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食品>  正文

乳业大整顿进入倒计时阶段三分之一公司面临退市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3/17/2011 08:42:00   来源:证券日报

  时间将在3月31日为乳制品企业划个门槛。如果未能在此之前重新获得生产许可证,乳制品企业则要在停产退市和被兼并之间做一个“艰难的决择”。

  1/3企业将退市

  2010年12月1日,工信部、发改委、质检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在乳品行业开展项目(企业)审核清理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乳品行业项目(企业)审核清理工作。2月25日,质检总局新闻发言人李元平在发布乳制品生产许可重新审查工作进展情况时表示,“对已经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乳品生产企业严格进行重新审核,确保今年3月底完成乳品企业生产许可重新审查工作。对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企业,依法撤销生产许可证。”

  有业界人士认为,此番审核淘汰一批不符合生产、检测要求的小企业是必然,也可以净化整个行业,同时缓解产能压力,但简单地淘汰落后生产力也将会对后续工作带来压力,一次性改造投入较大,资金如何筹措?这都是现下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1/3的企业将被淘汰是极有可能的。”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陈连芳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分析。

  公开资料显示,2010版的《企业出产乳制品许可前提审查细则》,与之前相比严格很多,不仅增添了很多常规审查项目,还要求婴幼儿配方乳粉出产企业须配备相应检测设备,对食物添加剂、三聚氰胺等64项指标进行自检。企业必需具备三聚氰胺检验项目相关的检验设备及能力,不得进行委托检验。“这样的调备很多中小企业不具备购买的实力,成本的压力肯定是有的。”陈连芳说。

  未来行业或现寡头局面

  如果不想退市,那就只有被兼并的路子可走。

  “按照生产许可证的细则要求,也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可能大部分已经符合要求的规定,但仍有某一项或几项无法达标,但从其自身来看,却有着很好的生存能力,经营状况也良好,这一部分的企业如果强制退市,未免太过可惜。所以,它们将会成为巨头们兼并重组的首要考虑目标。”陈连芳分析,“这类企业大概要占到行业的10%左右。”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乳制品行业同质现象较严重,“现下政策推动行业重组,也有利于避免劣性竞争。政策倾向于产业整合,企业需要沉淀经营”陈连芳说。

  “中小型企业在这轮政策的影响下被兼并的可能性是很高的,而且乳制品负面新闻接连不断,产业的整合也有利于食品安全管理。未来一段时间之后,不排除行业会出现寡头的局面。”一位证券分析师对《证券日报》记者说。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共有乳制品生产企业1800家左右,而每一次行业整顿,都能看到乳业巨头扩充队伍的身影。

  伊利股份(600887)1月20日公告称,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金积镇开发区新建日产780吨超高温灭菌奶项目,项目金额约为3.59亿元。3月12日,再次公告称计划在广东省惠州市东江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建日产800吨超高温灭菌奶项目,项目金额约为4.57亿元。

  外资巨头享渔翁之利?

  与此同时,一些实力雄厚的洋品牌也开始在中国布局乳业发展。“将有大批小企业退出市场的现状,未来外资企业通过收购进入是必然趋势。”

  和这种趋势相呼应的是消费者对洋品牌的盲目信任。

  此前,央视曾针对消费者选择奶粉的倾向在北京某超市做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七成消费者选用进口奶粉,仅有三成人选择国产奶粉。而根据20个省的城市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国产奶粉销量的占比为53.3%。

  《证券日报》记者日前走访北京几家卖场,促销员介绍:“国产奶粉与进口奶粉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只是因为产地不同所以采用的奶源有差异。”对于新闻一度盛传的大批内地人士赴港采购奶粉,该促销员认为,“这只是炒作,目前并没有接到通知要涨价或怎样,或许离香港较近的城市赴港采购较多,但是大部分地区考虑到路程等问题,并不会采用此种手段,所以销售未受影响。”

  “巨头缺的是奶源,如果有稳定的奶源,则会成为优先考虑对象,但通常情况下,这些具有奶源优势的企业设备方面又大多陈旧。” 陈连芳说。

  奶源的缺乏不仅出现在国内企业之间,对于国外乳制品企业而言,奶源的缺乏一直是其发展的瓶颈。信达证券发表报告认为,长期以来,国际乳业巨头一向未能涉足国内液态乳市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中国没有自己的奶源基地。面临大批小企业退出市场的现实,外资大鳄又一次迎来了机遇,未来外资企业通过收购进入是必然趋势。

  综合分析,液态奶市场的争夺或将成为中外乳企抢夺市场的导火索。有媒体报道称,多美滋已经在部分城市开始销售液态奶,而雅培最新发布的配方奶也为液态产物,且已在上海、广州等地部分母婴店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