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食品>  正文

中科院预测中心陈锡康:粮价每年将上涨4%--5%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2/14/2010 13:48:47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4日讯(记者 郭彩萍) 为使“十二五”规划编制更加全面科学,国家发改委联合中国经济网推出“国际关系专家建言十二五”系列活动。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下称中科院预测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锡康近日在做客中国经济网时预测,未来几年,在务农劳动力成本上升、粮食供求紧平衡的背景下,预计我国每年粮价将上涨4%-5%左右。初步估算我国明年粮食有望小幅增产,达到11000亿斤左右,实现连续八年增产。

  
  农业部近日表示,“十二五”期间将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同时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我国从2004年开始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以来,最低收购价水平不断提高。

  
  预计每年粮价将上涨4%-5% 通胀可控

  
  今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七年连增,粮食价格继续上涨,陈锡康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粮食价格将逐步上升,预计每年涨幅将在4%—5%左右。

  
  首先,务农劳动力成本上升是粮价上涨的最重要因素。他说,随着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务农劳动成本必然上升。而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生产大量耗费劳动力,劳动报酬的上升必然推高粮食价格。

  
  其次,从粮食供求关系看,未来几年,我国粮食产量增速较慢,而需求量增速将很快,粮食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我国提高粮食产量主要依靠两条途径:扩大播种面积和提高单产。陈锡康认为,我国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潜力不大。我国自然资源比较紧缺,特别是农村耕地数量较少。虽然我国仍可以再增加部分播种面积,但增幅有限。而提高单产主要依靠引入优良品种等科学技术,这些技术可以逐步提高粮食产量,但短期内很难实现粮食单产大幅提高。

  
  在粮食产量增速较慢的背景下,未来几年人口增加、人均粮食消费量的不断提高将推动粮食需求快速增长。陈锡康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居民饮食结构正发生变化,水产品、畜牧类产品占食品结构的比例正在逐步提高。而这些产品要消耗大量粮食,因此“未来几年我国人均粮食消耗量将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

  
  粮价持续上涨的现象将不仅出现在中国,陈锡康预计世界粮食价格也将逐步上升。随着世界人口越来越多,特别是印度等国家,人口快速增长,原本自给自足的粮食供应将随着人口增加、人均粮食消耗量大幅增长,出现供应紧缺等现象。世界粮食的主要供给可能将依靠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地广人稀、耕地资源比较充足的国家。

  
  而生物能源的发展也可能进一步推高世界粮价。中科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汪寿阳表示,当未来原油、天然气价格上涨到一定水平后,将刺激玉米等生物能源的快速发展,这可能会进一步推高粮食价格。而受此影响,近几年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已经出现大幅上涨。

  
  在11月CPI同比上涨5.1%创出28个月新高的背景下,如果每年粮价上涨4%-5%,是否会加大我国控制通货膨胀的难度?陈锡康认为,如果采取合理措施,我国仍然可以将CPI年增幅控制在4%或者4%以下。比如猪肉价格,虽然粮价上涨会推高饲料价格,但饲料只占猪肉成本的65%,如果其他成本增幅较小,猪肉价格增幅则可以控制在5%以下。依此类推,就可以将整体食品价格上涨幅度控制在略低于4%-5%。而在工业品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下,我国大部分工业产品价格将基本维持稳定。


  四举措提高种粮积极性 明年粮食产量或八连增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到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将达到11000亿斤以上,较现有水平新增一千亿斤。近年来农药、化肥等农资价格总体呈上涨态势,农民种粮收益比较低,在此背景下,我国应该如何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实现粮食稳定增产的目标?

  
  陈锡康认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关键是提高种粮收益。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民,特别是对粮食种植的支持力度。建议我国在目前基础上进一步大幅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其次,适度提高粮食收购价。由于经济作物种植比重较少,粮食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陈锡康预计,如果我国粮食价格每年能提高4%-5%,将有效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第三,建议国家加强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保证数量、提高质量,适度控制农资价格的上涨,从而确保农民从种粮中得到的纯收入每年有比较大幅度的提高。最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最重要举措是提高城市化率,大幅减少种粮农民数量,逐步实行农业规模经营,从而提高种粮农民的人均收入。

  
  除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外,也应加大对产粮大省的财政补贴力度。陈锡康表示,生产粮食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大量补贴,这意味着生产粮食越多,地方财政负担越重,使我国出现了粮食大省、工业弱省和财政穷省的局面。要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应该加大对产粮大省的财政补贴,从而充分发挥河南、黑龙江等产粮大省的积极性。

  
  土地过度施肥也是影响我国粮食稳定增产的问题之一。陈锡康表示,土地施用肥料服从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即随着每亩土地使用肥料数量的增加,单位使用量所增加的粮食产量递减。根据中科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我国在没使用化肥或者刚使用化肥的时候,一公斤化肥能实现粮食增产8.06公斤。到目前为止,我国一亩播种面积大约使用化肥25公斤,而一公斤化肥实现的粮食增产已大幅下降至不到2公斤。“今后一公斤化肥可能只能实现增产一公斤粮食。”陈锡康说,我国应该根据土地性质、所种作物合理施肥,而且最好选择传统农家肥和化肥的混合施肥。目前农业部已经在全国大规模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陈锡康说。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今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928亿斤,连续第七年增产,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明年粮食产量能否实现连续第八年增产?陈锡康表示,中科院预测中心初步估算明年粮食将有小幅增产,达到11000亿斤左右,预计会增加一百亿斤左右。其中,早稻可能实现恢复性增产约50亿斤,夏粮可能增产10-20亿斤左右,秋粮估计与今年基本持平。陈锡康说,我们预计明年粮食需求量是10800亿斤,“明年粮食供求基本能够实现紧平衡。”

  改进我国大豆品种 建议控制外资进入粮食领域

  
  近年我国大豆进口数量呈递增之势。据统计2009年中国进口大豆量达到4255万吨,一举突破4千万吨大关,连续第5年创下历史最高纪录。陈锡康预计今年进口量将达五千万吨左右,今后有可能进一步增长。与此同时,我国国内的大豆生产出现下降趋势,短时期内很难大幅度提高。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大豆生产,大豆定价权不能操纵在外国人手里。”陈锡康说,我国应该尽可能扩大大豆播种面积,并通过转基因等科学技术改进我国大豆品种。陈锡康坦言,现在我国大豆品种不太好,产油率比较低,单产不高,因此缺乏与国外大豆的竞争力。如果通过转基因方法,改进我国大豆品种,提高单产,我国大豆进口量有可能逐步趋向稳定和减少,从而避免受制于人。

  
  大豆定价权旁落只是外资进入我国粮食领域带来的影响之一。从夏粮抢购到洋种子,外资已全面进入我国粮食领域。陈锡康认为,外资进入我国粮食领域隐患很多,我国应该尽量控制外资进入我国粮食领域,避免主要粮食品种受国际资本影响,将大部分粮食采购和供给紧紧掌握在国家有关机构手里,也就是掌握在中国人手里,而不能由外国人操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