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食品>  正文

2010年食品行业重大事件盘点:致癌茶油事件上榜(图)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2/29/2010 11:22:08   来源:雅虎

2010年食品行业重大事件盘点。

  安全

  2005年的苏丹红,2008年的三聚氰胺,重大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爆发,每一次都有触目惊心之感。2010年依然是不平静的一年,各个环节均 有安全隐患浮出水面。生产环节的高毒农药、抗生素和激素滥用;加工环节的一滴香、氢化油等有害食品添加剂;流通环节的注水肉、洗虾粉等化工原料;监管环节 的地沟油、烤鸭油悄然泛滥;外部环境污染导致的重金属超标等。

  “吃荤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吃什么心里都没数。”这看似略带夸张的网络调侃语,鲜明地透露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失望与无奈。

  孩子是我们的希望,乳品的安全素来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焦点。各地陆陆续续泛起的三聚氰胺残渣、一波三折的“性早熟门”,使得一向颇不平静的乳业市 场再掀波澜。如果说三聚氰胺的阴霾不散还只是让人忿恨少数奸商的商业道德缺失与良心欠奉,沸沸扬扬的性早熟事件则令公众心有余悸。尽管相关部门事后检测称 含量并不超标,但仍令公众本就脆弱的信心遭受重大冲击。

  其他行业也并不平静。在“瘦肉精”等名词悲哀地令消费者耳熟能详之后,曾经坚信素菜更安全的消费者也在本年度黯然神伤。春节期间的“海南毒豇豆 农残超标”事件曝光后,公众还在研究高毒杀虫剂水胺硫磷的特性时,青岛再爆惊人“毒韭菜”案,一时间,“吃素的怕毒素”成为新的口头禅。

  五常稻花香遭假冒成“毒大米”,食用油同样不安全。除了老问题地沟油之外,茶油巨头湖南金浩更被曝致癌物苯并芘超标,而这一结果在今年2月被湖南质监局查出后,在长达半年时间内,企业和质监部门并未及时将此信息公之于众。

  美味火锅同样存在隐患,那种名为一滴香的调味剂,高唱“只需一滴,清水就能变高汤”的奇特功效,却是通过化工合成的有毒物质,食用后不仅损伤肝 脏,还能致癌。月饼制作过程中,部分企业使用有一定二氧化硫残留的硫化糖,且用含有二氧化硫漂白过的莲子,进一步增加了月饼里硫残留的可能性。

  重大事件盘点 

  三聚氰胺阴霾不散

  人们曾经倾向于相信,三聚氰胺只是2008年9月的一场阴霾,受影响的下一代只是不多的少数。但2009年年底至2010年年初,陕西金桥乳业 又售出5吨三聚氰胺粉,上海熊猫同样死性不改。时至7月,甘肃、吉林等地再度被爆三聚氰胺严重超标,其中青海东垣乳品厂一样品竟超标500余倍。

  频频传出的多地问题奶粉事件,让监管陷入尴尬。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严格三聚氰胺生产流通管理, 从批发商到零售商的流通全程要建立销售实名登记等制度,并防止三聚氰胺产品及废料流向食品生产加工和饲料生产加工企业。据规定,问题乳品流入将问责当地政 府,每批乳品原料出厂成品均需检测三聚氰胺,将产销信息实现全程追溯。可叹的是,到了11月,湘潭远山乳业所产玉米奶中再现三聚氰胺身影,难免令消费者依 然心有余悸。(吕静莲)

  圣元陷落激素门检测仍存盲区

  8月,一则关于“武汉三女婴可能因食用圣元奶粉而性早熟”的消息经报道后,江西奉新、山东临沂、广东湛江等地也先后传出婴儿可能因食用圣元而激 素检测超标的消息。一时间质疑声铺天盖地,股价一天内下跌26.9%,完全淹没了圣元“表白”的官方声明。数日后,卫生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调查结果,称 42份圣元样本中未检出外源性性激素,内源性雌激素和孕激素结果也符合标准。

  尽管这一结果为此事件暂时告一段落,但仍有消费者疑心重重。事实上,无论是药监、工商管理、卫生医疗还是专业乳品检测中心均不受理个人申请的奶 粉激素检测。虽然有专业人士称,对于奶粉雌激素的检测不仅制定了相关检测方法,还规定了不得检出的限量标准,具体标准即将公布,但对奶粉激素的检测有无可 能列入国内常规检测项目仍然尚无定论,很可能依然缺位。

  雅培主动召回奶粉

  汽车行业召回事件频频,但食品行业却鲜有。9月,在北美奶粉召回事件中,雅培主动召回在美国、波多黎各及加勒比海一些国家销售的罐装及部分塑料 容器装Sim ilac奶粉。虽然中国的产品不在召回范围内,但雅培依然决定,持有在美国生产的雅培奶粉的消费者,不论是否开封,均可一比一更换雅培在中 国销售的产品。

