱多个部门的层层监管?产业链的上游出了问题,板子是否应该打在产业链下游加工企业身上?当一个行业从源头上被污染,谁该为此负责?能否以此为契机,带来整个行业的净化?

  从3月15日~19日,96个小时过去了,但双汇的危机远远还未结束,这个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能否挺过“瘦肉精”寒流的突袭?这个决定权,只握在消费者的手中。

  近年“瘦肉精事件”案例

  2009年2月广州市发生“瘦肉精”中毒事件

  2009年4月阜阳雨润肉类加工有限公司午餐肉产品检测出“瘦肉精”

  2007年7月东莞检查出含有“瘦肉精”的生猪

  2006年9月上海发生“瘦肉精”中毒事件

  2004年3月佛山市发生“瘦肉精”中毒事件

  2003年10月辽阳市发生“瘦肉精”中毒事件

  2002年7月浙江省江山市发生乌骨鸡“瘦肉精”中毒事件

  本报记者据公开资料整理

  双汇危机96小时

  评论:应看到“瘦肉精事件”的养分

  犯错成本极低,纠错成本巨大,成因何在?

  又如何化解?这是该事件抛出的巨大课题

  中国食品安全的复杂性,因瘦肉精事件更加凸显。

  应该说,食品安全命题,与中国食品产业市场化进程如影随形,是个不折不扣的副产品。随着食品产业链条的拉长、环节的增加、利益的驱动、监管的漏洞等等,各种危害食品安全的“毒素”开始侵入、腐蚀我们的食品链条——米面肉蛋奶甚至蔬菜……几乎我们日常饮食的所有食品链条,都间或闪烁着不法者的踪迹。此番“瘦肉精”再次登场,自不意外。

  危机甫出,各种问责之声不绝,自是监管有责、企业有过、不法者有罪,如此等等,但这只是事件社会性的效应顺延。而要彻底根治瘦肉精及类似食品安全命题,则要从经济视角入手,汲取“瘦肉精事件”的另类养分(详见06版《瘦肉精事件“催肥”五重追问》,发现并总结出根治之道。

  窃以为,很多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化及相关配套制度发育的不足。以瘦肉精事件为例,整个肉制品产业链条的发育就严重不足,即便是链条中间环节的屠宰加工,虽然出现双汇、雨润、金锣等若干家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但该行业前十名生猪屠宰量加在一起,尚不足全国总量的10%,足见行业集中度之低,这也给私屠乱宰留下土壤。

  至于该链条的首尾两端——养殖和制度监管,更暴露出发育不足弊端。养殖环节千家万户,家庭式作坊式养殖大量存在,离规模化规范化生产路途遥远;制度与监管的发育更显不足。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的体制环节,它是市场秩序重要的管理者和维护者,其发育程度是否跟上行业市场化的进程,关系整个市场的稳定、有序与和谐。

  市场化不足会带来多种负面效应,有两点特别明显:其一,犯错成本低,给不法行为以滋生的土壤。绝大多数食品安全事件中,都隐藏着“利益驱动”四字,而小农化生产、制度缺陷和监管不力,更容易给“犯错和犯罪”留下诱人的空间;其二,纠错成本巨大,包括企业成本和社会成本。拿瘦肉精为例,从养殖到百姓餐桌,要经过多个关口:饲养、出栏、运输、入厂、加工、出厂、流通等,其中多个环节需检测,有关测算显示(详见05版《惹祸者“瘦肉精”》),如果要求100%机器检测,其成本远远超出猪肉价值本身,这是一个近乎“无解”的检测悖论。而要把住源头关,从出栏甚至饲料关入手,将节约出巨大的社会成本。

  因此,根治食品安全的本质工作,在于我们加快推动相关产业市场化建设的进程,包括市场本身的建设和配套制度的建设。同时规范市场秩序,在“有法可依”之后,做到“有法必依”。乱“食”用重典,方可净化市场环境,护“良币”,逐“劣币”,最终为天下百姓利益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