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食品>  正文

果催生了“节” “节”催红了果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1/04/2011 14:49:57   来源:-

  12月17日,英德柑桔旅游节;12月18日,四会柑桔玉器文化节、广西岑溪柑桔文化节同天举行 在此之前,德庆、云安、郁南柑桔节已经启动,今年末到明年初还会有广宁、阳春、龙门

  正所谓 你方唱罢我登台 。有产区,就有节。每到收获季节,柑桔文化节(包括各种形式的推介会)是大多数产区的保留节目。南方农村报记者统计了一下,广东总共18个柑桔主产区,其中16个今年举办了柑桔文化节活动,另外两个也曾经举办过。而今年国内其他省区报道过的柑桔文化节不下20场。

  吆喝柑桔

  四会,老牌的柑桔产区。1992年12月,举办了首届柑桔节。那时,广东柑桔产业就如星星之火,随后十多年呈燎原之势,产业步入快速发展期。说不清柑桔产业的发展与柑桔节的举办谁是因、谁是果,总之,广东柑桔从1999年119万亩、产量83.6万吨,到2009年300万亩、产量260万吨,一跃成为广东乃至全国种植规模最大,效益卓著的水果品种。而喜气洋洋的柑桔节也越来越多,令人目不暇接。

  四会市农业局柑桔生产办公室周东荣主任回忆当年如何动议举办柑桔节,概括为: 以柑桔为媒,加强经贸合作,推动四会的招商引资 。他介绍,当时四会极少工业项目,地方产业能够吸引眼球、博得关注的也就是柑桔一个传统农产业, 不搞柑桔还能搞什么? 从那年开始,四会柑桔节便每年一届,并一直坚持到现在。该市柑桔协会会长黄超文认为,如今四会柑桔在市场上极富盛名,与每年柑桔节的举办密不可分。通过举办这一节日,邀请各地果商到四会收果,再经过媒体的广泛报道, 四会柑桔 这一招牌逐渐深入人心。

  继四会之后,又一有代表性的产区是德庆。

  2003年,时任德庆县县长的谭培安和至今仍分管农业的副县长黄平,联手制定了打响德庆柑桔招牌的战略。首先是改变之前仅仅 走出去 ,到省外推介的策略,本地柑桔大型推介活动也成为重点,把外地果商直接 请进来 。

  当时市场上沙糖桔的价格很高,但是外省果商独认四会这一个产地,其他产区只能贴牌销售。黄平认为,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提高德庆柑桔的知名度。他当时考虑,如果能像四会一样每年举办一届柑桔节,加大宣传力度,不仅能够解决柑桔种植面积剧增有可能产生的卖难问题,对提高德庆柑桔知名度,打造品牌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于是,在2003年,德庆柑桔节大幕拉开。既 请进来 也 走出去 。2005年后任县委书记的谭培安每每亲自挂帅,到各地 吆喝 柑桔,赢得了 卖柑书记 的美誉。此外,德庆还用心策划了一系列新闻事件吸引眼球,比如2006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中国桔王 德庆沙糖桔暨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新闻发布会 ,2007年的 果农集体包机上北京旅游 ,报纸上那身穿桔红色统一服装的果农登上大型客机的图片,相信已经给很多读者留下印象。如今德庆柑桔的品牌已经很响,不输四会,而且堪称名副其实。

  节节攀升

  之后几年,柑桔节 节节攀升 ,正如俗语所讲 年晚煎堆,人有我有 。2004年,阳春举办首场马水桔推介会;2006年,广西岑溪开始举办 沙糖桔特产节 ;2007年,云安首度举办柑桔文化节;2008年,龙门举办 年桔文化节 ;2009年,英德开始举办 柑桔旅游文化节

  放眼全国,柑桔节遍地开花。规模与影响较大的有湖南石门柑桔节、江西南丰蜜桔节、江西赣州脐橙节等。

  不难发现,柑桔节虽然名在柑桔,意却在柑桔之外。柑桔节被赋予了多种功能:反映这个产业在当地的地位;是政府向果农果商显示产业信心的形式;是政府出面打造优势农产品品牌的手段;是当地树立区域形象,展示优良投资环境,招商引资的载体。而果品收获所带来的喜庆,是营造烘托氛围的最好时机。同时,为了突出地域文化,很多柑桔节都打 文化 牌,或者强调独特的水土与气候,或者引用历史典故,比如德庆的 皇帝柑 ,阳春的 马水桔 ,柑桔文化节由此而成。

  同时,这几年也是柑桔种植面积急剧增长的年份。国家柑桔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柑桔种植面积2007年为3000万亩、产量1900多万吨,2009年上升到3240万亩、产量2521万吨。沙糖桔等品种由于效益良好,各地纷纷扩种,种出来就要推销。举办柑桔节,无疑是政府牵头的各种推销手段中最常见的一种。

  南方农村报最近以问卷调查的方式采访过德庆、龙门、郁南、英德、四会等多个产区政府,了解举办柑桔节的初衷,得到的答案非常一致:拓宽销售渠道,打响特色品牌。到今年, 一个产区一个节 的格局已经形成,且大多是坚持每年举办一届,每举办一次的经费大约需要30-60万元不等。如果还举办大型文艺晚会,请大牌明星,费用常常翻倍。据测算,包括台湾省在内我国共有10个省为柑桔主产区,每年举办推介活动投入总费用达数千万元。支出主要包括媒体宣传、招待客商、外出推介、申报各类荣誉品牌、组织柑桔参展参评、印制柑桔购销服务指南等宣传推介资料等费用。经费的来源大多由地方财政支出,往往根据具体方案作出预算。