  业界预计,雅培此次召回的损失高达1亿美元,但凸显出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召回面临的全球化思考。一方面维护了网购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自检自报,主动召回,短期利益虽然受损,长期则会为企业的诚信加分。

  南都记者 吕静莲 实习生 张映武

  食品安全监管直指源头 原料、流通、终端三剑齐下

  监管

  2010年度全国质量监管重点产品检验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会议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科技司司长武津生透露,目前我国有2200多种食 品添加剂,有检验方法标准的只占总数的不到四成。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秘书长马勇也指出,中国食品工业的现状是企业分散、技术薄弱、装备落后。而在频发的食品 安全问题中,监管方则经常首当其冲,被舆论炙烤,被公众质疑。因此,从今年行政监管的方向看,预防已成为重中之重,源头监管的概念经常被提及。

  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专项整治行动一次接着一次,以乳业为重点的食品安全整顿更是在全国全面展开,不断出台措施加大对乳制品行业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从奶源到生产、流通等环节的全程监管、层层加码。

  4月,卫生部发布66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11月,先后制定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 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及《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等规定,明确规定所有企业都必须在年底前重新申请生产许可,否 则就得自明年3月起停止生产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等产品,同时还要求对三聚氰胺的生产流通实行实名制管理,要求企业对生鲜乳和原料乳粉批批进行三聚氰胺 检验,每批出厂产品也要进行三聚氰胺检验。

  在业内人士看来,事后检查的管理方式正是食品安全管不胜管的重要原因。而从已经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看,问题时常出现在食品生产的最初环节,不论是三聚氰胺还是毒豇豆抑或瘦肉精,在生产分散的现实条件下,更需要将食品安全监管重心向食品生产源头倾斜。


  重大事件盘点 “致癌茶油”

  2010年8月,一则关于湖南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茶油被查出含有致癌物“苯并芘”超标6倍的传言正在互联网上蔓延。金浩先“辟谣”后承 认部分批次纯茶油存在苯并芘超标问题,并召回。山茶油是从我国特有的木本植物油茶中提取的食用油,有“东方橄榄油”的美誉。在国家食用油缺口日益增大的情 况下,中央鼓励发展不与粮争田的油茶,近年来油茶产业亦处于跳跃式大发展的上升期。但是这一事件引发行业对于茶油这一小品种油的信任危机,也给行业带来更 多反思。粗放地大跃进式扩张必然为产业发展埋下定时炸弹,有关职能部门和企业都应认真对待质量问题,否则伤害整个产业的未来。(王海艳)

  五常香米遭假冒

  7月,央视曝光部分企业用普通米经香精熏制“稻花香五常香米”牟利,一时激起千层浪,各地五常大米纷纷下架,部分泰国米掺假等米业乱象被摊开放 到阳光下。“劣币驱逐良币”,这一事件直接影响了五常和泰国香米的品牌和销售,五常市和泰国方面纷纷出面维护形象,培养扶持龙头企业。粮食协会和五常市政 府亦先后召集企业发表诚信声明,承诺销售放心大米。而在下架潮中,金龙鱼、福临门等大品牌幸得留存,销量并未受波及。米业存在多、小、散等特点,品牌化还 在路上,要赢得消费者信任,“五常米”“泰国米”不仅需要地理性的品牌,还需要培育企业品牌。(王海艳)

  海南毒豇豆

  今年初,海南产豇豆被检测出农药残留超标,之后毒豇豆事件在全国持续发酵,各地纷纷采取防控措施。舆论矛头指向“反季节蔬菜”、农药管理部门对 禁用农药监管不力,以及农产品安全监管部门。农产品检测有定性检测和定量检测,前者只能检测农药总量是否超标,无法查出农药种类,而后者可以精确到农药的 种类和含量,但每个瓜菜品种每次检测费用高达2000元。消费者购买的蔬菜很难知道上面残留了多少农药,哪些是巨毒的。毒豇豆事件警醒的是农民、监管者, 也包括消费者。市场监管与检测技术不是消费者能决定的,在祈祷监管有力的同时,买回的菜反复清洗,将蔬菜放在清水中浸泡20分钟再烹饪,可能更实际。(王 海艳)

  南都记者 吕静莲 实习生 张映武

  “蒜你狠”、“豆你玩”到“姜你军”

  农产品一马当先2010“神马”都涨

  涨

  从“蒜你狠”“豆你玩”到“姜你军”“糖高宗”再到“油你涨”“苹什么”,消费新词的涌现反映的是百姓面对物价上涨的无奈。

  11月CPI数据继续攀高,同比涨幅达到5.1%,再次刷新年内纪录。一方面,通胀压力高企,老百姓更为精打细算,消费能力被抑制。另一方面,货币超发,游资猖獗,如过山车似的价格让炒作资金大赚一笔。随着农产品、食品价格的上扬,宏观调控也聚焦稳定供应,稳定价格。

