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粉增白剂”自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使用至今已有20余年。它实际上是化学物质过氧化苯甲酰,其主要作用是缓慢氧化面粉中的叶黄素、胡萝卜素,让面粉变白。如果不加它,面粉可能会稍显黯淡、发黄,但不会影响口味和烹调。
3月2日,卫生部明确自今年5月1日起,禁止在面粉生产中添加面粉增白剂,食品添加剂企业也要禁止生产销售面粉增白剂,长达20余年的面粉增白剂存废之争,终于有了结果,一时引发各方热议。
回顾
增白剂存废纠结二十余年
“自今年5月1日起,禁止在面粉生产中添加面粉增白剂。”卫生部公告发布后,曾经两次提案建议取消面粉添加剂中使用过氧化苯甲酰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冯平表示,卫生部的决定“得民心,顺民意”。
和冯平一样倍感欣慰的,还有王瑞元。1986年,在时任国家粮油局局长王瑞元的推动下,商业部在新颁的小麦粉标准里,允许添加过氧化苯甲酰,沿用至今。卫生部同步将过氧化苯甲酰列入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允许每公斤添加60毫克过氧化苯甲酰,这与国际标准是相同的。
王瑞元后来前往国外考察时发现,挪威已禁用增白剂,1997年欧盟正式禁用,澳洲和新西兰也随后禁用。此后,他对增白剂的态度发生大转变。从2000年开始,他在各种粮油工业会和粮食行业会上都呼吁企业禁用面粉增白剂。2001年10月,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中国粮油学会联合65家大型面粉加工企业,联名递交“关于修改《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禁止使用面粉增白剂”的建议,称“面粉增白剂是人工合成的非营养性的化学物质,对人体没有任何益处,只有害处”。
2007年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小麦分会年会上,70家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再次联合呼吁禁止使用面粉增白剂。同年10月,卫生部监督局首次就取消过氧化苯甲酰作为面粉处理剂征求意见,征求意见对象为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面粉加工企业以及消费者,但最终无果。
2008年12月1日,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下发了《关于禁止使用面粉增白剂的通知》,明确要求系统内面粉加工企业禁用面粉增白剂。而卫生部则表示将提请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委员会按照有关规则进行讨论,再最后做出是否禁用的决定。
2009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于是,关于有没有必要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的争论再次激烈起来。
争论
增白剂背后的利益博弈
除了安全性和必要性的争论之外,过氧化苯甲酰的争论也被蒙上了利益阴影。有媒体就披露,有一部分“主禁派”是大型面粉企业,因为小面粉厂过量使用增白剂,使面粉看起来更白,对大面粉厂的销售产生影响;而有些“主存派”则是与过氧化苯甲酰生产企业有关系。于是乎,关于增白剂存废的争论持续了多年,两方的观点谁都不能说服对方。
主张废除者认为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会破坏面粉的营养结构,潜在对人体肝脏有损害;且认为过氧化苯甲酰对面粉只有增白作用,对面粉质量无实质提高,依照现有工艺水平,已没有必要继续添加面粉增白剂。据有关专家表示,由于过氧化苯甲酰在面粉中分解的苯甲酰、苯甲酸、苯酚等在肝脏内解毒,对肝功能衰竭和损伤者不适宜。即使对于肝功能健全的人,长期食用含有超量增白剂的面粉,也会造成苯慢性中毒,引起神经衰弱、头晕乏力等。
