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财新峰会于11月5-6日在北京举行,本届年会由财新传媒主办,主题是“中国与世界-变革世界的中国策”。东方财富网进行全程现场直播。
财新专家圆桌:通胀有多远
揭秘最佳电子商务平台 秘闻!行情近期可能发现大逆转 机构资金流向已发生巨变! 主力资金正密谋全新布局! 主持人:叶伟强财新传媒副主编
发言嘉宾:
沈明高花旗环球金融亚洲有限公司中国研究主管、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高善文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乔虹高盛中国宏观经济学家
李新新 Observatory Group高级分析师
叶翔汇信资本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诸建芳中信证券研究部执行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
以下为讨论实录:
高善文:讨论同样问题太技术,可能大家都不爱听,如果讨论太具体,谈到蔬菜大家也觉得烦人。我弄一个既不技术,也不烦人的东西,但在宏观层面上有重要意义,但是是一个微观现象。我们看一个数据,中国生猪的平均在栏时间,就是一头小猪从养到拉出去杀的时间。
总体上来讲,中国生猪的平均在栏时间从2000年到2010年都在下降,头5年下降非常快,后5年也在下降当中。主要是技术进步,己养代替散养,大大提高了出栏速度。养猪和养鸡差不多,这是我们想讲的大背景。仔细研究这个数据,在这个趋势下看07年的数据,07年生猪在栏时间是逆市上升,08、09年进入下降趋势,为什么07逆市上升,因为07年猪肉价格上涨很多,农户是存货调整,看猪肉价格高就延迟出栏,使得生猪平均在栏时间延长。
中国正常情况下平均一头生猪在栏时间是140天,农民决定延迟7天出栏,对单个农民来讲不是很极端的决策,但是在肉价大幅度上涨的时候,大多数农民都延迟7天出栏,市场上有5%的生猪消失,应该有多大呢?中国流通环节包括国家储备在内的生猪存货量只有消费量的1.5,意味着三年储备量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失了,这个意义上对市场价格冲击影响非常大。我们讲生猪市场想说两个道理,第一生猪表面上来看很难做存货调整,生猪存货调整非常常见,办法就是压栏,所有的农民都压2-3天,宏观层面上会引起地震。
今年9月份看到了生猪价格的上升与生猪存栏数的上升同时发生,我个人的看法是压栏的现象正在开始启动。我个人看法,到明年上半年压栏对生猪供应集中压缩,生猪市场价格另一种大幅度上升正在酝酿,这个对CPI的冲击非常大。
还有一个蔬菜的例子,西瓜和菠菜很难存储,蔬菜的特点是短期内难以保存,但是好处是几个月熨平波动以后,这个价格灵敏反映波动趋势,灵敏反映存货趋势,所以及时反应了成本的上升。07年蔬菜价格熨平波动以后,蔬菜价格从8%涨到20%。蔬菜价格波动可以看到,有的涨得快,有的涨得慢,西瓜从2000年到现在涨了6倍,西瓜的涨幅很小。
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劳动力价格,还有一个快速的城市化和城市化扩张,对城市周郊菜地的挤压和占用,使得蔬菜的运输距离延长在做集中的配置,但是这背后都是有很多这个领域系统结构性的变化,劳动力系统结构性的变化不是微观现象是宏观现象,生猪存栏数上升是所有农民都要压栏是一个宏观现象,不是一个微观现象,最后宏观现象更深刻的基础在短期之内不是短期货币供应上升了他才压栏,是看到猪肉涨得很高,所有生产生活资料都在涨,所以压栏。