  食品领域贯穿2010全年的当属涨价。从年初的大蒜、绿豆,到之后大宗农产品玉米、水稻、棉花、白糖,农产品轮番涨价。基础农产品的涨价对下游 产品的带动不容小觑,海通证券研究报告指出,以粮食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传导到其他行业的辐射能力很强。对于谷物磨制、植物油、制糖、饲料加工这些行 业,农产品价格上涨10%,他们的成本就要上涨5%以上。进而带动更多的下游产业价格上扬,比如肉蛋奶、酒、饮料以及众多食品。显著的例子,白酒价格今年 一路高歌,高端品牌渐现“奢侈品”属性,原本促销大战疯狂的品类也偃旗息鼓,如燕京、雪花啤酒告别持续一年的促销大战,淡季提价。

  食品价格的上涨直接推动了C PI一路上扬,11月CPI为5.1%,创28个月来新高。其中,11月份食品类价格对CPI上涨的“贡献”率为 74%。物价的涨跌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第四季度全国储户调查,73.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普通消费者一方面对通胀的 忧虑增加,囤粮、囤油现象再起,进一步增加价格上扬的压力。另一方面,钱袋子被捂紧,团购、非高峰时间买菜,各种省钱高招风靡。而对于农户来讲,涨价预期 带来的惜售心理明显,这一点在玉米、大豆乃至苹果等行业表现明显。

  食品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上扬的原因在于,自然灾害造成减产、通胀预期和资金的投机性炒作,三重因素迭加放大了供给层面的不确定性。各路资金的投资囤积居奇,推波助澜,致使价格波动宛如过山车。

  重大事件盘点

  食用油集体调价

  2010年10月,食用油金龙鱼、福临门、鲁花、长寿花等品牌相继提高出厂价,幅度在一成左右。与其他农产品不同,食用油行业集中度高,金龙 鱼、福临门约占半壁江山,涨价时刻几乎是“共进退”。此次涨价原因在于成本的大幅上涨,成本倒挂每吨2000元左右。11月上游成本价格再度上浮,但是发 改委给食用油巨头“打招呼”,两节期间 不 涨价,目前食用油供给和价格稳定。当下国家加大物价调控力度,从国储油的抛售到16条措施的颁布,业内预期食用油价格近期仍将稳定。不过,由于不具备 话语权,国际大豆油现货市场及期货市场将决定国内价格。(王海艳)

  蒜、绿豆、生姜

  糖棉齐齐涨价

  今年初,大蒜、绿豆、生姜等易储存的小宗农产品领涨,“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年度热词不断涌现,价格犹如过山车。如绿豆价格 2009年7元一公斤左右,在2010年零售价最高达24元一公斤,一年翻3倍多。这些小宗产品减产成为涨价的主因,但资金的炒作则扩大了价格的波动。资 金的退出也使得价格大幅回落。

  玉米、小麦、水稻等大宗农产品价格也紧随其后上扬,以白糖、棉花为主的上游产品年度涨势惊人,棉花价格短短三四月内价格翻了一倍以上。这直接带 动下游产品上扬,包括饲料、服装、食品等等。临近年底,国内出台严厉和密集的调控措施,农产品价格整体出现显著回落。但较往年,主要农产品价格仍然坚 挺。(王海艳)

  生猪价格过山车

  2007、2008年一哄而上式的产能急增造成的供过于求,与生猪疫情带来的情绪焦虑进而造成生猪集中提前出栏叠加,导致今年上半年生猪产能过 剩。在农产品涨价的同时,生猪价跌,成本上涨,猪粮比长期位于盈亏点之下,养猪散户苦不堪言。为此,政府启动中央冻肉收储政策。到了今年下半年,生猪价格 有好转,目前已经稳定盈利。由于行业集中度低,生猪养殖环节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成本传导能力弱,而且难以逃避“周期性”盈亏的过山车命运。农业部提出力争到 2015年,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占规模养殖场的50%。这意味着大型企业受益匪浅,散户成为被整合对象。至于近期,随着两节临近,对猪肉需求量增加,商务 部也表示会在冬至、春节期间进行冻肉投放的工作,供应和需求同时增加。业内预期后期生猪价格将会维持稳定或震荡调整,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王海艳)

  成本作祟奶品涨风吹

  今年以来奶品涨价究竟有几波,已是业界难以明确估算的话题,其中配方粉则多次站在风口浪尖。先是1月,雀巢便上调部分成人奶粉5%至10%,澳 优、贝因美等也跟风调价10%。年后,美赞臣提价8%,4月,雅培、施恩等也参与其中,涨幅为5%-10%。时至8月,雀巢又再次上调部分奶粉和液态奶约 5%的售价,本月又有消息称,其将再次上调部分产品价格6%至9%,但遭雀巢官方否认。

