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食品>  正文

通胀稍作休息 调控需要换挡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1/21/2011 08:54:42   来源:凤凰网

  □ 刘晓忠

  12月通胀似乎发出中场稍息的信号。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CPI同比增长3.3%,其中,去年12月CPI同比增长4.6%,涨幅有所回落。去年全年的PPI同比增长5.5%,12月同比上涨5.9%,稍微低于11月份的6.1%。

  去年12月通胀压力有所纾缓得益于相关部门采取更为严厉的临时价格管控手段。临时价格管控政策是一个断点式的干预式调控工具,其突出的特点就是见效快,因此,12月份通胀压力纾缓是可预见的。然而单从数据看就断言通胀压力缓解,今年不存在显著通胀压力,如同掩耳盗铃,并不足信。

  严格而言,当前通胀只是因临时价格管控等手段出现了应景式的表征反映,而非通胀压力得以有效缓解。事实上,由于临时价格管控工具的调控对象是价格本身,而非通胀本身。因此,临时价格管控只是遏制了通胀的价格表现形态,在通胀根本未得到有效缓解下,通胀必将以如供给冲击、降质少量等其他更为隐蔽的形式表现而出。事实上,去年四季度国务院相关部门加强了临时价格管控力度后,供给冲击就在诸如面粉、食用油等领域隐现而出。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相对于价格信号的通胀外向呈现,一旦通胀被动通过更加隐蔽的非价格形态表现而出,将意味着通胀的防治将更加难控,防通胀的执行成本将更高。相关部门若遏制非价格形态的通胀,将必须进一步提高打击精准度。它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全产业链地进行价格和交易行为的管控和监督,否则,仅对最终消费品进行价格和交易管控,而未能针对原材料等进行价格干预,就会出现诸如稻强米弱等现象出现,从而粮食加工厂就因成本无法有效传导而不愿意粮食加工,而投资和炒作小麦和稻谷,造成面粉与小麦、稻谷与大米间的政策套利空间,从而在大米和面粉终端出现供给冲击。或者大米和面粉等供给者将通过缺斤少两、以次充好等对冲价格管制。显然,这些最终都将使得临时价格管控因执行成本高而难以具有可持续性。

  与此同时,类似于2007年南方冰冻等对通胀的加速效应,当前南方的冰雪气候和北方出现的旱情等都很容易蜕变成通胀加速度。事实上,进入2011年以来,受南北气候因素影响,许多地方曾一度有所缓解的食品价格又出现了加速上涨态势。如目前广州等地的蔬菜价格就出现再度上涨之态势。

  因此,当前在临时价格管控手段出现立竿见影效果的同时,有关部门应该迅速利用相对有利的时机,做好调控手段的换挡准备。即通过强化数量型货币政策与价格型货币政策的联动,承担其遏制通胀的主力任务。具体而言,在继续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同时,尽快进入人民币升值和加息周期,遏制通胀。否则,一旦错失时机,今年通胀很可能演绎出2008年的走势,从而增加宏观调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