诸建芳:我们通过几轮调研发现,养猪可以归到制造业性质。现在这个阶段跟07年那一轮养猪已经有很大的变化,当时散户2、8开,以前是80%散户,现在50%规模化养猪,散户有很大的变化,现在是源源不断工厂化状态,只要有需求,原料玉米可以供得上,以后猪肉像生产电视机、家电那样源源不断生产出来,已经具备这种能力。
现在已经脱离了过去自然养猪情况,尤其从配种各个环节变化比较大。刚才高博士提到存栏上升,价格上升情况同时存在,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一个线索,哪一个正确可以验证。这一轮从去年到今年一季度猪肉也是赔钱的阶段,从我们了解来看,养猪户因为规模化养猪在这一轮价格下跌过程当中,没有大量宰杀母猪的状况,母猪等级不一样,也曾祖代,母代,父母代,曾祖代根据瘦肉程度,一头猪一万多块钱,母代是三四千块钱一头也不轻易杀,养猪厂很大程度上在猪肉价下跌过程中淘汰的母猪是有5年以上需要淘汰的猪,主体部分保持的是比较好的。今年猪肉价格涨上来,一季度以后涨上来是因为母猪保存情况比较好,现在补栏情况比较好。
湖南猪肉产出全国第二,但是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养猪调出省份,结论就是现在存栏数上升我们观察不是因为价格上去了以后农民存货调整,延迟出栏,实际上还是一个规模化养猪带来的供给方面增加比较快,补充比较快,我认为达到一定时期供需格局会有变化。
叶伟强:通货膨胀如果是一个长期现象,持续上升。您现在看这么多,后年呢,刚才高博士谈通货膨胀的中轴抬升,大家看后年怎样?
叶翔:后年大体上比明年更高,波动上行。通货膨胀因素里有一个是真实的,是成本拉动或者需求引起,还有是通货膨胀预期的,当过一段时间发现预期没有实现,比如说猪存栏不杀掉,推迟了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最终还是要卖出去,但是卖出去之后供给会突然间增加,又会把价格往下降。
由于美元贬值带来资源价格上涨,但是全球的需求并没有那么快速度增长,这个数字一出来对那个有抑制作用,实际上美元的贬值对经营价格属于上推作用,当然需求没有快速上升,对这个也是抑制作用,抑制作用是往下掉了,但是总体是往上升的。
沈明高:后年要看政策怎么走,后年政策不动,CPI价格更高。叶翔说得预期是对的,但是预期可以管理。要管理预期,紧缩政策,甚至不惜让GDP增长放慢抑制通货膨胀,后年肯定比明年低,政策的走向变得比较关键。要对加息和不加息的判断,才来讨论后年怎么办。
叶翔:全世界政府在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方面,都要把增长放在通胀前面。跟房价一样,涨起来了政府压,还不敢压得太重,怕压死掉了,压的不够会涨的更多,涨的更多他的更重,所以中央最后一次加息,硬往上加,加完之后不理它,加得更多,最后压完之后调下来。
沈明高:叶翔说加息周期要到后年结束。
叶翔:后年是通胀加息。
李新新:我的观点是M2+产出缺口这个观点,在座的几位进行了批驳,我同意。去年7月份的时候央行货币政策司的司长张晓慧写了一篇文章,本轮通货膨胀跟以前通货膨胀发生了变化,新兴市场国家体现在新兴资产上的上升,所谓CPI的通货膨胀,实际上可能通货膨胀情况已经比较严峻了,从这轮通胀来看,股市和楼市吸收了很多流动性。
央行本身来讲,去年的6、7月份的时候,张晓慧写这篇文章央行有这个动机,愿意动在机先,但是因为各种原因直到上个月月底才加了第一次息,也印证了叶翔的观点。但是政策的考量是不是可以算到我们对以后通胀水平的预测值中,这就是很难讲的问题。
高善文:考虑到央行加息,我担心明年下半年和后年上半年比较困难。主要大宗商品粮食,我们说粮食价格不会涨是因为库存多,粮价上涨抛库存平粮价,如果库存补不进来的时候,我想你未来抑制粮价的能力就会下降,这使通货膨胀持续时间比较长一些。我的看法是,加息肯定会,但是刚开始确实会比较慢,但是特别在确认全球经济复苏持续之前会比较慢。后年通货膨胀确实上讲,未来几年官方的数字保持在4%左右,考虑到了工资上涨的因素,刚才高善文说20%左右,这会持续10年,韩国和台湾就是这样,这不是短期波动,会持续一段时间。根本原因是年轻农民工对休闲的需求明显上升,他们不愿意再工作12小时、14小时,如果我们计算工时的供应实际上是在下降。
