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食品>  正文

10%市售大米镉金属超标 “镉大米”离我们有多远?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2/17/2011 13:39:24   来源:解放牛网

  核心提示:有研究团队在采样调查发现,10%的市售大米存在镉金属超标,人在食用这种大米之后会导致“骨痛病”,但学者的尴尬在于,迄今没有官方或医疗单位确认上述症状究竟为何病;更为严重的是,中国几乎没有关于重金属污染土地的种植规范,大量被污染土地仍在正常生产稻米。

  话 题: 1. 10%市售大米镉金属超标 “镉大米”离我们的餐桌有多远?
  2. 组织人员为“涨价合理”造势 中石化营造舆论能有效果吗?
  3. 海航斥巨资解决员工住房 高福利待遇有可能推广吗?
  4. 1月电费普遍上涨 市民呼唤第三方检测机构

  话题一:10%市售大米镉金属超标 “镉大米”离我们的餐桌有多远?

  【有研究团队在采样调查发现,10%的市售大米存在镉金属超标,人在食用这种大米之后会导致“骨痛病”,但学者的尴尬在于,迄今没有官方或医疗单位确认上述症状究竟为何病;更为严重的是,中国几乎没有关于重金属污染土地的种植规范,大量被污染土地仍在正常生产稻米。】
 
  孔同:大家好,欢迎收看这一期的解放牛网《内容工场》,坐在我身边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李光一老师、支琳玲小姐、龚丹韵小姐。“镉大米”离我们的餐桌到底有多远,有研究团队在采样调查发现,10%的市售大米存在镉金属超标,人在食用这种大米之后会导致“骨痛病”。但是非常尴尬的是到现在也没有官方或者医疗单位确认这到底是什么病,更加严重的是,中国几乎没有关于重金属污染特别的种植规范,大量被污染的土地仍在正常生产稻米。有关“镉大米”的新闻,可能也会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在中国食品安全的问题。请问一下今天在座的三位,是不是每一次在吃大米或者别的东西的时候,会特别注意一下它的来源在哪里?
 
  龚丹韵:因为家里大米不是我买的,而且我家里的饭是大米和糯米1:1的比例,如果要注意的话不光要注意大米,还要注意糯米。
 
  孔同:不仅要注意大米、糯米,还要注意每个菜来源于哪里。
 
  龚丹韵:中国土地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在民间也成为一种常识了,我记得有某个保健品牌还是国外的,他们做广告的时候就号称自己所有的原料都是来自某国,保证土地无污染出产的,已经以土地无污染作为广告口号。不仅是中国,恐怕现在全世界无污染的优良土壤也没几块了。
 
  孔同:事实上对于这样的土地污染的问题是应该关注的,而且我自己是跑环保新闻的,有时候也会咨询一下有关土地污染的问题。但是经常是做一些调研,做一些抽查,包括做一些统计数据的分析,我们目前确实没有得到一个非常确认的数字,什么样的土地不能种植大米了。
 
  支琳玲:现在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的确是非常的糟糕,而且作为一个消费者生活在中国的确要辨清真伪,辨清所买的东西,所吃的东西有没有问题,所付出的知识成本实在是太高了。以前我们关注食品有没有胡乱添加,比如奶粉里面有没有添加三聚氰胺,饭店里面吃饭的时候用的油是不是地沟油,还有食品有没有拿那些过期食品重新包装上市销售,但是现在看起来这些已经远远不够了。
 
  支琳玲:我们知道去年有一个事件非常著名就是“五常大米”,现在看起来我上面所讲的辨别方法都不够了,可能以后吃东北大米要跑到北大荒去来研究一下这个土地有没有问题。今天“镉大米”污染事件我的判断被查出来是偶然的,而且污染事件查出来只是一个早晚问题,至于是由谁查出来是一个偶然事件。
 