  与此同时,在11月底开始陆续收到蒙牛、伊利旗下高钙低脂、未来星、营养舒化、金典等品牌的涨价通知,伊利和光明官方确认提价3%-4%与2 %之后,广州本地乳企也继今年初涨价5%-10%之后再度调价,风行、燕塘涨幅分别在5%-10%之间。奶越来越贵已是CPI疯涨背景下不争的事实,从本 地液态奶情况看,成本涨幅超20%的乳企提价压力依然存在。(吕静莲)

  南都记者 王海艳


  高歌猛进:扩产并购催生产能大跃进

  扩产

  这是个高歌猛进的时代,产业的并购扩产几乎是行业巨头之间的“流行性感冒”。连一直墨守成规的酒业茅台也高调宣布,“将用10年时间再造一个茅 台”。2020年茅台产能将达5万吨,集团销售达到500亿元。高端消费品茅台尚且如此,水、乳业、饮料业的扩张与并购更是眼花缭乱。

  重大事件盘点

  茅台扩产蓝图:10年再造一个茅台

  茅台一而再地限价,并未能缓解极大的供需不平衡,茅台自2006年第一批扩产新酒还未上市,但是茅台叠加扩产的蓝图已经规划到“十二五”、“十三五”——— 未来10年,茅台扩产的目标是“再造一个茅台”。

  日前,贵州茅台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仁国向记者称,“2015年的茅台酒年产量,将是2008年的一倍,集团销售收入260亿元,2020年茅台集团的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

  2009年,国际酒业巨头帝亚吉欧实现销售净额98亿英镑,净利润17亿英镑,贵州茅台的经济总量与之差距接近十倍。袁仁国称,茅台竞争的视野已经超越老对手五粮液,茅台的新参照物是世界酒业巨头。(伍静妍)

  “不差钱”气焰逼人

  饮料巨头齐齐扩产

  尽管背负着2.5亿美元的贷款压力,汇源却似乎一再希望向外界表明自己“不差钱”,堪称本年度最疯狂扩张的饮料企业。在投资6亿的宿迁工厂建成不过两周之后,投资20亿、规划年产能达52万吨的旗下最大果汁生产基地鲁中汇源工业园正式开业。

  统一与康师傅同样气焰逼人。前者7月投资5000万美元在徐州建灌装饮料生产线项目,8月宣布向合营公司增资324万美元,又与长春经济技术开 发区签约一项总投资金额为5000至1亿美元的方便面及饮品项目。康师傅则在7月以630万美元投建红河厂之后,又以高达12亿的投资在漳州建设综合饮品 项目。可口可乐方面甚至表示,正在华按2009年-2011年投资20亿美元的计划进行运作,不过投资额很可能要超出这一幅度。(吕静莲) 
扩军米面版图

  中粮、益海军备竞赛

  在食用油之后,益海嘉里和中粮在大米和面粉行业展开军备竞赛,发力小包装大米市场。

  今年益海致力于在东北、江西等粮食产地扩充产能,复制在佳木斯成功运营的循环经济加工模式,无废弃物,一颗稻谷吃干榨净。中粮亦不示弱,打造 “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模式,从种植、加工、物流和销售等环节都有严格的把控,欲占到全国品牌小包装稻米市场份额的15%-25%。两大巨头的竞争搅 动行业,双方相继在粮源地投资建厂,打通物流渠道,大肆扩充渠道迅速铺货,重金广告传播。(王海艳)

  各路诸侯跑马圈地疯狂扩产:

  消费升级的美丽前景,抑或产能过剩的海市蜃楼?

  并购

  CPI涨势有多高?国家统计局公布10月居民消费指数(CPI)同比上涨4.4%,而11月CPI的指数同比已经上涨5.1%。占CPI指数中 34%比例的食品更是超过10%的增长。产业预期的高增长掀起食品领域产能“大跃进”。从大众消费品水、大米、牛奶、饮料、白酒等领域,甚至到小资小众的 咖啡连锁,巨头个个跑马圈地。然而,疯狂扩产的未来是消费升级的美丽前途,抑或是产能过剩的投资黑洞?

  以水行业为例,年初全球最大的瓶装水公司雀巢盛传7000万70%控股云南桶装水巨头云南大山饮品公司;年中华润怡宝又以1.5亿元收购珠海加 林山切入矿泉水业务;此后,深圳景田收购广州鳌峰,达能益力又在广东投资5亿建亚洲最大矿泉水基地。虽然今年夏天多雨影响饮料的销售,但饮料逆市扩张频 频,单是武汉半年内康师傅顶津新增投资6000万美元扩产,而香港加多宝集团总投资近1亿美元建全国最大生产基地。

  走过2009年三聚氰胺的阴影,乳业也在2010年恢复性反弹。乳业两大龙头伊利蒙牛全国到处都在建设基地,投资无数,尤其蒙牛清远基地投资 6.6亿建广东最大乳品加工基地,并4.7亿收购君乐宝。而乳业三甲光明则数次出海并购,并购澳糖不果后,又拿下新西兰乳品公司Synlait。年底乳业 整体提价,广东地产乳业龙头燕塘股份挂牌完成改制,并积极冲刺上市。