乔虹:关于明高的问题我有三个不太一样的看法。第一,通胀是不是用加息来打,我们一直在讲了明天都是加息,似乎现在加息,好象央行走在曲线之后,我反对。是否现在还在后面是一回事,用加息现在发生这件事情证明这在后面是不全面的。
毕竟我们进行整个宏观经济逆周期调整的时候,加息绝不是唯一的手段。这一次大家感受非常明显,那天我自己在讲,跟以前周期比起来,尤其政策调控和小周期的形成实在频繁了很多,从去年8月份开始银监会下手,央行7月份把三年央票放进去,到今年年初,一直到4月份打到这个程度,没少做,都是有利于控制通胀和资产价格上涨的动作都做了,不能说因为加息才做。
特别是在现在这个阶段,请在座的人都思考一个问题,美国量化宽松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说得很明白,这边的经济情况怎样,经济政策是为自己考虑,才不管你们。但是在这么做的时候,M2可能不增长,储蓄不增长,我们这些客户直接对冲基金拿钱到新兴市场国家,换钱进来就可以投资。这样的动作是不是加息和升值传统做法就是有效解决未来通胀预期和打击通过性的方法呢?这是其一。
高善文: 第五,中国人通常讲食品涨因为天气不好,蔬菜跌了因为供应上来了,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这种发言有道理,符合知觉。看中国1978年到2010年30年的数据,我们单独的把食品价格的波动拿出来,我们再把中国GDP缩减指数剔掉食品拿出来,两个系列的相关系数高达0.9,食品价格广谱上升的时候,大多数都是GDP缩减指数快速上升的,凡是食品价格快速下跌都是广谱的GDP缩减指数下跌的时候在历史上出了这个问题,我们看到过天然的灾害,比如说98年大洪水,98年非常严重欠收的,我们看到粮食价格下跌。
再比如2000年中国的欠收和粮食存货的下降在历史上不同时间发生的,但是继续看到粮食价格的下跌,02、03年没有出现明显的农作物的灾害,PPI上升食品价格上升。长序列为什么出现这么长的同序列的关系,计算两个数据,第一个数据计算食品对经济缩减指数的弹性,这个弹性超过2,清楚的表明不是成本推动,如果是GDP缩减指数推动食品价格指数这个弹性不可能大于1,这个弹性高达2,表明不可能是成本推动,或者成本推动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我们计算的第二个数据,在食品细项横断面上有肉禽、粮食、蔬菜、有新鲜的瓜果、干鲜的瓜果、作物调料,这个横断面做一个排序,最右侧是不能够存储的商品、不能够存储的食品,比如说西瓜。最右侧是非常容易存储的食品,比如说粮食。
这样一个横断面的数据横轴是不同类的食品可以保存的程度,纵轴是GDP缩减指数相关系数和弹性系数,做到了两张横断面的图,看到了什么结果?一种食品越容易保存,它和GDP缩减指数的相关系数越高,不能保存之后两者相关系数没有统计的意义。越能够保存弹性系数越高,不能保存弹性系数也没有非常强的意义。两种结果合在一起告诉我们,驱动食品价格波动的原因主要是通货膨胀预期,驱动通货膨胀预期的因素是GDP缩减指数的波动,驱动GDP缩减指数的原因有两种因素,一种是中国经济自身的凉热,一种国际经济的周期性的因素,或者是连锁发货币等等所驱动的全球范围之内的价格的摆动,这一摆动使得在农户来看,看到了广泛的工业制成品和其他领域价格的涨跌,这种涨跌驱动了通货膨胀预期,通过存货调整驱动了食品价格非常大的摆动,才看到远远大于1的弹性,才看到不能保存的食品机制不存在。