  李光一:“镉大米”事件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警训,中国的发展是比较快的,可能会带来我们没有想到的后果,现在就是在品尝这个后果的时代。今天我们在讨论“镉大米”,还有这两天农业部发了一个通知要关注皮革,有人把废皮革搞成工业明胶以后再做成奶粉,据说某一家乳品企业的老总被抓了,我们有一些企业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镉大米”给我们很重要的教训。
 
  李光一:今年过年以后我们一直在讨论民工荒,很多沿海的产业转移到内地来,在转移过程当中会不会把原来污染东西转移到内地去了?在内地自身的净化能力又比较弱的情况下,现在据这位教授说按照他的估算“镉大米”是10%左右,如果搞得不好的话这一波产业转移,沿海地区民工是少了,产业是转移了,但是这些地方会不会成为更高污染的地方?将来除了“镉大米”以外还有更多毒米的出现,我们的污染源会不会更多?
 
  李光一:我个人告诉大家一个经验,我自己买米本来是买黑龙江的米,自从中石化有一次松花江污染事件以后就不吃黑龙江米了,我会选江苏的米或者崇明的米。我现在很希望知道崇明有没有污染,我们的收入做不到去吃日本大米,买台湾产的大米,好像我们也不太习惯吃泰国的米,但是我觉得命还是要的,每天吃三碗饭,每三天就有一碗饭是含镉的大米,这个对人绝对是有伤害的。毒大米事件要把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相当困难,据教授接受媒体说,这些污染在土壤里降解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孔同:我刚才用“镉大米”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结果跳出来大多数媒体新的报道都是这样的,比如说青岛没有发生“镉大米”事件,济南没有“镉大米”事件,北京没有“镉大米”事件……每一个地方都主动说我们跟这件事情没有关系,那毒大米到什么地方去了呢?现在这位教授说仅仅是做了抽样调查而已,并不代表全国的市场,对于公众来讲10%的比例还不算高吗?专家可以如此淡定地对待公众的恐慌吗?这样的污染事件不仅仅是大米的事件,对于食品安全上面发生的种种问题是不是都可以做一个追本溯源?以目前在应对危机的时候政府部门的说法,好像还真的是有一点难。
 
  支琳玲:就像李老师说的,我们现在正在品尝前些年快速城市化、快速工业化所带来的恶果,包括安徽三番五次在爆发幼儿血铅事件,还有我们今天看到的“镉大米”也是工业污染事件,但是我们在面对的时候似乎仅仅聚焦于事件本身,对于后续的追踪往往欠缺力度。再比如像福建紫金矿业的污染,那个事件之后除了相关责任人受到了处理,然后对当地的农民有一个补偿之外,那块土地的污染情况怎么样,后续做怎么样的开发处理,有没有后续跟踪措施进来,看不到任何的报道。
 
  支琳玲:但是我们在看日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整个国内污染情况也非常严重,大家都知道“水俣病”并没有作为新闻事件报告以后就结束了,事件过去这么多年之后对它的跟踪还在继续,比如受害者的生活怎么样。尽管日本也有工业污染的问题,但是日本的食品安全比起我们国内要好很多了,日本的大米在我们国内要卖到几十块钱一斤。不管是媒体还是所谓的淡定的专家还是老百姓,这些事件都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
 
  孔同:而且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一些媒体会报道某某地奶粉已经被中国人抢购一空了,或者中国人蜂拥地买一些东西,我们甚至会发现一些网络代购都是食品类商品。是不是对这个现象本身找一下根本的原因,为什么要去买国外的食品,这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支琳玲:在三鹿奶粉事件爆发之前,国产奶粉是超过了半壁江山,国内的奶制品市场占据最大份额都是国产品牌。但是在毒奶粉事件之后,现在几乎所有的新生儿的家长们都跑到香港和国外代购奶粉,现在看看形势是完全颠倒过来了。如果毒大米事件不能给公众一个说法,而且只是轻描淡写过去的话,我担心今后香港市民要抱怨的不仅仅是奶粉都被内地的妈妈抢光了,可能以后大家到香港去旅游,背几袋大米回来也不是什么笑话。
 
  李光一:这也为一些不法的商人提供了发财的路径,现在标明产地所谓有机米价格相当贵,在沈阳还曝出158块钱的“天价猪肉”。如果政府不承担相应的责任的话,开两会时何以面对全体人民?
 
