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终于出文件了。我确切看见红头文件,松了一口气。”2010年12月23日,在由中国政法大学公共决策研究中心主办的“食品添加剂危机与对策”研讨会上,最早主张引进、后来又呼吁禁止面粉增白剂的前粮食部官员王瑞元如此表述。此前,他曾宣称“此生最大的遗憾是在任职期间引进并同意面粉增白剂的使用”、“在有生之年如果看不到禁用,死不瞑目”。
同样表示欣慰的,还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冯平。会上,曾经两次提案建议取消面粉添加剂中使用过氧化苯甲酰的冯平表示,卫生部的决定“得民心,顺民意”。
他们所言的文件,是指卫生部于2010年12月15日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的、关于撤销食品添加剂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的一份简短公告。该公告称“经研究,决定撤销食品添加剂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并确定了禁用的日期为2011年12月1日。
公告等于判了争议20多年的“面粉增白剂”缓刑。但这是一个民意决策,而非科学决策。
不仅为了“增白”
“面粉增白剂”是中国小麦粉行业对过氧化苯甲酰(加上争议相对小的过氧化钙)的俗称。
依据表面字意,似乎过氧化苯甲酰在小麦粉中的作用就是增白,但这种理解并不正确。过氧化苯甲酰在小麦粉中的作用不仅仅是增白,而且还有加速小麦粉后熟、抑制小麦粉霉变、提高小麦出粉率等作用。
华北最大的食品添加剂公司“北方霞光”原总工程师张利胜介绍说,新磨的小麦粉粘性大,缺乏弹性和韧性,不易用来做面点,特别是用来生产馒头和面包类食品,会出现皮色暗、不发面、易塌陷收缩,而且组织不均匀等问题,但是小麦粉经过一段时间的贮藏(主要是被氧化)后,上述缺点就会得以改善,这种现象称为小麦粉的“后熟”,又称为熟化、成熟和陈化。
小麦粉自然后熟一般需要3周-4周或更长时间。而添加增白剂,则可大大缩短熟化周期。这样,小麦粉的白度不仅会增加,而且也符合生产面制品(馒头、面包等)的工艺要求,同时降低因小麦粉长期贮存而带来的霉变风险(尤其是在湿度较大的南方)。
使用增白剂还有一个作用是提高小麦出粉率。粉色是小麦粉的主要指标之一,除了加工工艺及设备,小麦的出粉率对粉色的影响很大,出粉率越高,小麦粉的粉色越差。使用过氧化苯甲酰后,可以使小麦粉增白,小麦粉加工设备水平不再成为影响小麦粉色泽的主要因素,过氧化苯甲酰可以使小麦在同一等级小麦粉方面相应提高出粉率。
检测表明,过氧化苯甲酰一般可以使小麦粉的白度提高4%-6%,并提高2个-3个百分点的出粉率。小麦出粉率的提高,对于中国粮食生产是一件有积极意义的事情。
在中国现行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过氧化苯甲酰被允许作为面粉处理剂在小麦粉加工中使用,最大使用限量为60毫克/千克。
王瑞元当年主持引进面粉增白剂,现在却建议禁用,自陈“心情很复杂”。王瑞元是中国粮油工业领域的元老级人物,曾任原粮食部粮油工业局副局长、原商业部粮油工业局局长。1986年,在王的推动下,卫生部将过氧化苯甲酰列入了修订中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王瑞元回忆,当时“大概讨论了三年多的时间,同意者的理由很简单,认为国外都用,我们也可以用,没有什么安全问题”。
直至1994年,王瑞元在出访挪威时,发现他们已经禁用,后来听说整个欧盟都已禁用。自此王瑞元对过氧化苯甲酰的态度发生了大转变,从2001年开始,已经担任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粮油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的王瑞元,开始联合国内大型面粉企业多次呼吁禁用“面粉增白剂”。
2001年10月,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中国粮油学会联合65家大型面粉加工企业,联名递交“关于修改《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禁止使用面粉增白剂”的建议,称“面粉增白剂是人工合成的非营养性的化学物质,对人体没有任何益处,只有害处”。
2007年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小麦分会年会上,70家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再次联合呼吁禁止使用面粉增白剂。同年10月,卫生部监督局首次就取消过氧化苯甲酰作为面粉处理剂征求意见,征求意见对象为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面粉加工企业以及消费者,但最终无果。
直至2010年12月15日,卫生部始有动作,就撤销食品添加剂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再次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12月30日。
安全问题辨析
按中国《食品安全法》规定,必要性与安全性是食品添加剂的两大要件。
“禁白派”的理由更多集中于安全性,一些食品加工专业人士称,“过氧化苯甲酰致癌、损坏肝功能”,甚至“过氧化苯甲酰含有苯,长期食用会造成苯中毒”,国家粮食局、国家质检总局在对一些食品加工企业做违规查处时,亦宣称这种添加剂“有害”。
前述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中国粮油学会与65家大型面粉加工企业联名递交的建议也表示,过氧化苯甲酰是一种强氧化剂,“不仅会破坏面粉中的VA、VB等营养成分,而且,据专家研究,长期食用添加过氧化苯甲酰的面粉,对肝脏会造成损害。”
而在国际上,建立在严密毒理评价基础上的一系列规定都给出一个结论:合理使用过氧化苯甲酰作为面粉添加剂是安全的。
过氧化苯甲酰被FDA(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和药品安全方面全球公认的权威机构)列为安全类食品添加剂。
过氧化苯甲酰在面粉中最终会形成苯甲酸,这是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一种食品防腐剂,不会影响面粉的安全。而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过氧化苯甲酰做过详细的毒理试验,其报告认为,过氧化苯甲酰对人体没有遗传毒性和致癌性。
