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食品>  正文

烂在地里的蔬菜为何贱不到桌上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2/02/2010 11:22:06   来源:东方评论

  由于运输困难,四川彭州市濛阳镇已经成熟的万亩莴笋、芹菜等蔬菜滞销。部分菜农的莴笋甚至低至8分钱/斤,也无人来运。针对当前莴笋丰收运不出的困难,彭州市采取加强农超对接、20吨以上运菜车补贴、启动耐储蔬菜气调储备库等方式,要打一场蔬菜促销战。(华西都市报12月1日)

  丰产不丰收,似曾相识的菜贱伤农悲剧,又一次被无情地复制。令人费解的是,彭州此番莴笋滞销,与以“蒜你狠”、“姜你军”为代表的蔬菜普涨现象对比鲜明。以笔者所在的武汉为例,莴笋市价每斤接近两元,然而彭州蔬菜却只能烂在地里,无法惠及被涨价困扰的餐桌,这就像是一则辛酸的幽默。

  为平抑市场上按捺不住的蔬菜价格,“绿色通道”机制再一次被频繁提及。无疑,这是降低蔬菜运输成本的有效手段,但如果考虑到时下油荒的严峻现实,特别是像蔬菜这样对保鲜要求极高的农副产品运输,如果没有充足的油料保障作强大后盾,长途运输自然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当油荒风险倍增超过中间商的心理预期,别看莴笋从菜地到餐桌间的差价大,但这个钱赚不到,蔬菜烂在地里自然是“情理之中”。

  另一个有必要重视的问题是,菜农在蔬菜产供销整个利益分配链条中,缺乏足够话语权,利益很难得到有效保证。2008年,农业部曾针对粮食、畜产品、蔬菜三大类9个品种的农产品进行调查后发现,农民在整个涨价环节中获得利润相对较少。这意味着,即便市场上蔬菜价格大幅上扬,菜农收益未必就能随之水涨船高,而是中间环节吞噬掉了大块利益。

  当中间商的更高利益分配欲望,与垄断油企制造的油荒出现时机叠加,“上看天下看脸”的菜农便成了最大的牺牲品。针对当下的困境,彭州当地采取的措施是按车补贴,然而,区区60元/车的补贴,显然无法奢望对中间商产生太大的激励作用,更何况,油荒本就超出中间商的能力控制范围。

  并不是否认当地政府采取措施的积极意义,只是觉得,同样悲剧如果年复一年地在一些地方频繁重复,必然折射相关机制存有严重陋缺。这反过来也表明,针对这些陋缺现象,掌控全国农副产品产供销大局的权责部门,理当积极应对,施展更大作为。具体到彭州莴笋滞销问题,一方面应坚决查处油荒,保证社会油料消费需要。另一方面,积极重构农副产品市场架构,特别是产供销链条,通过鼓励农民抱团组建经济实体的方式,既增加博弈叫板能力,又积极从生产向供销末端延伸,实现收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