  支琳玲:其实李老师刚刚讲到如果想吃到安全的猪肉、安全的大米全部都要花高价来买,但事实上食品安全是我们国家应该赋予每一个公民能够享受到的一种权利,千万不要把食品安全变成一种奢侈品。


  话题二:组织人员为“涨价合理”造势 中石化营造舆论能有效果吗?

  【中石化被曝组织人员在网上宣传涨价合理。一份中石化办公厅下发的《关于举办优秀网络博文评比的通知》称,这次博文比赛是“为给成品油价格上调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请各单位网络宣传员自选角度,以石化以外网民的身份,在各大论坛、博客发表不超过800字的文章。”活动负责人表示,竞赛是为了培养选拔人才,在网络社会里更好地用网言网语与网民沟通。】
 
  孔同:最近中石化被曝光组织人员在网上宣传涨价合理,有一份中石化办公厅下发的《关于举办优秀网络博文评比的通知》。听着这个名称挺大,来头也挺不错的,但是大家一起来听听里面说的内容一定会觉得匪夷所思。这次博文比赛是“为给成品油价格上调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请各单位网络宣传员自选角度,以石化以外网民的身份在各大论坛,博客发表不超过800字的文章”。活动负责人表示,竞赛是为了培养选拔人才,在网络社会里更好的用网言网语与网民沟通。有时候会想想,也许我们在网上和一些人进行争论的同时,那些人也许就是这些“培养的人才”。请问一下今天在座的三位,大家有没有在网上碰到过这样的人?
 
  龚丹韵:他们也太低估现在网络舆论击中的是哪些软肋。就算那些人不是托,但凡在网上说几句好话,远远是比不上说坏话的人,即便大家都是真心诚意说真话,客观讲道理的那个声音也是弱下来的,更何况是托说的。中石化的愿望是美好的,前景是打一个问号的。
 
  支琳玲:看了中石化的通知我觉得是证实了我先前的猜测。大家一直说的“五毛党”,为一件并不太合理的事情来宣传造势是不得人心的,为给成品油价格上调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敢情是把我们媒体人干的事都干了。其实自从有了网络之后非常有意思,对于老百姓来讲在自己的权益受损时,有了成本更低的申诉渠道,同样这样一个成本低和便捷的特点也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利益集团和一些既得利益者利用,因为他们这样成本也很低,披个马甲以中石化以外的名义来宣传。但是现在的网民并不是那么好忽悠的,以前国家出了一个政策,很多人觉得政治性很强的东西跟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但是现在国际油价有个风吹草动马上就有很多反应,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现在老百姓具有非常强的政治意识和非常高的辨别能力。
 
  孔同:我曾经在大家质疑高铁票价上涨的时候看到过有人发帖子说:“你们都觉得上海到杭州的票价很贵吗?我觉得一点都不贵,你想想如果从上海打个车到杭州得多少钱,现在算下来这个每公里才多少钱,实在是太便宜了。”我实在觉得说这个话是不是很欠抽?我相信如果一定是要为一个不太合理的事情去寻找一个合理的理由这也很难,就好像是辩论赛里一定要把月亮说成三角形的,拿到这道题的时候会觉得非常的辛酸,要如何来做一个辩解。
 
  李光一:大家都明白月亮绝对不是三角形的,但从哪个方面能证明是三角形的,那就考验智慧了。中石化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于没有智慧,石油价格要往上涨这是不用讨论的,而且也不用搞什么博文比赛。如果关心现在整个局势的朋友一定会知道,这两天上海的油价没有涨,幸亏埃及的事件现在是和平落幕,如果埃及还僵持到今天发生大的动荡,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的话,油价会涨得很厉害。
 