主张使用者则认为过氧化苯甲酰在食品添加剂使用的范围内,不会引起面粉食用安全问题,如果没有安全问题,就不应该从国家添加剂名录中注销;且声称废除增白剂的声音出自利益集团商业竞争的目的。食品安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认为,“如果说面粉中使用过氧化苯甲酰会带来安全问题,必须拿出数据才能证明。”他还强调,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限量制定标准是非常谨慎的。在这一标准下使用,不会引起安全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目前有面粉加工厂4万家左右,其中90%是中小型面粉厂,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中国农民种植的小麦品种参差不齐,不少小型面粉厂收购的小麦原料可称百家粮,品种很杂。如果不使用过氧化苯甲酰,面粉的白度不仅不好,而且还需要很长的后熟期。过氧化苯甲酰的使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且弥补了设备加工精度的不足——也就是说,过氧化苯甲酰拉近了大小型面粉加工厂的竞争力。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大型面粉企业设备相对先进,同时可以收购品质相对齐整的小麦,包括进口国外质优小麦,对面粉增白剂的依赖相对小。
质疑
谁来维护公众知情权
我国食品添加剂产业自上世纪80年代快速发展,至2009年已批准使用食品添加剂2500多种,年产值超过600亿元。与此同时,滥用添加剂甚至非法使用添加剂所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被频频曝光,对包括添加剂在内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更严格监管的民间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与此呼应,2009年《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技术必要性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及时对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的标准进行修订。”
然而,在添加剂的使用标准和去留之争中,消费者并没有实质性的话语权。“面粉作为基本的食品推上市场,就应该让老百姓有知情权,要告知有没有添加剂,有没有经过安全检测?”西安银翔餐饮文化有限公司经济师赵大宏慨叹,禁与不禁的热闹争论背后,没有一个第三方的权威机构给予面粉增白剂一个科学客观的解释,消除普通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其实老百姓的要求很简单,需要的是一个科学试验的佐证,一个权威科学的检测结果,一个由第三方权威机构给予的正确解释,而不是口舌之争。
建议
面粉“禁白”必须强力监管
“面粉增白剂被废除,对我们来说,肯定是好事,现在大家都提倡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普遍要求小麦粉保持其原有的色、香、味和营养成分。”3月7日,西安豪天实业公司副食加工中心工程师刘江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目前市场上滥用面粉增白剂的现象很严重,面粉增白剂能够破坏面粉中的维生素A和E等营养成分;另外,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卫生事件,也让卫生部门与监管部门焦头烂额,老百姓抱怨声很大。“禁止添加增白剂,那面粉之间的差异就出来了,很多小商贩都维持不下去,造成大厂垄断,小商贩为了生存,可能会使用其他添加剂,这样的危害可能会更大。”刘江选坦言,许多非法物质也可以漂白面粉,甚至效果更好,而且价格低廉,使用方法也很简单。就馒头来讲,白度和口感松软是消费习惯要求,加工馒头、面条的餐馆可以说不计其数。如果禁用过氧化苯甲酰,但市场监管措施和监管力度跟不上的话,很可能导致出现大量使用吊白块、荧光粉、硫磺熏蒸等非法漂白馒头,出现更多危及消费者饮食安全的问题。另外,一些大型面粉加工企业的垄断,会不会造成价格不断提升,这些都是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七部门发布公告,自今年5月1日起禁止生产、添加“面粉增白剂”。连日来,记者对西安面粉加工企业、超市、批发市场进行采访调查后发现,九成市民极力赞成“禁白”,不含增白剂面粉受欢迎。另外,目前西安市场上多数企业生产的面粉已不再添加增白剂。