  食用油两大对手中粮与益海嘉里,2010年两者在大米面粉行业展开了新的“军备竞赛”,双方大力推动小包装大米的市场布局。而肉制品巨头双汇与 雨润的比拼更是在养殖上游产业链大兴风雨:雨润今年年初就规划,将投入20亿港元的资本开支,用于实现2010年年底屠宰产能达到3000万头的目标。雨 润过去一年亦在多地收购或建立养殖和屠宰厂。而月前,双汇又宣布拟分别在广西、上海等八省市投资建设生猪屠宰、肉制品加工及商品猪养殖项目,总投资 21.85亿,预料该次扩张可增加公司192亿的销售额。双汇十二五规划销售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

  然而,就在巨头火热扩产的另一面,产业观察人士也提出一些冷思考。茅台带动的高端白酒扩张,加速了国内二线白酒的高端化进程,酒鬼酒、金种子酒 和古井贡酒等先后增发,募资用途也基本都是扩大中高端产品的比重。对此,有行业分析人士表示,近年白酒企业贷款扩建厂房、跑马圈地拓展市场,但要理性对待 白酒产能扩张。随着人们健康饮酒意识的不断增强,白酒消费逐渐萎缩,而且葡萄酒、啤酒等舶来品的快速发展对白酒行业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白酒“大跃进”, 产能过剩即将显现。此外,在果汁原料紧缺,价格高企的大环境下,汇源大张旗鼓地以50亿大手笔投资果汁果乐这一款果汁加汽水新品,也引来业内的风险提醒。

  这波CPI高企的周期会有多长,居民消费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带来的是整体消费的升级还是实际打击了正常消费的热情?食品行业高温并购扩产,前面是天堂还是陷阱,还不知道。


  重大事件盘点

  四面撒金三乳业巨头扩张频仍

  乳业巨头的四面撒金在本年度体现得甚为鲜明。单蒙牛一家,就投资4亿在内蒙古通辽建设现代牧场万头奶牛养殖基地,投资7.5亿在宁夏银川建日产1000吨液态奶生产基地。并大手笔在江苏宿迁投资10亿,在广东清远增资6.6亿,打造广东最大乳品加工基地。

  与此同时,伊利与光明也不输人后。前者在山东潍坊投资3.9亿新建日产900吨超高温灭菌奶及日产140吨冷饮项目,在黑龙江省杜尔伯特投资 5.5亿新建年产4.5万吨配方奶项目,并在河北张家口投资3.5亿新建日产1200吨的超高温灭菌奶项目。后者则实施了闪电式海外并购,以8200万新 西兰元的真金白银拿下新西兰五家独立牛奶加工商之一SynlaitM ilk51%的新增股份。

  除扩产之外,蒙牛还以4.7亿拿下华北最大酸奶基地君乐宝51%股权,成为国内乳业近两年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合作。(吕静莲)

  巨头马不停蹄

  华南水业再掀波澜

  华南水市场从未如今年这般波澜壮阔。先是雀巢以1亿元的传闻价格拿下云南大山七成股份。而此前传闻已久的怡宝收购加林山一事则在5月尘埃落定。 与此同时,深圳景田也将此前决意秘不示人的战略布局向媒体公开,称已拿下鳌峰矿泉水厂,悄然落子广州,并筹建厦门矿泉水厂,年内可实现投产,计划再造两个 百岁山。

  而在宣称聚焦四大健康业务、毫不犹豫地卖掉汇源之后,在包装水市场占据全球第二的达能集团马不停蹄地大手笔加码益力。在惠州龙门的新厂一期项目 9月正式建成投产,总投资额5亿元,建成后产能是现有益力瓶装水的两倍,将是达能亚洲最大的矿泉水生产基地,也成为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矿泉水厂之一。(吕 静莲)

  双汇集团整体上市雨润食品20亿扩军

  双汇今年为食品行业在资本市场上打造了最受关注的资产重组。以基金为代表的流通股东在股东大会上以否决票两度“逼宫”,推动了大股东做出了双汇 集团整体上市的决定。一揽子重组方案,堪称行业最复杂最庞大的方案,双汇装进319亿的资产。双汇发展如今成为最大肉制品加工企业,按规划,十二五规划规 模超1000亿。12月7日,双汇发展在A股市场市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

  另一巨头雨润今年继续走兼并重组路线,大举扩张产能。根据财报披露,雨润食品今年年初就规划,将投入20亿港元的资本开支,用于实现2010年 年底屠宰产能达到3000万头的目标。2010年4月22日,雨润食品通过发新股带来了逾20亿港元的现金,该笔资金用于扩充产能。到了11月,雨润食品 再次通过配股集资14亿元,用于上游屠宰业务和下游产能扩张。(王海艳)