把所有这些结果合在一起,我们得到非常强的结论,包括结合最近的数据,在传统的经济的冷热,全球经济通货膨胀预期再继续推动中国食品价格摆动的同时越来越高的低端农民工的工资年均涨幅20%,从2005年-2010年农民工工资年均涨幅20%,城市熟练劳动力工人工资的涨幅不会超过12%,整个经济的名誉增速大概是在15%-16%,它清楚告诉我们农民工工资处在非常高速的增长之中,推动广谱食品价格的上升,系统推高中国通货膨胀的中轴,整个全球经济的同步,中国经济的凉热通过通货膨胀在强化或者弱化这个机制,一些农产品在自身边际在发生作用。这种情况下谈货币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有几个,比如影响存货调整的机会成本,影响经济的凉热和PPI的涨跌,同时还通过通货膨胀预期因素,通过货币政策本身所产生的通货膨胀预期因素在这一机制中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从这样的基础看问题,结合所有的证据来看,在一个相对中性偏保守的基础上来看,明年二季度的通货膨胀会超过5%,明年全年在4%或者更高一些的水平。
叶伟强:不知不觉进入了我设定的第二个问题,如果美国即便不实行QE2的话,中国自己会不会也会发生通胀?刚才高博士摇了一下头,他的研究对我的问题有一定程度的解释力。我正式进入问题的时候,我想请教几位嘉宾,不管认为中国是否进入通胀,你们认为多少算是通胀?
沈明高:通货膨胀多少算高,首先还要说是哪个数字,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还是真实的数字。我的看法是国家统计局的数字低估了2个百分点,如果是4%就是6%,也有人认为差别更大。07年和现在的周期比,这个周期没有故意把这个CPI指数压低,是方法带来的误差,所以说是两个百分点。考虑到真实的CPI,我个人的看法,中国是可以承受4-6%的通货膨胀,超过6%比较高。如果按照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通货膨胀已经开始起步,明年有可能达到4%-6%的范围,这是真实的通货膨胀。统计局的数字CPI达到4%就已经很高了。
我想提出一点,高善文主要看的是长期的影响,这个长期影响没有问题的,我是同意的。关键是解释短期的波动,短期的波动跟长期的力量可以分开,市场担心通货膨胀也就最近一个月稍微多一点的时间,这之前包括大家都觉得加息可能性不大,为什么有这么一个突然的转变,我想这里面主要的因素还是一个货币驱动的因素比较大一些。
如果你要看现在的农产品价格,基本上所有的泡沫,所有小的农产品种类都有泡沫,唯一大宗农产品是粮食和猪肉,这会不会变成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还需要观察,这是明年通胀很担心的因素。再一个工资上涨的因素我也是同意的。还有,结构调整本身也是通胀性质,看“十二五”规划里面,未来家庭收入的增长要超过至少不低于名义GDP的增长速度,意味着消费需求的增加带来通货膨胀压力。明年的通货膨胀可能是几个因素,因为长期的结构性因素加上短期货币因素叠加的结果,我们看法明年的通货膨胀比今年高。
叶伟强:刚才提到收入,还没有买前是不是也提高了通货膨胀?因为收入就是劳动力价格。
沈明高:告诉你明年有一百万的收入今年的消费就增加了,对企业来讲也是成本驱动的价格上升。
诸建芳:短期的解释里,从整个市场来看,看到的都是明年差不多往上的因素,没有向下的因素。但是我想从我们跟踪的情况来看,也有一些对明年通胀不一定全是助涨的因素,还有一些缓和通胀的情况。从货币供应的角度来说,美联储采取的措施从市场角度来看预期已经有了,现在的价格部分体现了未来要做的量化宽松带来的影响,真正实施的时候可能实质性的带来现实通胀并不见得有那么强。另外,大家对明年全球经济或者中国经济增长来看,明年的增长可能没有今年高,大体上还是一个放缓的情况,基本面不是强烈的推动价格上升。
叶伟强:刚才李新新解释是美联储通胀不起,宽松不已,美联储会把这个预期先反映进去吗?