市民
一边倒力挺“禁白”
“在农村很多家庭食用的面粉,都是用自家的小麦在加工房磨制而成的,不需要添加任何的化学成分,面粉也可以达到理想的白度。我们吃的面粉这些年都是从农村老家带来的,很少在市场上买现成的面粉。”3月7日,在西安轻工市场做家电生意的市民薛英表示,并不赞同在食物中添加除食物以外的其它成分。
“现在到处都在说面粉增白剂问题,我也很担心是否安全。”在西安丰镐路一家酒楼上班的厨师秦立涛说,大多数消费者都认为吃天然的食物比较好,另一方面则担心个别厂家不自觉,使用的增白剂不合格或是用量不符合卫生标准。因此,大家更愿意什么东西也别往里添加。
西安东关正街人人乐超市附近一早餐店老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面粉禁止使用增白剂后,他卖的包子肯定没现在白了,不然成本会增加,每个包子的售价也会上涨,“但如果大家做出来的包子都这样,顾客也不介意,那对我也没什么影响”。对此,一位正在吃早点的年轻人说,面粉不放增白剂肯定是好事,就算包子可能会黄点难看点,但相比起来,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一家网站以“你是否同意禁用面粉增白剂”为题做了民意调查。数据显示,有92.3%的网民认为,以现有的工艺添加面粉增白剂容易超标,会带来安全隐患,同意禁用。而7.4%的网民认为目前使用“面粉增白剂”并未发现安全性问题,而且添加后还能保证面粉产品品质,不同意禁用。只有0.4%的网友持观望态度,认为无论是支持方还是反对方,都不能拿出服众的证据,因此保持中立。
市场
不含增白剂面粉受欢迎
3月7日,记者走访西安部分粮油市场及超市了解到,大部分面粉厂家生产的面粉主动“去白”,争打健康品牌。
在人人乐、民生家乐、大润发等几家超市,记者走访发现,超市里销售的包装面粉,大都在外包装上注明了“不含增白剂”的字样。在民生家乐超市,5kg的高筋粉、白发粉外包装上,注明有“本品不含增白剂”字样。一些面条的外包装上,也注明了“不含任何增白剂”的字样。营业员称,包装上注明“不含增白剂”的面粉、面条要好卖些,不少市民只买“不加增白剂”的面条。记者同时采访了多位粮油市场的面粉商家,商家告诉记者,自从面粉增白剂受关注以来,标注有不含增白剂字眼的面粉销量较好,而面粉的总体销量并没有受到影响。
3月8日11时许,在位于西安市金康路上的彭记熟食坊门前记者看到,前来购买馒头的附近居民络绎不绝。该店老板彭永辉告诉记者,自己在金康路上蒸馍已经有11年了,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和扩大市场占有量,他在传统馒头的工艺基础上,增加了科技含量和花色品种。生产的馒头有手工馒头、荷叶饼、黑米馒头等十多个品种。“他们蒸的馒头没有任何添加剂,做的味道也好,同时也讲信誉,人也厚道,我是这里的老顾客了。”市民韩大妈说,国家专门规定不再添加增白剂,她绝对支持,并告诉身边的人,吃什么都得小心,健康是第一位的。
厂商
多数面粉企业已“禁白”
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七部门发布公告,自今年5月1日起禁止生产、添加“面粉增白剂”,目前,西安市场上有30多家生产面粉的企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数企业生产的面粉已不再添加增白剂,其中八成左右的家庭用小包装面粉从2008年开始已不含增白剂。
