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食品>  正文

物价上涨原因多多 粮食长城须国人齐筑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1/15/2010 16:13:54   来源:中国农产品加工网

  编辑按:近期以来,有关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议论不绝于耳。有的忧心于我国粮食安全,有的忧心于老百姓生活是否受到影响;也有的片面解读国家政策,夸大物价波动现象,甚至不惜挑拨行业矛盾,企图扰乱社会视听,显得非常不“和谐“。本文站在世界社会经济大环境的角度,站在我国粮食安全和有利于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角度,客观分析了当前物价上涨的基本原因及应对方案,提出了“加强粮食安全必须立足国家强有力的储备保障和灵活的调控手段”以及“我国的粮食安全长城必须由国人共同筑就”的观点。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稳定压倒一切。”我们希望,粮库殷实,粮企兴旺,粮农富庶,国泰民安!

  (中华粮网记者孙忠 长沙专稿):业界的朋友们不会忘记,2008年全球粮食市场经历了山车一般的行情。这一年,主要粮油品种的价格从年初开始一路飙升。40多个国家出现了粮食危机,一些国家甚至引发社会动荡。但在7月份粮价创下历史高点之后,却又一路迅速回落,下跌幅度达50%以上。我国却成为世界粮食危机中少数几个幸存的孤岛之一。当年,我国政府处坐不惊,从稳定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入手,有效地稳定了市场供给,配合了国家对其他社会经济方面的调控。

  为高效执行粮食宏观调控任务,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制定了中央储备粮应急动用和应急加工两个预案,充分发挥垂直体系的布局优势、网络优势和技术装备优势,能够在国家调用指令下达48小时内,将中央储备粮发运出库,满足国家对粮食的调控需要。2003年中储粮首次抛售80万吨中央储备大豆平抑市场价格;2004年接卸、疏运、转储800万吨进口小麦,保障了国内市场供给。统计显示,2006年至2009年,中储粮完成政策性粮油销售17000万吨、调运2348万吨,有力地促进了国内市场供应,有效地防止“谷贱伤农、米贵伤民”。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重大自然灾害侵袭,在应对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西南旱灾、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国际粮油市场剧烈波动挑战方面,中储粮高销调运救灾粮油出库,统筹政策性粮食收购、储存、调运、销售等各项业务,基本实现了中央确定的粮食市场价格不大涨、不大落,基本供给不脱销、不断档的目标,成为我国粮食宏观调控的中坚力量。不仅使中国粮油市场保持了基本稳定,而且促进了农民种粮收益得到基本保障和稳步提高。

  据统计,2008年中储粮系统向市场销售粮油6880万吨,保证了市场粮食充足供应。此外,针对区域性的供需紧张局面组织了7批、713万吨跨省移库计划,涉及除西藏、新疆外的所有省区市。销售量和调运量,均创下了新的纪录。当粮油价格飙升时,国家大量的粮食储备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成为全球粮食海啸中的一个“孤岛”。

  一、国库粮丰油足才能确保社会稳定

  “粮食供给不脱销、不断档,粮油价格保持了基本稳定。”在2009年1月召开的全国粮食局长会上,国家粮食局负责人如是评价说。与此同时,政策性粮食收购使农民直接或间接增收500亿元。

  2010年世界不少国家出现了较强的通货膨胀现象。俄罗斯财政部长库德林预测今年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率为8%,为历史上最水平。2011年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为6.5%-7%。印度的通货膨胀率一度达到10.2%,2010年5月份印度棉纺织品价格更是飙升了20.68%,钢铁价格涨幅达到19.98%,非食物商品价格涨幅18.6%。

  受天气灾害、流动性过剩及金融危机等复杂因素影响,虽然今年9月、10月我国的CPI指数分别达到3.6%、4.4%,但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情况来看,这涨幅仍然是缓幅的、可控的。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生产保持稳定。是什么原因为此作了根本上的保障呢?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认为,2010年以来很多农产品价格出现了大幅波动,粮食价格波动最小。原因就在于我们有很好的生产支持政策、市场调控政策和贸易促进政策来稳定价格、稳定市场。稳定了价格,实际上就稳定了市场,稳定了预期,有利于保护农民的长期利益,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表示,粮食生产高度依赖自然资源,在人多地少的国家,大幅度提高粮食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不易,从事小规模经营的农民消化生产成本上涨的能力很弱。在这种情况下,粮食价格合理上涨就成为保障粮食供给,平衡工业农业利益关系的手段,这也是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内容。粮食价格上涨带来的利益对农民是一种公平的市场补偿。这些年,国家在完善粮食市场宏观调控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既及时抑止了粮价剧烈上涨,又有效防止了粮价趋稳后下跌,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目的。