  李光一:就中国来说,因为现在中国刚刚进入到汽车时代,凡是中国人要用的东西全世界一定涨,这是一条新的经济学规律,世界上资源只有这些资源,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中石化也不用这样,现在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上海用油的朋友当然对涨价肯定是有意见,油一涨的话其他东西都会有连锁反应。既然躲不过石油高价的魔咒,怎么把油价做得更透明,让公众更了解,像中石化这样要拿国家的津贴来贴企业要有更好的理由,而不是搞这种不上台面的事情。这种事情做多了,明明是合理的大家都会质疑你这个行为,既然这个行为是“下三烂”的,你的目的不会非常崇高。
 
  孔同:面对这样的网络言论环境,可能开始有自己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但是千万不要把别人都当作傻子。


话题三:海航斥巨资解决员工住房 高福利待遇有可能推广吗?

  【海航集团旗下思福汽车租赁有限公司客服部员工周先生日前完成了在该市“海航城”的购房手续。这也是“海航城”第2285套海航员工保障性住房的购房手续。至此,海航集团的“安居工程”已顺利完成了在海口地区选房程序。据了解,在海南房价高企的环境下,“海航城”海南航空以每平方米4000余元的均价(建筑成本价)面向内部员工出售,并且规定高管不准参与。】

  孔同:我们来看下面的一条新闻,有关海航集团旗下一个思福汽车租赁有限公司客服部员工周先生日前完成了在该市海航城的购房手续,这也是海航城第2285套海航员工保障性住房的购房手续。至此,海航集团的安居工程已顺利完成了在海口地区选房程序。据了解,在海南房价高企的环境下,海航城海南航空以每平方米4000余元的均价面向内部员工出售,并且规定高管不准参与。大家如何来看待这条新闻?

  支琳玲:分房子离我比较遥远,在我父母那一辈经常听说单位要集资建房,当时也是需要付钱的,那也不是无偿分房。对于有些人来讲,没有房子可分的时候心里就想哪怕有一套房子,哪怕位置再差的都觉得很开心,但真的要到分房的时候大家又为争好的楼层、好的房型打得不可开交。我今天听到这一条新闻,感觉有点回到计划经济的时代,这个做法似乎和以前计划经济时代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光一:它至少反应了一条,现在企业要留住人,要提供的东西已经超出了工资本身。因为工资是有基本规定的,每个行业差得不多,一定要用福利来留住人才。如果海航集团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下,采取这种做法是应该支持的。现在上海缺低端劳工,以后除了最低工资标准还要提供员工住的地方。

  李光一:如果在市场化的房价特别高的情况下,单位一种是给你房贴,一种是给你钱自己租房,还有一种是提供最低标准的居住房。大概在上海公私合营之前,上海的很多私营工厂给工人提供居住的地方,如果不住在企业指定的区域当中就给你一部分的房贴,这大概也是解决居住问题很重要的一种补充方式。刚才讲的单位分房要争最好的房子,因为这些东西总有不一样。我们现在倒过来思考这个问题,一个单位即使提供再差的房子,也总算解决了一家人家或者几家人家的居住问题,在中国目前居住是第一位的情况下,这也是非常好的选择方式。将来海航在海南会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这个大概就是竞争力之一。

  支琳玲:您认为一个企业能够提供住房也是这个企业竞争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一种手段,我并不赞同。一个企业想通过这种方式给员工解决住房问题要满足条件,要在目前地价高的情况下拿到这样的地,可以看出海航属于既得利益者。

  龚丹韵:任何政策肯定不可能大家都在一个零起跑线上,只要一段时间下来肯定会有利于某些既得利益者,不利于后来者。我比较在意的是海航现在这样的做法是不是作为一个范本值得大家仿效,或者到底对我们现在的楼市会不会搅局,还是一种新的好办法。它对整个房地产市场有没有什么作用,这是我关心的东西。

  李光一:我认为并不具有范本作用,有地的企业不多,这种财大气粗的企业也不多。

  孔同:请问在座三位如果不具有范本意义,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这样的例子还有意义吗?

