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食品>  正文

北京仍有商户偷卖漂白口蘑:不洗卖不出去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2/06/2010 09:32:44   来源:海南在线

未经漂白的口蘑。

  
经过漂白的口蘑。本报记者 巴士广 摄

  近日,西城阜外一小六年级学生张皓调查发现,而北京市工商局的抽检结果显示合格率为97.73%(本报12月2日报道)。昨日,记者走访了部分蔬菜市场和批发市场发现,菜市场上销售的口蘑很多被漂白,批发市场由于最近严查,许多商户在隐蔽销售。

  菜市场“没有洗的卖不出去”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丰台区东高地附近的几个菜市场,在售卖蘑菇的摊位前发现,销售情况良好,几乎没有市民对蘑菇的质量提出疑问。摊位上颜色明显发白的口蘑标价5元一斤,色泽明亮,手感润滑,分量较重。

  商贩称,这些口蘑是清晨到新发地批发市场进的货,都是新鲜的,买来就是这个样子。“都是洗过的,没有洗的卖不出去。”该商贩说,“洗的好看,大家都买这个,没洗的看着很脏。”至于其他几个品种的蘑菇,该商贩表示都是新采摘的,没有经过漂洗。

  记者随后走访了两个菜市场内的多数摊位发现,销售的都是经过漂洗的口蘑,没有未经过加工的。“干货(口蘑)没有,批发的都是这样。”

  批发市场商户隐藏销售漂白口蘑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菌类交易大厅。由于是下午,这里显得比较冷清,在其中一家门店前摆着一篮子口蘑。当记者蹲下身来看时,该商户立即将这个篮子搬进了储藏室内。

  在整个市场内,将口蘑摆出来销售的只有寥寥几家,其中只有一家销售的是未经漂洗的口蘑,口蘑色泽发黄,上面粘有泥土,手感粗糙。

  商户赵某说,最近几天,工商、市场管理方对漂白的蘑菇查得非常严,几乎每天都查,所以很多商户都不敢明着卖漂洗过的口蘑,都是偷着出售。

  赵某说,以前市场内销售的基本都是“洗过的”。批发市场的商户对“漂洗口蘑”并不否认,但均表示,现在销售的都是只用清水洗的,不含漂白粉等物质。“那东西对身体有害,我们自己都不吃。”一位商户说。

  市场管理人员则表示,目前工商等部门对漂洗的蘑菇产品检查得非常严。

  反应:新发地一旦发现将令退市

  中国食用菌协会发倡议书,呼吁抵制不合格产品

  昨晚,新发地市场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工商部门和市场均在严查问题蘑菇,“荧光增白物质”可能用于双孢蘑菇、金针菇、白灵菇的增白,这也是市场重点监测对象。

  对于有商户在偷卖“漂白”蘑菇,这位工作人员表示难以理解,因为“漂白”蘑菇是为了增白,让卖相更好,达到卖好价和更畅销的目的,“它又贵,又有问题,还有谁会买?”他说,市场也欢迎市民举报,一旦发现,马上查处。

  新发地市场是北京的菜篮子,对产品质量安全非常重视,一旦发现有不合格的产品,就会将其马上清理出市场。如果有商户反复出现销售不合格农产品的问题,将被退市,取消其在市场内销售的资格。

  据悉,日前,中国食用菌协会也向新发地市场经营食用菌的商户发了自律倡议书,呼吁行业同仁共同抵制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本报记者 林文龙)

  讲述:口蘑“洗牛奶浴” 美观又加分量

  批发市场的一位商户说,颜色白亮、手感滑润的口蘑是用漂白粉、荧光增白剂等数种添加剂漂洗过的。市场内大部分都是进货时就已漂洗好了,不过也有部分商户自己漂白加工。“不是在市场里,都在基地里面。”该商户说,“我们曾经也洗过。”


  秘密1 数种材料混合漂白

  据其介绍,除了漂白粉,还有数种材料,混合至水呈乳白色,很像牛奶,用一个大约五六米长的池子,一次能够洗很多,大约浸泡两三个小时就可以了。

  “这是个技术活儿,不是啥人都能洗,要是时间长了,颜色直接就黄了。”而且也不能只用漂白粉,否则只能维持两三个小时,之后颜色就会发黄。“其他的材料,我就不能告诉你了。”