  二、当前粮价整体上升是多方面影响的结果

  2010年以来,我国物价指数持续攀高,9月份CPI指数达到3.6%、10月份CPI更创4.4%的新高。一些网络新词“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等纷纷被发明出来新词儿,最近又再接再厉整出一个“糖高宗”来,说的是白糖价格蹿升,一举上涨13%。不久前,各地食用油价格又上涨了10-15%,理由是进口大豆均价连涨三个月等。于是,老百姓说,只能“油它去”了。

  近年来,粮农惜售心理存在持续加强的趋势。今年以来通胀预期的存在,尤其是下半年以来石油(柴油)等物价持续走高,更一步加大了农户对后市的预期。据调查,目前湖南湘阴县的尿素、钾肥、复合肥、柴油的价格分别达到2100元/吨、3200元/吨、2250元/吨、6.28元/升,均比去年同期有20-50%幅度的上升。据中华粮网监测,11月4日,江西南昌普通晚稻收购价117元/百斤,优质外引七号145元/百斤,黄华占125-130元/百斤,65002稻谷120元/百斤。11月8日湖南省粮食主产县之一望城的普通稻谷收购价为110元/百斤,黄华占128元/百斤,湘晚籼13号130/斤。尽管如此,不少粮农仍然选择观望与等待。

  2010年三季度末我国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季环比折年率分别为15.6%、22.7%,增速分别比2004-2008年同期增速平均水平高出6.4及2.5个百分点。而今年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率为9.6%。2009年,我国GDP总量为33.5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60.6万亿元,多27.1万亿元,是GDP的1.8倍。根据央行数据显示,今年9月末,广义货币余额已经达到了69.64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将近42.7万亿元。明显过剩的流动性,必然推高整体物价水平。

  2010年,全国夏粮同比减产8亿斤,出现2004年以来减产,同时早稻也同比减产41亿斤,中晚籼稻预计略有减产。另外,国际市场小麦等大品种预期减产,国际粮价持续上涨,均推动了市场对中国后市的粮价存有较高预期。而在世界流动资金均较充裕的形势下,农产品的价格洼地容易吸引热钱的炒高。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在谈到当前部分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时表示,四种原因导致了今年的物价过快上涨:

  第一,货币发行过量,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最近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这几天国际市场大部分商品价格在急剧上涨。第二,也有一些临时性的因素,比如今年的蔬菜价格上涨就是因为今年的灾害天气导致的。第三,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的劳动力成本也上升了。第四,热钱炒作的因素。

  国家对物价的上涨问题高度重视,先后采取了控制房地产价格上涨、加息、防治热钱流入等措施。其中,在控制粮价上涨方面,国家采取综合措施平抑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其中包括限制玉米深加工企业盲目发展、减少东北粮食外运费用补贴以及减少市场收购主体。目前中储粮总公司已经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在市场粮价高于最低收购价格时,不启动最低收购价粮食的收购,同时目前只进行储备粮轮换粮的收购,以稳定市场价格。11月16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次调整,相距10月19日晚央行决定加息只有21天。

  国家之所以频繁出台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就是为了稳定物价,保障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然而,也有一些人对国家的政策进行了误读。由于粮食问题牵涉到千家万户,最为敏感。个别人不禁就把矛头指向中储粮,好像就是中储粮推高了粮价似的;好像只要中储粮的问题解决了,粮价的上涨就没有了。大家希望粮价尽快平稳甚至下调。可是,“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 “糖高宗”、 “油它去”等等现象的存在,难道也是中储粮的问题吗?

  人民币是人人都需要用的,今年以来央行第四次提高银行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此前在1月12日、2月12日和5月2日已经分别提高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难道能够说是银行推高了CPI吗?