  李光一:要成为一个最优秀的企业在中国,除了高工资、高发展,还要有高福利,如果达不到这些要求的话不是一个一流的企业。

  孔同:在取消了分房之后,很多人在选择企业的时候只有一个目的——工资够不够高。如果现在这样考虑的话,每个人在择业的时候要先考虑的问题会非常多。

  李光一:现在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是公司要你吗?我们现在缺的是低端劳动力,高端的人才也缺,最不缺的就是现在每年几百万的拿了文凭的大学生。

  支琳玲:很多观察人士或者一些官方人士来看海航给员工分房的新闻会带来很多美好的期盼,希望像海航这样的企业能不能更多一些,能够给楼市调控以企业的角色分担一点。今天通过我们的解读我觉得这基本是一个妄想,这个范本绝对不具有一个推广下去的意义,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如果海航今天的身份是国有企业的话,更多还是分猪肉的形式,当然这个当中也体现了一定的公平性。

  李光一:现在上海滩有企业帮员工造一个宿舍或者提供白领公寓,哪怕就像标房20平方不到,里面有卫生间每人一间,像这样的企业已经算太好的企业了。


  话题四:1月电费普遍上涨 市民呼唤第三方检测机构

  【不少市民近日拿到1月份的电费单后,纷纷表示看不懂,因为电费不仅比上月增加了不少,有的甚至还翻了倍。从昨天开始,在各大论坛上,网友对此纷纷喊“晕”。突然增加的电费引发种种猜测,是因为天气寒冷所致?还是电表出了问题?市电力公司回应称:经核实计费系统正常,1月份电费猛增可能与连续低温有关。市民如果对表具有疑问,可请权威机构校表。但这一回应仍难以平息市民的疑惑,有市民表示,政府第三方应该主动介入检测,以尽释疑惑。】

  孔同:我们来看下面的一条新闻,这可能跟我们所有的上海市民都有一定的关系。最近不少的市民拿到一月份的电费单以后纷纷表示看不懂,因为电费不仅比上一个月增加了不少,非常多的人甚至是翻了倍。在各大论坛上,很多网友都在说到底是怎么回事,也产生了种种的猜测,到底是天气寒冷还是电表出了问题。市电力公司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回答说,经过核实计费系统是完全正常的。我自己也看了这样的一条新闻,他们的解释说由于室外的气温都在零下,要想把室内的气温打到十几度,空调运转需要的耗电量更加大,就会造成了一月份整个的电费会上涨很多。但是还是有很多的市民说这好像不那么可以让人确信,是不是政府应该让第三方主动介入检测来为我们大家解疑释惑。请问在座三位是不是注意过自己家一月份电费价格的多少?

  支琳玲:我一直很紧张,怕我拿到像武定路居民五万多的电费账单。我这两天一直在跟踪媒体对于这个事件的报道,我看到最先的说法说这个事情是正常的,电表也是正常的。

  李光一:以前比较穷的年代,很多家住石库门房子的人家要点暗的灯,把坏掉的日光灯管子用两个火线搭在两级,这个灯有点亮但电表不走的,这个是上海人民当年的一种智慧。机械电表低于三瓦的灵敏度比较弱,现在换了液晶计数的电表后灵敏度特别高,只要家里面和电有关的东西包括是待机状态它都会计费,一个月下来用电也蛮多的,这个也就是现在供电局的回应。

  龚丹韵:是不是我们在换电表以前,实在是因为它灵敏度不高逃掉了那些电费?