作为西安市供应馒头和面类产品主渠道的——群众厨房放心馒头店所用的面粉都来自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记者在这家企业了解到,他们生产的面粉两年前就停用了面粉添加剂。据介绍,西安市粮食局从2008年12月6日启动了粮油食品安全整治活动。爱菊集团等22家大型面粉加工企业自发提出倡议:在面粉加工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增白剂,绝不生产经营不安全的食品;全面推进和实行进货检验、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和质量追溯制度,防止不安全的食品流入市场。
记者从西安“放心馒头”办公室获悉,为让市民吃上放心馒头,西安市从2009年9月起开始着手创办以“群众厨房”为品牌的放心馒头加工销售网。截至目前,西安市已建成“群众厨房”馒头销售店708个,可满足西安市馒头市场65%以上的需求量。以“群众厨房”为标志的所有馒头加工销售店使用的面粉全部实行“两不加”,即不添加增白剂、不添加增筋剂,馒头出厂前都经过多道工序,严把质量关,并实行统一配送。
提醒
辨别增白剂有三招
专业人士建议,消费者首先可看面粉的色泽,正常面粉为乳白色或微黄色,色泽太白或不正常则需要引起注意。此外,抓握、捻搓面粉:如有绵软的感觉,属正常情况;如感觉过分光滑,或面粉不散开,则说明面粉质量可能存在问题。
一看合格证。购买面粉的时候先要看袋子上是否有“不含任何增白剂”的字样,再看厂家的检验合格证,看包装是否标明厂名、生产日期、地址、保质期等项目。
二辨色泽。用肉眼很难辨别增白剂是否超标,不过,通常来讲,加入超量增白剂的面粉会呈灰白色。凡符合国家标准的面粉,手感细腻、颗粒均匀,呈微黄色或乳黄色,没有黑点。
三闻气味。凡符合国家标准的面粉都有小麦天然香味,若面粉淡而无味或有化学药品的气味,则说明其中含有超标准的添加剂,或采用陈化粮加工而成。另外,在购买面粉时市民最好是购买名牌大厂家的面粉,相比较而言,这些厂家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和管理措施,国家的监督也相对严格。
随着苏丹红、三聚氰胺等化工原料用作食品添加剂事件的频频曝光,食品添加剂几乎认之为 “十恶不赦”,巴不得什么食品都是“纯天然”,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惧感也倍加,人们总会谈“添加剂”则色变。企业为什么要过量添加这些氧化剂呢?归根结底是因为消费者喜欢洁白漂亮的面粉和面食品。天然的面粉不可能洁白如玉,大部分小麦品种也很难满足特别“筋拽”的口感要求。如果消费者都变得理性,企业也就失去了滥用“增白剂”等添加剂的动力。
食品添加剂被妖魔化
正常面粉颜色发黄、黏性大、弹性差,用它做面点不好看也不好吃。因此传统上在供食用之前都要先把面粉储存几周到几个月让它自然“后熟”。面粉发黄是由于其中含有微量的类胡萝卜素(主要是叶黄素),在储存过程中空气中的氧气将类胡萝卜素氧化,面粉就逐渐变白了。同时氧气也促进了面筋的形成,让面点口感更好。但是长期储存不仅占地方,而且容易发霉和滋生害虫,并不卫生。使用增白剂和后熟剂能让面粉的后熟过程缩短为两三天。不过,无论在哪个国家,使用增白剂是要标明的,主要用意在于让民众有知情权,然后在知情的前提下自由地选择“白色”和“黄色”。
谈及禁用增白剂,西安红良食品公司经理唐平安说,食品添加剂长久以来已被妖魔化,人们几乎认之为“十恶不赦”,巴不得什么食品都是“纯天然”。人们一直误认为“天然食物”就是绝对安全的,随着对天然食物好感的增加,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惧感也倍加。苏丹红、三聚氰胺等化工原料用作食品添加剂事件的频频曝光,也把食品添加剂推到了风口浪尖,人们总会谈“添加剂”则色变。但其实有些天然食物也会对人体有害,而大家却对之持以“宽容”态度,甚至到了“纵容”的地步,添加剂就这样成了“众矢之的”。
有专家称,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只要不能证明过氧化苯甲酰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益,就不能添加。那么按这个观点,各种食用色素更应该被禁用。色素只是让食品显得好看,对人的身体健康没有益处,有的色素已知对人体有害。如果要禁用面粉增白剂,为什么不禁用在面粉制品中使用的栀子黄、柑橘黄、姜黄素等着色剂?