  显然,当前物价(包括粮食价格)的整体上升是多方面影响的结果。

  三、平抑粮食价格需要多措并举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几个事实:

  一、2009年9月27日,全国玉米平均收购价格上涨至1840.63元/吨,比上年同期上涨12.07%,比当年的3月1日上涨29.34%。2010年6月6日,全国玉米平均收购价格再次上涨至1935.22元/吨,比上年同期上涨22.32%。

  二、2010年,在我国夏粮总体丰收但小麦产量有所减产的情况下,国家再次出台中粮等入市收购政策,多元主体入市的局面,导致当时小麦价格一路暴涨。2010年5月23日,小麦收购价达到1993.33元/吨,比上年同期上涨7.67%。眼看小麦收购价格一路“高歌猛进”,6月份有关部门出台中储粮暂停收购小麦规定。然而市场给出的回答是,2010年7月25日,小麦收购价格达到2005元/吨,再次比上年同期上涨9.62%。

  三、2010年我国粳稻产量预计增产,南方局部地区中晚稻可能存在减产。国家要求中储粮暂停贸易量的收购,对政策性轮换可以适当延长轮空期。

  就是在这一时期,外资企业以其雄厚的资金、灵活收购制度优势,不仅在早籼稻的收购市场上以“收购早、价格高”赢得了市场,而且对今年新上市的晚籼稻,更是强势介入。比如,早在今年9、10月份,益海嘉里在国家商品粮食基地县江西金溪与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签订了1.8万吨晚稻合作收购协议,率先进入了市场。

  与此同时,中华粮网监测显示,10月底国内2等粳稻收购价2680元/吨,较9月上涨112元,较年初涨376元,较去年涨585元;3等晚籼稻收购价2100元/吨,较9月涨8元,较年初涨182元,较去年涨185元。稻谷价格并没有下走的迹象。

  11月11日,在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及其联网市场举行国家临时存储稻谷竞价销售交易会,计划销售稻谷200.55万吨,实际成交80.57万吨,成交率40.17%。总成交率、早稻成交率、晚稻成交率均创近期以来新高。其中,总成交率、早稻成交率双双高出上期12.87个百分点, 08年中晚稻高出上期12.91百分点;总成交率、早稻成交率分别比近期最低点的8月12日高出34.82个百分点、67.81百分点(当时成交率分别为5.35%、2.52%),08年中晚稻比近期最低点的9月9日高出34.53个百分点(当时成交率为3.36%)。

  难怪一位粮食行业人士说:“目前收购主体众多,光是停止一家企业的收购能起多大作用?如果真要产生明显效果,就应该同时停止外企粮商介入原粮收购市场。”

  显然,包括粮食价格在内的物资价格的上涨,并不是某一家企业便能解决的;价格调控需要多措并举以及多部门、多行业、多区域的协同合作。


  四、携手筑牢粮食安全长城方能抵御“外敌侵略”

  11月3日,美联储宣布将在2011年第二季度前购买6000亿美元长期国债,每月购债约750亿美元,平均每天约25亿美元。这一政策的出台引导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不满。尽管美元不断走弱,但由于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外贸结算的48%和外汇交易的83%,美元霸主地位依然没有改变。为了应对“低迷的产业经济”与“高企的失业率”这两个最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转嫁危机成了他们的首要之选。美国通过举债及贬值策略,变相地向世界输入通胀及转嫁危机。

  与货币战争一样,世界粮食的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息过。

  早在2009年,中国海关总署就发出过“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粮食领域的控制力正在加强”的预警。其中,以ABCD(ADM、邦基、嘉吉和路易达孚)四大国际粮商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利用并购、参股、合资等形式,已经控制了中国近60%的油脂企业。而国际粮商在掌握了国内大部分植物油压榨能力和销售终端渠道后,又向米面粉加工和销售领域延伸,就粮源在国内“跑马圈地”。

  比如,丰益国际在国内食用油领域,通过打通供应链,集采购、加工、仓储、配送为一体,已拥有“金龙鱼”、“口福”、“胡姬花”等多个著名品牌,其产品目前已占我国食用油市场50%的份额。此外,丰益国际2009年年报显示,该公司目前在国内已有12家面粉加工企业。除郑州之外,其在小麦主产区之一的山东还有德州、青岛两个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在面粉主销区浙江,亦有项目建设。

  有人说:“中储粮掌握大量粮源,加工企业跟它做贸易很难讨价还价,中储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控制市场的价格高低……”他们说,中储粮难道能不能不做经营呢?