  发力专卖店、团购 泸州老窖全国扩张

  一直紧跟茅台、五粮液的白酒巨头泸州老窖,几年前借“第一高端商务用酒”的口号占据了两大酒王相对空白的餐饮即饮市场。然而,从今年起,泸州老窖却在专卖店团购渠道发力扩张。

  相对茅台、五粮液发展成熟的专卖店渠道,泸州老窖一入市就设定高远的目标。公司负责组建专卖店的负责人王刚称,“到今年年底,泸州老窖专卖店将突破200家,明年至少突破500家,2013年之前,全国的专卖店将超过1000家。”

  为了更好地腾出手来做好专卖店和团购渠道,泸州老窖在宣布未来400家专卖店计划的同时,将国窖1573的独家代理商授予了五粮液最大的经销商银基集团。

  对于未来专卖店的产品设置,泸州老窖方面称专门销售中高端产品,以期顺利实现泸州老窖董事长谢明所承诺的2013年营业收入达130亿元,集团销售400亿元的目标。(伍静妍)

  “新人辈出”咖啡连锁井喷

  从星巴克的一家独大,到华润创业高调收购太平洋,再到来自英国的全球第五大咖啡连锁品牌COSTA加码中国市场,2010年咖啡产业扩张可谓“井喷”。

  月前,COSTA首次进驻广州便一日连开两家分店。按计划,广东地区将以最短时间落子50家或更多的分店。4年间,COSTA在中国开设了近 70家门店,最新计划用3年时间在中国新开250家门店。而在今年年中,太平洋咖啡并入华润集团版图,从香港90家店、内地3家店的基础起步,已定下 1000家的目标。此外,今年年初打响头炮的“麦咖啡”,今年预计在包括广州在内的四大城市新开65家“麦咖啡”。面对“新人辈出”的局面,行业老大星巴 克月前刚刚敲定要在云南成立首个种植基地,而按计划今年大中华区门店从800家增加到1000家。(伍静妍)

  高调切入礼行领域茅台白金酒全国扩张

  去年8月,茅台集团强势推出保健酒白金酒品牌,被行内视为五粮液集团上市保健酒黄金酒后的“借势策略”。贵州茅台集团保健酒业公司白金酒全国营 销中心总经理、北京白金至尊酒业总经理陈宁告诉记者,“目前江阴、郑州、常州、苏州等先开发市场的单个白金酒专营店销售额不少都已经突破500万元。未来 2年,广东市场计划可以有60家的规模。陈宁透露,目前白金礼行在全国有120家分店,目前有2000人的营销队伍。未来3年,全国将打造600家专营网 络。据陈宁预测,今后全国600家白金酒专营店,每家年销售5吨,一年白金酒就是3000吨的白酒产量。(伍静妍)

  南都记者 伍静妍


  食品、饮料、白酒豪赌央视招标“挥金如土”

  “经济晴雨表”预示明年产业井喷?

  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及劲酒豪掷数亿“灌醉”央视、蒙牛斥资两亿蝉联标王称号、雨润夺下2011年央视广告第一标……上月,有“中国经济晴雨 表”之称的2011年央视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会上,快消品领域龙头大放异彩。涨价、扩产、并购,2010年食品、饮料、白酒企业高度活跃,行情一片大好,证 券业人士预期,国内消费基本面持续向好,而通胀背景更将长期有利于食品饮料行业的增长。2011年,食品大产业有机会迎接一个“丰收年”。

  “财大气粗”广告投入“挥金如土”

  上月结束的2011年央视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会以126 .687亿元的总金额,创下央视广告招标17年以来的新高。该金额相比去年增加17.02亿元,增长达15 .52%。在国内各行业巨头扎堆的招标会上,食品饮料业中的白酒、乳品子行业表现十分活跃。

  表现最为活跃的无疑是白酒,据了解,今年以来,以茅台为首的高端白酒疯狂涨价,五粮液和泸州老窖全力追赶。白酒市场井喷的同时,广告投入也是 “挥金如土”。据统计,今年央视广告位现场竞标金额前三位的全部是白酒企业,其中,劲酒4.4亿元位居第一,五粮液以总价4.05亿元抢夺了新闻联播报时 单元8个月广告,排在第二;初次参与竞标的泸州老窖则大手笔砸下3.3亿元,位列第三。

  此外,食品领域的雨润、中粮、蒙牛、伊利、麦当劳等,日化领域的宝洁、纳爱斯、立白、蓝月亮、霸王等品牌都大力投放,个个“财大气粗”。先是蒙 牛以高出去年3000万元的2.305亿元再次拿下央视招标单项最贵的上半年电视剧特约剧场冠名权,随后纳爱斯以1.5亿元拿下了央视下半年电视剧特约剧 场。

  既然是“中国经济晴雨表”,2011年央视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会闪现的外资乳企身影,显现了外资乳品对中国“后三聚氰胺”市场的强烈关注。新西兰 乳企天然乳品,第一次在央视招标中亮相即以8000万元拍走了两项黄金时段的广告位。据了解,这家在香港上市的外资乳企,其产品尚未登陆中国市场,但是对 广告市场的布局已经开始。 