面粉增白剂信任危机中消亡
“行业标准的严格与执行过程中的宽松,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我国的添加剂使用标准很保守,低于很多国家的标准,但事实上,很多面粉企业在增白剂的使用上已经大大超过纸面上的标准。”时事评论员朱述古称,一方面我们有世界上堪称严格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一方面我们有非常不放心的食品安全现状。不必讳言的是,各种有害有毒食品已经成为危害国民健康的罪魁祸首。人们谈吃色变,吃鸡蛋担心有激素,吃猪肉担心瘦肉精,吃蔬菜担心农药残留,吃火锅会遇上“化学火锅”。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普遍不满,对写在纸上的食品安全标准失去基本信任。在食品监管已经出现严重信任危机的情况下讨论面粉增白剂的存废问题,难怪网友会一边倒,也难怪主张适量添加增白剂的专家即使在科学上很有道理,也难逃网友情绪化的攻击。面粉增白剂很快将退出市场,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各有其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再严厉的规定,如果不能通过有效的监管机制得以落实,老百姓还是会对食品安全充满恐慌。
理性消费需要“睁大眼睛”
企业为什么要过量添加这些氧化剂呢?归根结底是因为消费者喜欢洁白漂亮的面粉和面食品。消费者对白色面粉不买账,面粉企业就不可能加。然而,目前的现状是不太白的面粉销售困难,标准粉在市场上几乎绝迹,而白得耀眼的面粉非常受欢迎。其实,要解决食品添加剂滥用的问题,还是要从源头上去考虑。一是教育消费者,让大家习惯于颜色不那么白的面食品,企业自然不会多此一举地滥用面粉氧化剂;二是管住食品添加剂生产和销售的源头,严密注意他们正在生产和销售什么样的产品,销往哪里,用量多少,质量是否可靠。特别要注意的是,目前复合型添加剂品种越来越多,而生产门槛也不太高。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叫做“增筋剂”、“强面精”、“面粉改良剂”、“拉面剂”之类的产品,在面粉本身没有添加氧化剂的情况下,这些产品可能会更加大行于道。它们的成分是什么,使用剂量是否安全,都需要严密关注。如果不从源头的食品添加剂企业来管理,从使用方的食品企业那边来监管,管理起来恐怕难度更大。添加剂的事情涉及到好几个方面。添加剂的生产和销售状况要问化工系统,怎么使用要问食品加工系统,其毒性如何是否超标要问卫生系统,管起来的确挺不容易的。不过,最终对各种面粉、面食品做出购买选择的,还是消费者。作为消费者,如果希望自己吃得安全一些,就要遵循尊重自然的消费原则——既不要过分追求“洁白”,也不要过分追求“筋道”。天然的面粉不可能洁白如玉,大部分小麦品种也很难满足特别“筋拽”的口感要求。如果消费者都变得理性,企业也就失去了滥用“增白剂”等添加剂的动力。否则,禁了这一种,早晚还会出现其他替代增白物质。 文/图 本报记者 赵争耀
有多少“问题”不是问题
许多事情原本不构成问题,但是争论太久就成了问题,比如“面粉增白剂”。相比水果生长过程中使用的 “膨大剂”、“催红剂”,相比食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甜蜜素”、“苏丹红”,其目的和功效都是让产品更具卖相,更受欢迎,但是面粉增白剂区别于其他添加剂的最大不同,是经过了国家允许,而非所谓非法商贩的 “黑心”行为和“丑恶”行径。
单纯的目的是为了面粉更白,并未有毒副作用,许多人都会更愿意接受这样一种说法。面粉更白,似乎更能增加人们的食欲。因此说,对于1986年,由国家粮油局联合卫生部共同许可的增白剂添加的有关决定,我们应该表示出应有的宽容,就好像有人要整容一样,谁不希望自己有张人见人爱的面容呢,面条、馒头都一样。但是,伴随着技术以及观念的更新,适时调整滞后性的法律法规就显得极为必要。
媒体已有报道,伴随着小麦品种的改良和面粉加工工艺水平的提高,想要面粉更白,已经不是问题。与此同时,许多企业已经考虑到公众对于绿色、环保、无污染的心理,不再使用面粉增白剂,减少公众对于化学物质的摄入。
如果说,当年允许面粉增白剂是可以理解的历史因素,那么,因为法律法规的滞后所导致的长期争议就有些不可理解了。卫生部监督局去年12月初面向公众征集,是否保留面粉增白剂,原计划今年12月1日叫停,消息一出就备受质疑,笔者就曾撰文指出:既然问题已有答案,何必再征民意?现在我们终于看到,今年5月1日起,面粉增白剂就将叫停,比原计划提早了半年,无疑是令人欣慰的,至少有关部门不再明知故问。
有多少“问题”原本不是问题,还请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者,走在公众的前面想问题。(张念贻)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