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在钦州港这片开放开发的土地上,涌现出了一批批致富能手,农民们也是这支致富大军中的先锋部队,而刘月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通过不被人们“待见”的海蜇,成了钦州港赫赫有名的致富能手,并且为港区100多名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广州“偷师学艺”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钦州湾犀牛脚镇当地渔民总是把捕捞到的海蜇卖给粤商家。钦州港两个万吨级码头启用后,粤商把收购地点从犀牛脚扩展到钦州港,龙门港镇的果子山成了一个收购点。刘月伟的家乡正在此处,他从1986年开始在海上捕捞海蜇,同时也收购,在家里进行粗加工后卖给粤商。“一桶140斤重的海蜇半成品只能卖到70元,而粤商收购我们的海蜇进行深加工,就可以卖到至少400元/桶。”巨大的利润差价让刘月伟觉得既可惜又心痛,并萌生了将海蜇深加工的念头。
尽管有着多年的海蜇捕捞和贩卖经验,但是对于海蜇深加工,刘月伟一无所知。于是,他几次跑到广州取经,但俗话说: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想学手艺谈何容易?
在几入羊城几度空手后,刘月伟决定“偷师”。2007年大年初七,刘月伟与钦州港工商分局的干部赶赴广州,借考察之名,请当地工商局的干部带队“参观”海蜇深加工工厂,最终“偷”到了真经。
归来后,刘月伟并紧锣密鼓地筹划公司。2008年8月,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绿源天然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创出了“即食海蜇”的品牌。两年后,公司取得了“即食海蜇”的商标权,成为广西第一家取得海蜇加工商标权的公司。现在,刘月伟的“即食海蜇”月销售额均超过50万元,成了钦州许多企事业单位的送礼佳品,甚至远销东南亚、东北三省、四川、湖南、福建等地。与此同时,刘月伟的海蜇公司还为果子山社区100多名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他们都说这叫‘偷师’,说得一点都没错。”谈及当年的广州行,刘月伟淡然一笑。
提着产品请人品尝
所谓万事开头难。刘月伟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除了要面对困难之外,还要拿出十二分勇气,这勇气让很多人佩服不已。钦州人都知道,新鲜海蜇的刺丝囊内含有毒液,很多老百姓对海蜇都避而远之,虽然广东有不少人在食用海蜇,但至少,钦州没有食用海蜇的先列。
刘月伟的“即食海蜇”让很多钦州人望而却步。他们甚至打电话去询问刘月伟:你的“即食海蜇”怎么吃啊?尽管其外包装上已经有讲解,并且图文并茂。
“我提着产品到处送人,请人品尝,一天送个十盒八盒的。”谈起创业初期,刘月伟感慨良多。公司成立初期,海蜇的销售量微乎其微,刘月伟心急如焚。广州的老板安慰他:海蜇是好东西,耐心等待,一定会打开市场的。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即食海蜇”并接受它,刘月伟每天提着他的产品到单位、超市、工厂,让人免费品尝。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即食海蜇”打出了品牌,钦州人开始慢慢接受了海蜇,也正是从那时候起,钦州人的餐桌上多了一道海蜇菜。
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工管委干部打趣说:“以前,钦州港人送礼都送黄瓜皮、海鸭蛋,现在又多一样‘即食海蜇’了。”
探索做大做强路子
成功后的刘月伟并不想就此满足,他时刻都在寻思着将工厂规模扩大,将品牌打得更响,让家乡的海蜇远销世界各地。为了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刘月伟再赴广州。在广州,他看到广东沿海地区的海蜇食品加工公司都有四条生产线,自己也想扩大生产线。但暂时没能找到扩建用地。
有人建议刘月伟,叫他联手果子山社区的另外八家海蜇粗加工作坊。这句话正中他的心坎,但也让他无奈。其实,刘月伟早就动过这一念头,曾去说服社区其他人与他一起干,但都无功而返:大家都觉得粗加工赚的钱够花了,不想合伙。
而与此同时,“即食海蜇”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去年,韩国、朝鲜的商人向刘月伟抛来了“橄榄枝”,每月向他订购50万元的“即食海蜇”,但是,刘月伟没接。“不是不接,是不敢接。”谈及此事,刘月伟既惋惜又无奈。原来,刘月伟现在只有一条生产线,每月的产值约为50万元,刚够钦州本地的市场需求,根本没有能力再接其他单子。
一边是苦于生产能力的不足,扩建无果,一边是市场需求旺盛,两面反差让夹在中间的刘月伟干着急。“尽快找地,扩大规模。”按照刘月伟的蓝图,他争取增加两条生产线。现在,他已经瞄准了南区的一块地,正在洽谈中。“规模是一定要扩大的,这是市场要求。”刘月伟坚定地说。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