  举办柑桔节,有常规动作,也有自选动作。常规的有意向合同签约,奖项授予等。柑桔节是各地维系老客商,结识新客商的重要机会。为了表示对重点客商的重视,很多柑桔节都设置了给他们颁发荣誉奖项的环节。

  至于自选动作,就看各产区需要以及策划水平了。云安县委宣传部周小林副部长表示,现在办节压力越来越大。 现在各地都在办柑桔节,如果你不举办,果商会说你不重视,果农会觉得你不作为。 他说,即使每年的内容形式都差不多,参加的客商大多数也是相同的一帮人,但还是不能不办,否则很容易造成流失。

  这代表了很多产区共同的想法:经过那么多年的发展,各地柑桔基本形成了稳定的名气以及客源。现在举办柑桔节,目的已经不再是最初的 打造品牌 ,更重要的在于 维护品牌,提升区域形象 。

  对此,德庆县副县长黄平打趣道: 一旦办了,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他认为,柑桔节举办了第一次后,只要这个产业还在,就要持之以恒。 德庆柑桔毕竟还是一个区域品牌,需要长期维护、推广和积累。

  黄平认为,柑桔节若是停办或者隔年办,都有可能使来之不易的名气受损,并且会产生误解,比如果农会认为 政府不作为,或作为不到位 ,觉得政府有可能满足于现状,从而影响种果信心和积极性。至于果商,他们可能认为当地减产供货量不足,或品质不佳不敢宣传,或政府已不再重视,害怕在收果过程中发生纠纷得不到公正处理,对该产区失去信心而转到其他产区。

  正因此,各地已经举办的柑桔节,包括各种推介会,极少有停办、隔年办的现象。

  果商对遍地开花的柑桔节态度并不相同:大果商深谙与政府搞好关系、收集信息的重要性,中小果商则觉得吃一餐饭后拍拍屁股走人的会可有可无,柑桔节不会为自家生意带来直接收益,江西果商张伟说,参不参加柑桔节要看时间安排。

  花开各表

  阳春市农业局办公室主任范耀葵表示:办柑桔节不难,难的是怎么办。 并不是办过就算了,那么多地方都在办,办出特色确实有难度。 柑桔节越来越多,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包括品牌概念、地域文化、产品特色、销售渠道。最近几年许多产区搞搞新意思,柑桔节 百花齐放 。

  四会柑桔节逐渐与经贸洽谈会结合,2004年起又开始与玉器文化节结合,变身成为 两节一会 , 四会柑桔 品牌成功辐射到新兴的工业产业上,柑桔本身则退居其次。业内人士分析,四会的 变招 是有原因的。众所周知,四会作为广东柑桔最早的种植区之一,由于黄龙病蔓延,面积已逐年萎缩。但是 四会柑桔 的名气依然很响,当地政府成功利用柑桔节招商引资,把柑桔的名气让渡至玉器加工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产区正逐步变革:2008年末,为鼓励果农从霜冻的阴影中走出,龙门首开柑桔旅游文化节。之后便改变了形式,以到外地开推介会来代替本地办节。 一方面可节省活动经费开支,另一方面可以与目标消费者对接。 龙门县副县长谢月明说。不过据记者了解,2011年初的龙门年桔推介活动仍未纳入计划;德庆今年与媒体合作推介柑桔,打出 亚运牌 ,代表全省果农赠送了1112盒精品贡柑给亚组委,产生了轰动效应;郁南注重 百姓同庆同乐 ,大力嘉奖本地先进果农、果商;云安紧跟网络潮流今年办 网博会 ,指导农户网上卖柑桔,虽然以打概念为主,但也有人气;还有一些产区通过柑桔文化节推广 绿色生态游 ,比如清远、廉江等

  老百姓都喜欢这一年一度的喜庆气氛,脱胎于农耕文明的盛会,无论城市乡村,人们大多数喜闻乐见。果农普遍认可政府的做法,在这个涉及到当地大多数农民主要经济来源的产业上,以散户为主,他们仍然希望 政府要为民作主 。德庆高良镇果农谢旭强认为,这几年柑桔效益能保持稳定,与政府大力宣传推广息息相关。 每年都会有新的客商前来收购,这是显而易见的。 佛冈果农刘金水表示,相比于肇庆、云浮等产区政府,清远地区仍有差距,希望当地政府能真正办好每一届柑桔节,多吸引一些客商前来收果。南方农村报副主编麦倩明认为,优势产业公共服务是惠农政策首选,进行有效的产销信息引导,规划中长期发展布局以及打造产业整体形象等,是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举办柑桔文化节是公共服务落地的形式之一。不过,也有群众认为应该因地制宜,花大钱去办柑桔节,政府讲排场,捞政绩,搞形象工程就大可不必。

  从1991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届的江西南丰蜜桔节到今年已是第九届。南丰县县长祝宏根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南丰蜜桔已经名声在外,现在办节图的是节俭,目前都是政府埋单,政府操作的模式,今后将尝试向协会牵头、企业参与、市场埋单的模式转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杨励认同这个观点,他认为政府主导的做法在短期内效果明显,但长远来看仍然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