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针对小麦生产50年一遇的秋冬连旱,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全省各地进一步加大抗旱浇麦的工作力度,切实加强冬季麦田管理,确保小麦安全越冬。这是河南省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采取的紧急部署和行动。
入冬以来,河南各地田间地头经常可以看到农业专家手把手指导农民抗旱保苗的身影。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在抓粮食生产过程中,要求和农业相关的所有部门,始终以粮食生产为重中之重,坚持依托国家粮食战略核心区建设,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提升质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河南粮食总产量累计达到5309.8亿斤,比“十五”期间累计增产1161.5亿斤。2010年,河南省粮食总产达到1087.4亿斤,连续5年超千亿斤,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
不折不扣执行强农惠农政策
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说,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抓好粮食生产事关全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河南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时刻绷紧粮食生产这根弦,不断增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自觉性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始终抓紧粮食生产不放松,坚持走不以削弱农业特别是粮食为代价的科学发展之路。
河南省商水县巴村镇娄庄村种粮大户刘来福告诉记者,现在国家政策越来越好,种地、买良种、买农机都有补贴,农业科技也越来越普及,粮食产量比前些年提高很多。“我靠种粮收入给两个儿子盖了房、娶了亲,还供女儿读完了研究生。”刘来福的话带着喜悦和自豪。刘来福靠种粮每年收入6万多元,不比外出打工收入少。
河南省把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作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首要举措,通过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对产粮大县、种粮大户、育种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的奖励,认真落实最低收购保护价政策,同时加强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专项督察、审计,确保惠农资金真正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从而进一步调动了基层抓粮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十一五”期间,河南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粮食种植面积稳中有增,累计增加830多万亩,为粮食连年丰收奠定了良好基础。
与此同时,河南持续加大投入,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9年,河南省共筹措16.38亿元建设了一批应急灌溉工程和防洪除涝减灾工程,是河南农田水利建设历史上投资最多的一年;2010年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3.13亿元全部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目前,河南有效灌溉面积已达7434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3%,推广节水灌溉面积1963万亩。同时,河南省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500万亩,建成高产稳产田207万亩,实施了38座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9.8%;大力组织实施高产创建,高产创建示范片内良种覆盖率、测土配方施肥率、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和统防统治率、机械耕种率达到100%。2010年河南省共建成小麦万亩示范田327个,平均单产达到531.42公斤,比全省平均产量高出36.8%。
针对出现的自然灾害、不断变化的生产形势,在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河南省及时组织“三农”方面的专家、教授深入基层,分析会商,及早提出切实可行的科学应变管理措施,实现抗灾夺丰收。2010年上半年,河南遭受异常天气,小麦越冬提前与返青推迟现象同时出现,河南采取了应急预案将低温天气对小麦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在经过多年探索后,河南省已总结出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粮食优质高产管理经验,在抗旱、防涝、促弱、控旺、防病、治虫等方面都有比较系统的应变管理措施。其中,针对晚播小麦管理的“四补一促”技术措施等,被农业部推广普及。
河南省切实抓好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着力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连续10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目前,河南省已正式启动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在河南的实施工作。根据规划,河南粮食增产任务是155亿斤。同时,作为国家粮食战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提出,到2015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00亿公斤,2020年达到650亿公斤。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上,河南提出2011年要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力争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45亿亩以上,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000亿斤以上。
提高粮食产量和种粮效益
记者按照市场现行价格,为普通农户算了一笔账:普通小麦按每亩产1000斤计算,每斤价格0.98元,按照市场价格和每亩地用量所需最低标准,除去种子、农药、复合肥、浇水、机械收割等成本三四百元,每亩地的纯收入为500元左右,按照人均1.6亩地的标准,还是远远低于外出打工的收入。但是,如果小麦变成面粉,就可以卖到每斤1.5元;变成挂面,可以卖到每斤3元;变成饼干,就可能卖到每斤5元。
多年来,河南省坚持不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带来了粮食“身价”和农民收入的双提升。
早在2001年,河南省就提出要建成全国优质麦生产和加工基地,农业科学技术投入连年增加,优良品种、秸秆还田、配方施肥等技术被农民广泛采用。目前河南省已基本形成早、中、晚茬,强、中、弱筋搭配合理的优质小麦品种结构,以及以豫北为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以豫中为中筋小麦生产基地、以豫南为弱筋小麦生产基地的区域布局。
据农业专家介绍,每一次品种的更新都可使粮食单产提高10%以上。现在,河南省粮食优质品种的种植面积已经占种植总面积的七成多,小麦平均亩产已达到800斤左右,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玉米品种都出自河南,小麦、玉米和水稻的优质化率分别达到69.8%、81.8%和93.9%,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15.5、27.6、7.9个百分点。
“过去农民种粮图吃饱,如今种粮能挣钱,这都是调整粮食种植结构的功劳。现在,全县优质小麦种植面积100多万亩,良种覆盖率达100%,种粮实实在在成了我们富民富县的大产业。”河南上蔡县委书记李海洲深有感触地说。
粮食结构的优化,提高了农产品(17.22,-0.41,-2.33%)品质,拉长了农产品产业链条,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农业地区打开了一条通向工业化、城镇化的道路。
过去,普通小麦难以符合生产高质量挂面和饼干的要求,不但农民种粮效益低下,农业产业化发展也受到制约。如今,农业大市驻马店市以700万亩的优质小麦,吸引了徐福记、大程面粉、丰盛粮油等粮食深加工企业,一棵棵工业“巨树”在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壮大。
在豫东粮仓商丘市,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年交易额已超百亿元。永城市依托丰富的小麦资源,形成了年加工面粉30多亿公斤的生产能力,成为“中国面粉城”;以科迪集团、福润食品、银河纺织、富润食品、华星粉业等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年销售收入已超过200亿元。
同样是农业大市的漯河市,则以全国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葡萄糖饮料生产企业、可口可乐在中国最大的生产基地等称号获得了“中国食品名城”的称号。与思念、三全的速冻食品错位经营,双汇集团选择了面包、包子、馒头等产品,迈开了进军面制品行业的步伐。
河南省食品工业办公室主任陈振杰认为,粮食品质的优化让种粮农民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积极性,自然也为粮食产量增加提供了保证。近几年,河南已经实现了从“卖原粮”到“卖产品”、从“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的转变。
现在河南已经成为全国第一粮食加工转化大省、全国第一肉制品生产大省,农产品实现了由农田到超市再到餐桌的转化和增值,实现了从“卖原料”到卖产品、卖品牌的转变。截至目前,河南农副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已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四分之一,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年产值达4000多亿元,居全国第二位。火腿肠、味精、面粉、方便面、挂面、面制速冻食品等产量居全国首位。粮食制品加工业、肉制品加工业、乳制品加工业、水果蔬菜加工业、油脂业、烟酒休闲食品业等成为六大优势产业。2010年,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新增105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