  秘密2 漂白好卖还可多获利

  据其称,之所以会用荧光粉等增白剂,一方面是为了让口蘑看起来好看,有卖相,现在市民很看重卖相;另一方面还能够增加分量,漂洗过后,每斤大约会有20%至30%的水分,获利就多,还可以延长保存时间。“没有经过加工的过一天就变黄;如果漂洗过,能延长时间,即使过了一天看着和新鲜的一样。”

  一商户说,“口蘑当然是干货(未经加工)好,虽然看着不好看,但是吃起来好,洗过的肯定不一样。”

  提醒 如何辨别漂白蘑菇

  对于如何分辨蘑菇是否含有荧光增白剂等,内行人说,一看颜色:含荧光增白剂的食用菌,表面白亮,有水洗的感觉,不含荧光增白剂的,菇面呈白色或稍微带黄;其次摸蘑菇表面:含有荧光增白剂的,表面滑爽、手感好,有湿润感,还有些表面有粉末状的东西;不含荧光增白剂的菇面发涩,表面沾有泥巴,摸上去比较粗糙、干燥。(本报记者 巴士广)

  声音:市民购买蘑菇主要看中外观

  记者采访时,几位购买口蘑的居民均表示,这个蘑菇看起来干净,口感也不错,而且经常在这边买菜,也没吃出什么问题。市民陈女士说,自己买菜从来没有意识到“蘑菇被漂白”的问题,以为口蘑本来就是这样。

  多位接受调查的市民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市民王先生说,自己以前是从事食品行业的,对蘑菇比较了解,所以每次来菜市场都会问商贩是否有干货(口蘑)。“很少,几乎买不到。”王先生说。

  也有市民表示,最近看了报纸和电视的报道,对市场上的蘑菇都不敢买了,只是很多人对此还不是很了解,分辨不出好坏。(新京报 巴士广)

  相关评论:“鲜蘑漂白”难道只是个传说?

  小学生张皓的课外实验曝出“鲜蘑漂白”事件后,权威机构相继站出来“灭火”,先是北京市工商局公布了一份检测报告,称北京市场销售的食用菌合格率为97.73%,之后中国食用菌协会派员调查后称市售食用菌绝大部分没问题。

  工商局和食用菌协会有着专业和组织上的优势,一个小学生显然无法与其匹敌,不过,尽管如此,“食用菌安全”的权威结论并未使人放心,网络上仍充斥着一片质疑之声。固然,这或与公众长期对食品安全监管的不信任有关,但更关键的,是权威机构的结论缺乏足够说服力。

  拿北京市工商局来说,工商局专项抽检的样本虽然有132个,但其中,漂白可能性较大的散装鲜食用菌样本只有46个,而这46个样本,更只来自于10个抽样点,且均为超市和批发市场摊点。无疑,这样专项检测实在是雷声大,雨点小,既然是全市范围内的专项行动,抽检的商家为何如此之少、覆盖面为何如此之窄?北京那么多社区菜市场和早市,为什么没有一家被抽检?工商局还称,据专家分析,仅有的3个含荧光增白物质的样本,均因为包装的污染,非因浸泡,那么,这位专家姓甚名谁是不是该公开一下呢?

  以食用菌协会为例。食用菌协会派出的调查人员只去了新发地,而且,参与调查的据称是业内资深人士,“看一眼就能分辨出有没有问题”。仅去一个批发市场,检测手段主要靠“看”,就敢说市售食用菌“绝大部分没有问题”,这样的结论未免太草率了些。

  其实,现在不仅是张皓的一家之言,记者最新的暗访也证明了张皓所言非虚,新发地市场有商户表示,以前市场内销售的口蘑基本都是“洗过的”,一位商户还详细描述了鲜蘑漂白的过程。这种业内潜规则的存在,无疑是对食用菌97.73%的合格率的巨大嘲讽。

  “鲜蘑漂白”事件,让人看到了食品安全存在的漏洞,但更令人担心的,是监管部门和专业人士对这样的漏洞采取鸵鸟姿态,不敢正视管理的漏洞,找出自身工作的缺陷,而是刻意去回避、淡化问题。

  民众的生命健康大于天,“鲜蘑漂白”没必要再打口水仗了,监管部门还是以此为鞭策,老老实实把监管做到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