世界公认的《食品添加剂法典通用标准》,在2007年将过氧化苯甲酰正式列入面粉添加剂,其在面粉中的最大使用量为75毫克/千克。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菲律宾、中国台湾等国家及地区均允许使用过氧化苯甲酰。
“禁白派”所指的欧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禁用”过氧化苯甲酰这一论据,并不确凿。欧盟目前批准的食品添加剂是307个品种,中国准许的食品添加剂有2000多种,许多没有被欧盟列入,也包括过氧化苯甲酰。中国有关部门曾咨询欧盟关于过氧化苯甲酰的问题,欧盟答复称,过氧化苯甲酰目前没有列入到欧盟的食品添加剂目录中去,欢迎中国企业和单位向欧盟申报过氧化苯甲酰在欧盟面粉中的使用标准——“未列入”与“禁用”不是一个概念。
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则把过氧化苯甲酰列入食品加工助剂,可以用于所有的食品,事实上比中国使用范围更宽。
按照规定,即便是其他国家已经广泛使用的添加剂,引进中国时仍需经过专家评审程序,进行毒理学试验。中国于1985年12月1日颁布实施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试行)》,其中对于食品添加剂有详细的规定:对于毒理学资料比较完整,且世界卫生组织已规定日许量或不需要日许量的,要求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和一项致突变试验;凡属有一个国际组织或国家批准使用,但世界卫生组织未公布日许量或数据不完整的,在进行第一、二阶段试验后,再由有关专家评议是否需要进行第一、二、三阶段试验。
过氧化苯甲酰属于前一种情况,按照引进国内时需要的正常程序,应该重新做急性毒性试验和致突变试验。但王瑞元称,“因为很麻烦”,1986年引入过氧化甲苯酰时并没有进行实验。
不过,中国卫生部的两次征求意见稿,均明确表示“过氧化苯甲酰按规定使用未发现安全性问题”。撤销,是源于必要性要件的缺失:“随着我国小麦粉加工工艺的改进,面粉加工不再需要使用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
即使认为过氧化苯甲酰的毒性会累积、长期食用对人体有毒副作用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面包工艺专家李里特也承认,他并没有看过相关的试验结论和论文。
需要指出的是,一种添加剂即使被评估为安全,一般也需要控制人体日摄入量。过氧化苯甲酰用作面粉处理剂,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所属的食品添加剂专家联合委员会对其设定的安全值为:每日每千克体重允许摄入40毫克,特殊情况为75毫克。
将这个安全值换算过来,一个60千克体重的成年人,每天摄入过氧化苯甲酰的安全上限值是2400毫克,依据中国目前允许添加的标准(每千克面粉添加60毫克)计算,这相当于每天吃下去40千克的面粉。
这意味着:即使面粉加工过程中添加的增白剂略有超标甚至超标数倍,对人体依然是安全的。
行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的过氧化苯甲酰添加标准只有60毫克/千克,而实际上,根据中国的小麦品种,80毫克/千克-100毫克/千克的添加量为最佳。一些小型面粉厂在使用过氧化苯甲酰时就加到了80毫克/千克-100毫克/千克,这样出来的面粉质量更好、出粉率更高。但是大型面粉厂不敢超量添加,因为一些执法部门对大型面粉厂的检查和经济处罚较为严厉。
面粉加工厂的两种态度
据新华社报道,“征求意见稿”上网后,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通过传真、邮件等共收到意见970余条。从提交的意见看,消费者在面粉生产过程中禁用过氧化苯甲酰的意见比较统一,而多数反映意见的面粉企业建议不禁用,过氧化苯甲酰的生产企业则反对禁用。
有网民猜测,征求意见稿设置一年缓冲期,乃是卫生部与诸面粉增白剂生产企业达成妥协的结果。
引人注目的是,2010年12月31日,即征求意见截止后一日,中国粮食协会向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发出请求更正不实信息的建议,强调将“提出意见的企业都持禁止使用过氧化苯甲酰的意见”更改为“凡大中型面粉企业和管理比较规范的中小型面粉企业都持禁止使用过氧化苯甲酰的意见”。
结合前述“65家”“70家”大型面粉加工企业的联合建议,公众可以看到一个令人疑惑的问题:为什么不同规模面粉加工企业对增白剂的禁令持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
郑州海韦力食品工业公司马姓主任为《财经》记者解读这一现象:面粉添加剂存废对大小型面粉企业影响不同。
中国目前有面粉加工厂4万家左右,其中90%是中小型面粉厂,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中国农民种植的小麦品种参差不齐,不少小型面粉厂收购的小麦原料可称百家粮,品种很杂。如果不使用过氧化苯甲酰,面粉的白度不仅不好,而且还需要很长后熟期。过氧化苯甲酰的使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且弥补了设备加工精度的不足——也就是说,过氧化苯甲酰拉近了大小型面粉加工厂的竞争力。
而与之相对应,大型面粉企业设备相对先进,同时可以收购品质相对齐整的小麦,包括进口国外质优小麦,对面粉增白剂的依赖相对小。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告诉《财经》记者,每一项食品标准的本质都是利益妥协。
事实上,由于在中国的食品添加剂监管体系方面,形成了主要由卫生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进行监管,工商总局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参与,同时涉及环保、农业、粮食等多个部门共同干涉的格局。不同部门之间标准、规定打架并不少见,这也是面粉增白剂长久争执不下的原因之一。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