  自今年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以财富800亿元,夺得胡润百富榜中国新首富的宝座,人们就看到了快速消费品惊人的盈利能力。对此,胡润解释称,作为 食品饮料巨头,娃哈哈的规模不断扩大,今年预计净利润将达到100亿元,平均每三天1个亿。肉类加工巨头双汇完成改制整体上市,也为发展加劲,按双汇的规 划2015年销售将超1000亿元。而白酒巨头茅台规划的“再造一个茅台”大扩产,目标是2020年销售500亿元,已经甩开老对手五粮液,将竞争的视野 投向全球酒业巨头帝亚吉欧。

  通胀背景有利行业长期增长

  2010年食品饮料行业以亮眼的业绩,引领了证券市场的上涨风潮。年初至今,食品饮料行业指数上涨28 .42%,在申万23个行业中名列第 四,跑赢上证综指38个百分点。而下半年至今,食品饮料行业指数涨幅超50%,跑赢上证综指近30个百分点。板块之中,古井贡酒、洋河股份、金种子酒、 ST皇台等中低端白酒企业表现最好,涨幅均超过100%,目前两市第一高价股洋河股份、第二高价股贵州茅台均隶属食品饮料行业。其余如三全食品、承德露 露、双汇发展、伊利股份等大众消费品龙头公司表现也较为优异。

  证券业人士认为,国内消费基本面持续向好,而通胀背景更将长期有利于食品饮料行业的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3911亿元,同比增长18 .7%,比10月份增长0 .1个百分点;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224亿元,同比增长18.4%。数据 表明了国内经济向好带动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

  业内则认为,食品饮料行业更多受益于国内宏观经济的向好以及居民消费需求的提升,不仅销量快速增加,同时伴随着消费升级趋势,不少产品价格也出现一定提升。尤其今年下半年以来,众多子行业进入消费旺季,行业盈利健康向上态势明显。

  然而,食品饮料行业最引人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依然是处处雷区,今年三聚氰胺阴霾不散,促使政府出台全程监控法规;而“早熟门”事件,爆发的一周 内,圣元股价从17.41美元暴跌至12.28美元,累计下跌28%,市值蒸发了近2.8亿美元:“砒霜门”也令农夫山泉市场收缩一半;金浩茶油致癌物 “苯并芘”引发国内对茶油这一小品种油的信任危机。

  2011年,食品饮料行业的高歌猛进,希望不再有食品安全危机的不和谐音。

  重大事件盘点

  卡夫收购吉百利缔造全球最大糖果公司

  上下折腾4个月之后,卡夫-吉百利并购案在众多非议声中盖棺定论。全球第二大食品公司卡夫为了甩掉雀巢、好时、费列罗等绯闻竞购者,在1月19 日的最后大限及时将对吉百利的收购报价提高了15%,并提议由吉百利董事长R ogerCarr担任合并后公司的董事长。对2009年9月的102亿英镑 报价嗤之以鼻的这一英国糖果公司最终在119亿英镑的高价前折腰。

  2008年,玛氏以230亿美元完成了对吉百利老对手箭牌的收购,最终达到全球超270亿美元的销售额,市场占有率达14 .4%。而本次合并 成功之后,卡夫和吉百利的新公司将拥有约500亿美元营收,成为全球零食、制果及即食食品的巨擘,也是全球最大的糖果公司,占据近15%市场份额。在中 国,这一市场比例甚至更高,显然将对玛氏形成不小的挑战。(吕静莲)


  太子奶破产重组一波三折政府托管限度遭质疑

  曾为央视标王的乳酸菌行业巨头太子奶度过了极为不平静的一年。在遭遇被破产、创始人李途纯被刑拘之后,本月初579家债主云集首次债权人大会, 已确认的对湖南太子奶拥有债权的企业和个人多达1315家,债权金额约为12.13亿。而高科奶业已“自负盈亏”地经营太子奶资产4个多月,即从起先的每 年上交5500万的有偿租赁悄然变为无偿经营。此举遭到太子奶方面强烈反对,不仅列出4条意见否认高科提出的所有债权申报,并提出10条理由向其要求超2 亿元的赔偿。与近来成为关注焦点的湖北荆州市政府四度介入S*ST天发,导致其至今产权成谜的事件一样,政府对民企的托管是不是越俎代庖,究竟应该介入到 何种程度,再度成为热议话题。(吕静莲)

  达能失望退出汇源再遇贷款危机

  7月底,在汇源项目上大约颇感失望的达能集团称,已将持有的22.98%股份以约2亿欧元的对价让渡给赛富亚洲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保本退出。而 汇源则希望借此实现高管股权激励,称在业绩增长高于行业增长的情况下,管理层及员工将分享购买股份的7%-7.5%带来的净现金收益,但对于这笔或高达1 亿的激励的具体实施条件却闭口不谈,引起市场猜测。