  如果中储粮手中只有稻谷,没有大米;只有小麦,没有面粉;只有菜籽,没有菜油。宏观调控就不可能那么直接。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时,灾民人民总不能直接食用国家送去的稻谷等原粮吧?当时为了尽快满足市场需求,中储粮在部分粮食主产区加班加点,紧急加工大米送往灾区,终于应了灾区之急。随后,国家由此吸取教训,中储粮为了更直接地调控好市场,除了原粮以外,还必须有成品粮。但成品粮由于保管难度大于原粮,进出轮换的节奏要求更快,所以不能不“商”。

  不做经营,中储粮就会成为纯粹的机关或者事业体制,就会成为唯一一家完全靠国家补贴、吃财政饭的国家企业。也许到时候有些人又会说了,大家都是做粮食的,凭什么只有中储粮一家吃“官饭”?事实上,目前国家科研单位、事业单位(包括最敏感的新闻出版行业)都在往市场化方向改革改制,我们不可能完全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的。

  中储粮与国内的其他粮食企业,如中粮、华粮、吉粮等中央企业和地方的国有粮食企业一样,是在同一环境、同一市场中发展的,中储粮的贸易经营业务没有享受国家补贴。中储粮的经营贸易,既有利于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又有利于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强调济市场的节奏,还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中储粮隶属国资委管辖,按照国资委的考核要求,要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不能由于光吃财政饭而成为国家的“包袱”。

  国家对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的定义是这样的,中储粮是国务院批准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受国务院委托,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含中央储备油,下同)的经营管理,肩负着“调节全国粮食供求总量,稳定粮食市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的社会职责。

  近年来,外资企业对我国粮食市场的“排兵布阵”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尤其是一直试图增加对原粮的控制。中储粮退出贸易经营业务体系,势必会给外资企业在中国的产业链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产业链上的利益将被国外粮油巨头所榨取。

  外资企业资金雄厚,敢打敢拼,对粮食全产业链的运作十分成熟。它们正在千方百计扩大规模、拓展原粮收购、抢占销售网点。有的公司就提出“暂时亏损3年都不怕”。并且目前来看,他们的收购暂时没有受到政策影响,比如限制他们的原粮收购行为之类。当前正值原来众多收购主体的短暂“空档期”,他们更会“乘虚而入”。

  庆幸的是,由于党和政府对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早在10年前就成立了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10年来,中储粮总公司秉持“三个维护”的企业宗旨,高效落实一系列国家粮食调控任务,坚持“丰则贵籴、歉则贱粜、高抛低吸”,主动发挥中储粮市场调控的积极作用,有效维护了农民利益,促进了粮食增产,为国家掌握了充足的调控粮源。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9日介绍,今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最高点,食用油库存也较为充裕。食用油“库存差不多每个人有10斤”。今年的大豆获得丰收,进口也比较多,食用油供应没有问题。

  11月1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当前国家重要物资储备充分,防止通货膨胀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和手段保障。今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7年丰收。国家稻米、小麦储备充足,远远高于世界储备正常水平。即使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较高的食用油,国家的储备也相当可观。

  事实表明,如果中储粮不掌握足够粮源,难免为后期的粮油市场调控埋下隐患;如果国家不直接掌握大量粮源,就不可能通过平调、拍卖等手段来稳定粮食市场。

  因为,当四大国际粮油巨头凭着强大的资金优势与管理优势,在国内粮油市场排兵布阵、企图掌握更多粮源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去与他“讨价还价”!

  我们希望国内的粮食企业团结起来,坚定不移地深入开展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共同筑牢我国粮食安全的长城。

  毕竟,我国的粮食安全不可能让“A、B、C、D”来调控!

  毕竟,我们不能再走大豆、油脂失去话语权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