  李光一:我们现在讲用电多,电费收得多谁是最大的收益者?那肯定是供电局。供电局现在出来说没问题,就像当时三聚氰胺事件一开始也说没有问题。首先这个问题不应该由供电局出来讲话,应该由上海的第三方——上海质量监督管理局来讲话。这样的公共事件要第一时间出来讲话,在什么时候检测过的没问题,有多少时间没有检测了,现在居民举报抽样做检测,三天以后给你一个正确答复,然后政府要督促供电部门检查有没有异样情况,这样才会有说服力。

  支琳玲:现在上海有500万个家庭,其实我们老百姓是很善良的。今天在谈到电费问题的时候我办公室一个同事就说,如果多收一块两块没什么反应,现在是太离谱了翻了几倍,五百万户家庭每户一个月多收一块钱就是五百万,有什么行业会比这个行业来钱来得更快?

  李光一:国家电网是一个央企,地方当局也不是没有事情可做,应该迅速介入当中调查。我没有学什么物理,我初中的时候读过物理有一个基本定律,比如我们家买一个空调每个小时最高的能耗是两千瓦,即便是24个小时工作也只会走48个字,不会因为零下几度就超出了这个最高的能耗。所以这个理由不是很充分,供电局的回答水平不够。

  龚丹韵:我注意到网友别说反驳的水平不高,有物理学得好了,已经算过账了,甚至把公式都排下来。当然他们的计算是一个纯理论的模型,即便实际过程当中有损耗也不会损耗太多。

  李光一:如果有损耗的话要追究空调厂的标准了。

  龚丹韵:我没有办法证明我家实际上用电是这样的,除非我找一个第三方机构定点蹲在一家人家那里24小时监督。既然没有办法证明就没有办法投诉,也没有办法跟供电局较量。

  李光一:供电局告诉居民,现在先花十块钱到某某质量监测站去测,有问题的话这个钱由供电局出,由此产生的费用可以赔偿,而如果不是这样的这个十块钱要用户自己付。当然这个从法理角度讲也是对的,作为原告方要来举证。但既然不是一个个例现象,这么多的居民都有这样反应的话,我们有公权力的第三方应该介入到这个里面去。

  孔同:有很多网友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对于这样的问题有了各种各样的解读,有人说是调高了电压,也有人说把家里所有用电设备都关掉只开了取暖设备,但还是要比正常得走高了0.5度等等。但是还是有专家说自测未必准确,自己的揣测都没有根据。那如何来证明到底是怎么回事?既然不能看你供电局做出的自测自检的结果,也不能用我自己的知识来解读,那这样的现象到底应该听谁的?

  支琳玲:通过这个事情我们有一些淡定的专家会觉得这是一个好事,尽管我们的上海市民付了学费得到了一个不明不白的结果,但是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推进节能减排来说,未必不是好事。

  李光一:这个事件怎样才能圆满落幕,恐怕要有人出来管这个闲事,打一场公益官司。

  支琳玲:有一位先生买了某著名品牌的汽车,结果这辆车在行驶过程当中发生了严重的事故,这辆高端汽车六个安全气囊一个都没有弹出来,他就找汽车公司要求赔一辆车,汽车公司根本不理他,他就把这个汽车公司告上法院了。结果法院说你去检测,然后他就去找专业的汽车气囊检测的机构,但是该机构不接受个人的检测,因为当初气囊安全都必须在这个机构检测,检测报告都是他们出的。就好比说今天说电表有问题,找生产电表的厂家,再找制定标准的机构,这个结果可能是类似的。

  李光一:如果我们这次对上海市质监局检测大家觉得不满意,大家可以请江苏、浙江、香港地区、澳门地区都可以,这个费用政府应该出一点,老百姓本来就多花了钱很冤枉了,如果检测的费用很高的话还不如干脆就把这个电费付了,那这个事情就弄不清楚了。

  孔同:想要知道我们家的电表是不是出了问题好像也不那么容易,面对这一次电费账单突然离谱地上涨,我们也非常希望有一个与这件事情毫无关联的第三方能够出来讲一句话。今天的新闻就和大家讨论到这里,如果你有什么样的意见或建议,不妨跟我们进行联系,我们下周同一时间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