诸建芳:如果超预期,比大家预想的规模更大,通胀会进一步往上推动,实际出来还是存在不确定的情况。另一方面,我们对猪肉价格也做了调研,对湖南、四川进行了调研,从猪肉价格走势来看,我们认为明年还是有冲高回落或者回稳的状况。猪肉从一季度开始以来从4.5元左右涨上来,我们调研的时候达到6.7元、6.8元,那个价格水平5.6元处于盈利状态,6元的时候一头猪有200元的盈利,现在价格还在上去。
今年11月或者明年年初达到高点,这个价格从6块多持续上涨到7块多钱,这个过程中盈利持续扩大,对供给方面有比较大的刺激,从我们实际调研的情况来看也是这样,猪肉母猪补充、存栏的增加供给方面还是比较多的改善,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盈利不断的在刺激。
还有一个疾病的因素,一季度除了大家所看到的蓝耳病还有口蹄疫之外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五花病”,官方没有公布,这对小猪死亡率很高,达到50%以上,一季度小猪不死亡现在正好出栏供给市场,当时有比较大量的死亡的话,实际上是影响了目前的供给状况,所以推动了价格上升,短期有这种效应。现在从8月底、9月初来看这个病控制得比较好,这些因素对明年价格可能不一定是往上走,通过供给方面增加,供需格局还是有一定的变化。我想考虑明年通胀,要往上上升的因素,也要看到有一些因素会缓和下来,并不一定进一步上升。
李新新:为什么这跟第二轮量化宽松和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都不一样。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产生在08年底和09年年初,那时候的机制主要是金融稳定,这个钱拿去被金融机构填窟窿,两房维持房市不倒,流动性很差,对资产的刺激作用很有限,现在属于市场的平稳时期,流动性活跃很高,有这样的预期等于美联储把国债市场设了一个底。为什么这一次比上一次有效?
这次通过的机制不是商业银行是资本市场。日本和美国,美国跟其他主要经济体企业融资跟经济上的结构都不一样,因为他主要是以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为辅,大概是以4:6或者2:8这样的形式,上一轮量化宽松是放出存款准备金让银行放贷,这次通过资本市场发生作用,第二轮量化宽松的作用远远大于第一轮。
美联储自己的估计是,第一轮量化宽松QE1放出1.5万亿,相当于降低了联邦基金利率50个基点,这次讲每增加5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的水平就相当于50到70个基点,效率是上次的三倍。这次是以通胀为目标,第一轮是60000亿,通胀只要不达标可以一直做下去。现在付了一个首付,以后有月供,什么时候不达标就可以月供下去,这种流动性的水平是非常可怕的水平。
叶伟强:刚才李新新讲的有一个关键词叫做“通胀不起,宽松不止”,第一轮出来的东西看效果还会加,而且给市场的预期会完全改变。独特的地方在于,意味着美联储把流动性的水龙头拧得更开。中国面临这样的国际环境,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会不会出现通胀,或者说会的时候什么时候出现,还是已经出现了通胀,程度会有多深?现在如果已经出现通胀,度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不是不能够准确的反映这种情况?这是我们今天晚上第一个集中讨论的主题,下面请诸位嘉宾自由的发言。
乔虹:刚才李总讲得很好,关于QE的机制讲得很明白。现在说QE的环境,国际宽松货币政策对我们的影响来说,无疑对中国是有影响的,而且对通胀方向是向上推的。有几个渠道,第一,如果要是自己做QE的话,最直接的渠道是美元贬值,大宗商品的价格直线向上走,一方面因为美元贬值,用欧元的话可能价格就没怎么动,美元就动很多,这是美元贬值的净效应。所有的风险偏好现在要上升,现在都买大宗商品,这又推高进一步上升。我们从输入性通胀的角度来说,肯定从大宗这些方面会输入一部分通胀。
