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食品>  正文

内蒙古:从吃返销粮到全国六大粮食净调出省区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1/18/2010 09:34:08   来源:新华网

  30年前的内蒙古,粮食亩产量位列全国倒数第一,每年要靠国家调拨的近20亿斤返销粮度日。如今,内蒙古已摆脱了这种困境,一跃成为产粮大省区。今年,内蒙古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再次实现双增。

  这些天,呼伦贝尔市苏沁农牧场内恢复了少有的寂静。想起一个多月前秋收时的繁忙,农牧场负责人李飞仍历历在目:3台联合收割机轰鸣着在金色的田野中奔驰,机车尾部均匀地抛洒出粉碎后的小麦秸秆,远处一辆辆运粮车载满收获的麦粒驶进麦场,直奔电子地磅。不到半分钟,品种、重量、含水率等一系列数据就显示在电脑屏幕上。

  苏沁农牧场是海拉尔农垦集团的下属分场,在遭遇了今年六、七月份百年不遇的高温干旱天气后,450万亩小麦、大麦、杂粮和油菜作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有了现代机械化作业的保障,不仅提高了粮食播种率,还确保了粮食颗粒归仓。说到今年粮食生产又获得了丰收,李飞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与苏沁农牧场一样,在各项惠农政策和科技支农措施的推动下,今年,内蒙古粮食生产又获得了丰收。据农情分析数字统计,今年,内蒙古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再次实现双增,8300万亩土地创出粮食总产430亿斤左右的历史新高。

  从吃返销粮到自给自余,从粮食生产能力落后到成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和6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经过60多年的发展,内蒙古在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良种种植、加大机械化作业力度、提高科技支农含量等方面积极作为,为全国粮食的增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今年再次实现双增,意义尤为重大。

  守卫耕地红线 确保粮食生产

  “耕地红线是高压,千万碰不得”。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的有关人士认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

  基于这一认识,多少年来,内蒙古始终严守耕地红线,对划定的基本农田实行三级备案制度,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状,重点考核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占补平衡、全面完成土地管理等指标,加强和督促各级政府认真履行耕地保护目标责任。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内蒙古耕地保有量达到1.07亿亩,净增耕地1.5万亩,成为全国增加耕地较多的省区市之一。目前,内蒙古的可用耕地面积为549.14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达0.24公顷,居全国第一。富饶而美丽的河套、土默川和松嫩平原有着“谷仓”和“塞外米粮川”之称,不仅是内蒙古的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也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

  其实,内蒙古保护耕地的行动由来已久。自2001年以来,内蒙古按照“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双赢”的原则,积极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工程。目前已累计投入44亿元,在86个旗县市区实施土地整治项目550个,整治各类土地490万亩,新增耕地39万亩,亩均增产达100斤至400斤。

  2005年,内蒙古为了明确耕地保护责任、确保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落实到位,要求各盟市长为本行政区内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第一责任人。

  从今年6月起,内蒙古用三年的时间投资38亿元实施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整治各类农村土地300万亩,提高粮食产能10亿斤。据悉,此次土地整治的规模与投资强度之大,在内蒙古尚属首次。


  落实惠农政策 强化科技支农

  新世纪以来,连续出台的七个中央一号文件,使财政支农投入呈现出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态势,这是我国农业实现由“取”向“予”的伟大转折。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是3397亿元,2007年是4318亿元,2008年是5625亿元,2009年是7253亿元,2010年上升至8183.4亿元。与此同时,地方财政支农投入也在不断增加。

  据悉,今年,内蒙古共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扶持农业发展的农资综合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各类补贴资金51.5亿元,比去年增长23%,并通过“一卡通”的形式发放给农牧民,为春播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种粮积极性。

  眼下,河套灌区258万亩秋粮已喜获丰收,玉米总产预计达36亿斤,比上年增加6亿斤,突破历史最高水平。其实,受春季低温影响,河套灌区玉米播种比往年推迟7天左右。面对不利气候条件,灌区各地加强科技指导,大力推广玉米种植新品种、新技术,确保秋粮丰收。同时,灌区各地大力推广配方施肥、覆膜栽培、合理密植等玉米高产技术。在后期旱情影响下,积极协调水利部门,保障玉米优先灌溉,为秋粮丰收打下基础。另外,河套灌区选择农田基础条件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田地建设16个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田,由科技人员分片承包,发挥窗口作用,将先进的科技、优良的品种、高效的管理模式展示出来,带动周边区域增产增收。

  今年,自治区还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强化了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扩大了科学实用技术的推广面积。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各级农业部门通过推广模式化高产栽培、间接套种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确保了主要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8%,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种植比重达到66%。全区推广农业五项增产增收核心技术4150万亩,粮油高产创建实施面积153万亩,推广地膜覆盖技术1700万亩,新增滴灌面积51万亩,科技支农有力促进了粮食生产的丰收。

  此外,今年,自治区在12个盟市的69个粮油糖主产旗县市区和农场建设了153个高产创建示范片,共落实面积171.8万亩,涉及189个乡镇、1361个行政村、13.86万户种植户。153个国家级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增产粮食8.12亿斤、油料3000万斤、甜菜1240万斤。高产创建为内蒙古粮食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2006年国家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被称为“托市”的这一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也直接稳定着我国粮食市场走势,更反映出国家保护粮食安全、强农惠农的政策目的。自治区农牧业厅种植业处的同志算了这样一笔账:去年,国家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水稻每公斤提高0.26元,小麦每公斤提高0.22元,按照去年内蒙古产粮410亿斤计算,全区农民可增收40多亿元。

  其实,近年来,内蒙古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立足现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注重发挥各项惠农政策的引领与激励作用,保护和激发农牧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产能得以迅速提升。自治区农牧业厅种植业处副处长文占平认为,给政策,调结构,充分释放农户生产潜能;重科技,提效益,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抓示范,带全局,推动区域平衡增产;活机制,促流转,加快集约化农业经营是近年来我区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宝贵经验。

  增产背后有隐忧 保障农民利益任重道远

  30年前的内蒙古,粮食亩产量位列全国倒数第一,每年要靠国家调拨的近20亿斤返销粮度日。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农民刘桂花的家乡,返销粮就是国家救济的玉米,壮劳力每天一斤,孩子一天只有几两,每户人家的口粮都要计划着吃。从1969年到1990年的22年中,内蒙古共计从区外调入粮食402亿斤,与京、津、沪、辽一起成为全国调入粮食最多的地区之一。

  如今,内蒙古已摆脱了这种困境,一跃成为产粮大省区。但是,有关专家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粮食增产的难度会越来越大。特别是由于很多农民认为种粮与外出打工的比较效益差距太大,导致许多青壮年农民弃农从工,一些农村出现了土地撂荒的现象。而且,尽管农民收入在逐年提高,但是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却在逐步拉大。因此,如何确保种粮农民的收益显得尤为重要。农民问题的核心在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唯有农民增收,解决农业、农村问题才会有保障。

  此外,虽然内蒙古人均耕地较多,具有发展规模种植的优越条件,但是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困难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粮食生产模式还没有建立。种了30年地的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农民雷补生就非常希望村里的2万多亩土地能够实现统一规划,这样不仅有利于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作业,还能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

  内蒙古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下一步,如何保障种粮农民的利益最大化仍任重而道远。(崔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