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食品>  正文

“乳企生死劫”背后那要命的“监管”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2/25/2011 10:23:16   来源:新浪网

  奶制品业在三聚氰胺之后又出现了“皮革奶”。因为审查的严格,青岛部分牛奶企业选择退出市场;因为添加设备,考验了企业的资本是否雄厚。乳品市场正在整合中,小企业的资金链已经相当脆弱,会面临被淘汰或者兼并。(2月24日《解放日报》)

  乳企要经历一场“生死劫”,在去年11月质检总局出台《乳制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与《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要求企业对食品添加剂、三聚氰胺等64项指标进行自检后,就有“风声”递话过来,说“国内的约820家乳制品生产企业里,至少有两成的小企业面临淘汰”。加上3月1日清理大限即将到期,一场浩荡的“奶牌变局”不可避免。

  逻辑上说,乳制品行业的确已经到了一个不得不调整的窗口期,原因有二:一是大头婴儿、结石娃娃等接二连三的锥心之痛,已使消费者对国产乳品质量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二来洋品牌乳业来势汹涌,奶粉市场占有率上即将超过50%,国内乳制品产业已到了“生死一线牵”的地步。从这个意义上讲,以“提高企业进入乳业的门槛”、“成本压力增加”等方式逼迫“规模小、生产条件差、质量保障能力弱的企业”知趣地走开,不失为明智之举。

  但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我国的牛奶企业之所以有今天“你死我活”的成本拼杀,国内乳制品行业之所以令民众“谈之色变”,根上并不是奶业标准的欠佳、企业检测的不力,而是监管部门的失职,职能机关的阙如,比如有毒奶粉撂倒若干幼儿,民意的喇叭喊得天响了,监管才“后知后觉”;再比如,有毒奶粉卷土重来,职能部门还在以“对未按规定销毁的问题奶粉自查自纠”,和生产商玩“你侬我侬”。

  事实上,不缺标准而缺监管,对自家“一亩三分地”的事没人管或者不好好管,进而企业不老实、不规矩,这并非“奶制品行业”独有的风景。比如,矿难频仍,矿企的安全生产制度三令五申,像“领导下井”类的却只被挂在墙上;再比如,房价高涨,凌厉的宏调举措层层加码,像土地闲置不超两年、取得预售许可证后方可卖房等,却只是说在嘴上——“狼来了”喊多了,那些政策呀、标准呀、规定呀等等,渐渐连吓人的功能都没有了。

  如此语境下,这次所谓的牛奶企业“生死劫”并没有多么吓人,监管阙如最终的结果可能会有三个:一是无钱财无实力的乳企买不起检测设备,转至暗角“偷偷干活”。二是“领了”准生证的乳企挟持“垄断”之道,将检测增加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提高卖价。三是,侥幸过了“鬼门关”的企业有恃无恐,不检测或偶尔检测,硬规定被“软执行”。反正“自我检测”也可以等同于“不用检测”。

  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是基本的竞争逻辑,这其中,谁进谁退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进一退”之间是否能遏制奶制品行业的乱象丛生;重要的是,监管部门是否还会大撒手不管,将该秉持的公共服务“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地抛在脑后。“乳企生死劫”背后是更要命的“监管”,靠企业加严检验固然开对了药方,但真要提高乳品安全,起码要让公众看到监管刚正不阿的力量——对知法犯法者开出了怎样的罚单?对严加防范与高效管理之间的纠结又做出了怎样的程序梳理?(崔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