第二,很多人都在讲,通胀的输入是不是只有这一个条件,只有这一个渠道不足为虑,毕竟我们从CPI整个构成上来看,大宗商品要进来的并不多,进PPI的多,进CPI的不多,中国能源大部分用煤,从油和其他方面过来的价格并不多,影响并不大。
但是我们觉得不能这么看,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渠道是货币,这个货币政策的输入靠的是金融状况指数,金融状况指数影响是这样子的,如果要是美国的经济好或者不好可以通过贸易等等这些东西可以影响,但是更重要的影响方式是美国的金融状况指数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所以现在就处于一个美国经济状况非常宽松的状态之下,可以说是对于其他的地方都会有影响的。无论是从风险偏好的产品预期,以及其他的热钱的流入还有种种方式,这种货币政策可以直接传导进入的。外部环境确实是有这样的压力存在,但是回到叶编辑一开始问的问题,是不是中国必须要通胀。
我觉得一般宏观经济学家都会同意一点,通胀一般不是难以遏制,就看你下不下得去狠手,通胀可以打下去,难办的是通缩。通胀只要下得去手理论上都不是难以遏制的,当然对于下手的时间和方式有不同的认识。
现在这个阶段如果外面的情况是这样,今年所看到的包括大家从预测上来,11月这5天农产品的价格还在涨,国际是一头,另一头国内还有一些内生因素。很多人都指去年的货币,其实去年货币发得多,大部分的影响已经出现过。现在我们看到的一部分可能是有短期现象,像蔬菜的供给短期出现问题,粮食主要价格预期上涨,并不是需求或供给出现了任何问题,主要是预期发生了变化,这也使得我们在短期之内看到了通胀可能出现了一个从一般预测上讲,可能比原先预想得情况更恶劣。政策即使有效的改,还是可以遏制。
叶翔:题目说通胀还有多远,我觉得已经来了,因为CPI已经涨到3点多,现在有一些学者说物价上涨叫通胀,现在是涨起来了还会跌,基本上认为粮食供需方面的矛盾引起的,供给的问题是自然灾害引起的。其实中国每年都有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不是今年才有,以前每年都有,以前自然灾害没有引起这么大的通货膨胀的现象或者预期,所以应该说在价格上涨背后除了自然灾害之外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尽管表现为供需矛盾的问题。
如果今天没有美国的QE1,美国没有新的量化宽松政策,中国会不会有进一步的通胀或者持续通货膨胀的问题,如果有说明问题主要是自己的,当然由于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贬值,导致商品价格、能源价格快速上涨加剧了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中国本来有一个结构性所引起的通胀,尽管今天看到有很多的行业总体上供超过求,比如说钢铁行业,但是宝钢还是喊要涨价,因为矿的价格涨了。还可以看出其他的领域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今天讨论劳动力成本,因为刘易斯拐点到了,原来是无限供给现在开始出现可能供不应求。
今天听到很多专家的表达,劳动力方面总量上还是供大与求,最重要的是结构性问题,我们要谈的是这种结构性问题何以导致整个劳动力的成本上涨呢?我提这个问题目前也没有一个很好的答案,我想,结构性问题导致整个行业的快速上涨,就跟房地产一样。我们在经济学里面有一个不同商品的替代效应,比如说钢笔贵了就用圆珠笔,这样钢笔的价格会往下跌,现在的情况好像不是这么回事。当圆珠笔看着钢笔涨的时候圆珠笔也跟着涨。
叶伟强:你的意思是没有结构性问题的说法?