  此后,不仅公布了5年来首份亏损的半年报,汇源再度陷入债务违约的负面消息———出现高达2.5亿美元的债务违约,若18家银行中不能有12家 以上应允其放宽协议负债比率,就必须在明年6月底之前偿还,资金链岌岌可危。纠缠良久之后,尽管最终赢得了豁免,但被可口可乐和华平、达能相继抛弃的汇源 大肆扩张产能,依然令外界不断质疑其产能过剩、下游渠道建设难以跟进、新产品销售疲软,品牌影响力由此受损。(吕静莲)

  被指“粮价推手”中储粮转型遇红灯

  今年11月,国家粮食局发文,禁止中储粮直属企业“从事与储备吞吐轮换直接相关业务以外的其他商业经营活动”。2008年以来,中储粮实际上在 走转型的道路,从“大粮仓”转型“大粮商”。但是恰逢粮价高涨,中储粮转型遭遇了红灯。外界认为,国家目前力控粮价,而中储粮下属企业却不乏粮不出库、坐 等粮价上涨的行为。中储粮一时间被千夫所指,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价格推手”。今夏以来粮食价格不断上涨,中储粮以及其他收购主体一度出现抢购粮食的乱象, 价格不断被推高。今年7月上旬国家粮食局曾在上报国务院的一份调研报告中指出,中储粮对粮价上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11月11日,国家粮食局发布新修改的 《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办法实施细则》中,还赋予中粮集团、华粮集团、中国中纺集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等企业申请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此前,这主要是中 储粮的地盘。

  中储粮在业界眼中属于准政府性机构,是政策性企业,主要目的在于宏观调控,为“大粮仓”。而中粮、华粮等企业虽属国企,作为市场性主体要参与市 场竞争,利润状况和资源利用更为良好。中储粮的定位是否要再调整,如何利用好中储粮的资源,粮食系统整个体制的理顺在粮价上扬时变得愈加敏感迫切。(王海 艳)

  四公司相继破发二线乳企失意资本市场

  自10月28日至今的两个月之内,四大乳企接连登陆港股,却无一逃脱破发的命运。在环球乳业、雅士利、现代牧业分别相继破发10.25%、 11.9%和13.15%,之后,定价高达11港元、以BV I注册企业合生元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身份出现的合生元依然义无反顾地在港上市,依然首日下跌 5.1%。

  事实上,尽管上半年乳业整体复苏趋势明显,但部分二线乳企却挣扎在亏损线上。9月,停牌一个半月的新希望便发布乾坤大挪移的资产重组公告,将乳 业剥离出上市公司。而此前便发布巨亏2057万美元的二季报的飞鹤,则公开承认未等到2010年的最终结果出炉,已按照最大上限向红杉增发52.5万 股。(吕静莲)

  康师傅断供家乐福凸显供零关系矛盾

  大腕儿互掐成为数月来接连上演的闹剧,在卡夫联华冷战之后,12月初开始,康师傅已停止向全国范围内的家乐福供货,但双方对此给出的解释却大相 径庭。家乐福中国区称是在通胀背景之下,考虑到稳定物价,暂未同意康师傅调价,因此出现断货。康师傅官方则强调,争议与调价无关,而是缘于双方商业往来的 交易条件产生歧异,并指责家乐福“屡次违反诚信原则,不合理强势要求提高销售返还幅度”。

  业界普遍认为,这是较正常的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年底利益博弈,关键在于康师傅旗下达3成的经典袋方便面由2元加价至2.2元之后,家乐福究竟 能从中提成多少。此风波经一周高密度曝光后,双方终于坐到一起,但有消息称目前谈判陷入僵局,短期内还见不到问题解决的曙光。(吕静莲)

  外资渗透农产品市场安全隐忧引发关注

  上半年,以黑石牵头,包括CapitalG roupCos、西京投资入股在内的国际私募财团与地利控股达成协议,将在地利控股香港上市之前, 对其进行6亿美元的投资。该投资占地利控股股权的30%,其中黑石注资1.9亿美元。地利控股是以寿光农产品物流园作为母体,其成立旨在构建一个遍布全国 的蔬菜及农产品批发物流网络。

  10月中旬消息,泰国正大集团、中信国际投资出资等企业,拟与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联合创立新公司蒙源集团,并酝酿明年登陆纳斯达克。东方艾格分析师高旺表示,农产品环节比较多,从生产、流通到消费者手中,产业链长,而中间环节是利润相对较高的部分。

  过去一年,在全球流动性宽裕的背景下,外资对于中国农场产品市场的渗透加速,不仅有产业资本,还包括金融资本投行大佬。各路资本的涌入说明农业 经济的发展到了一个转折点,涉农产业春天到来了。不过,外资涌入带来的安全隐忧亦引起各方的注意,“外资威胁论”不时泛起。(王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