叶翔:有结构性问题,不存在市场的替代问题。结构性问题,比如说房地产,两百平米的房价涨了,买不起就买一百平米的,两百平米的就涨不起来了,实际上两百平米的房子涨了,一百平米的一看也跟着涨,经济学中的替代效应没有了。当高技能的劳动力出现不足的时候,他的工资往上涨,看见高技能劳动力往上涨,低技能的认为也要涨,变成是一个低技能的劳动力成本也要往上涨,并没有完全的替代效应,这应该是一个引起劳动力成本上涨或者某些商品上涨的因素。
沈明高:我不同同意没有替代效应的说法。高技能的人工成本涨了,低技能的人工需求增加了,低技能的人工成本的上涨还是替代效应,并不见得高技能的人工成本降下来,低技能的人工成本上去才是一个技能,两个都可以上升,只是说没有这个替代效应,高技能的人工成本涨得更多,有了替代效应涨的少一些,低技能的人工成本也涨了一些。
乔虹:叶总说的事还是需求强不强的问题,两者没有不协调的关系。今天苹果贵了改吃鸭梨,苹果和鸭梨价格一起涨,就说明发生一部分的替代否则价格更高,为什么都一起往上涨,因为需求强,有人还是吃得起苹果,涨也吃得起,关键劳动力市场也是这样。
高善文:完全认同叶先生的观点。大家讲的很受启发。我想重点提出几方面的证据跟大家进行讨论,这样的讨论更具有技术性也更专业一些,不然对很多问题的理解未免会流于表面。我想提出五个方面的证据供大家讨论:
第一,我们检查不同类粮食作物的横断面数据,可以看谷子、花生、大豆、棉花、小麦、粳稻,不同类农作物,横轴上可以计算不同类别的农作物由生产技术决定的劳动力密集程度。谷子的劳动力密集程度比小麦大得多,花生的劳动力密集程度非常高,这一点可以根据经验计算。纵轴上可以计算不同类农作物长时间序列累计价格涨幅,之所以计算长时间序列的价格累计涨幅,是为了运平短周期时间天气的灾害,农产品周期影响,计算七八年数据,两个数据放到一起看到一个非常强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7-0.8,可以计算所有统计指标都具有非常好的结果。这个结果清楚得告诉我们,从一个长序列来看,一种农产品长期的累计涨幅越大,与这种农产品自身的劳动力密集程度的强弱存在着非常强的联系,对这样的联系我们考虑了很长时间只有一个解读,说明一方面低端劳动力的工资在非常快速的上升,另一方面低端劳动力快速上升在推动光谱农产品的上升。
第二,中国在讨论低端劳动力的工资,长时间的可靠序列在哪里找,国家统计局找不到,甚至在草根调研也找不到稳定的序列。替代的办法是观察一个综合的不同类别的农作物加总一起的价格指数,知道它的价格指数,知道了它的成本构成,劳动力投入,可以倒推出来长序列农民工每工作一天的边际报酬相当于工资水平,可以计算出20年的数据,如何知道这个数据可靠,把国家统计局在草根调查层面的有序列数据进行比对,04年以来的有序列数据这两个数据是一致的,这样对这个数据就有了合理的信心,长期农产品不可能有超额收益。
我们得的第二个结果是,从1990年到2004年,剔除通货膨胀以后,农民工的累计涨幅是零,而2004年到2009年农民工工资的累计涨幅大概是百分之三百左右,如果你说最近的劳动力工资上升是因为工资增长,劳动力的需求,但是从2004年到2009年很难认为不需要农民工,很难认为工资不增长。
第三,我们可以以90年代初为基础计算CPI的定基数,设定1993年等于100,计算CPI食品的定基数,还有剔掉食品以外的定基数,从1993到2003年,十年时间里两种价格的定基数一样,尽管在短期之内有背离,93年-96年食品涨得高,但是96年-02年后来跌得快,从93年到03年做长序列定基数的计算,到93年等于100,03年等等于140,在非常长的序列上,核心的物价指数累计涨幅等于食品价格的累计涨幅,而这个涨幅在理论上可以理解也是可以预测。这样的计算方面从03年拉到现在2010年,我们看到了一个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以弥合的裂口,这个裂口意味着在过去比较长的时间里,食品价格平均和累计涨幅大大高于非食品价格的累计涨幅。
第四,计算日本从1960年到1970年,计算台湾和韩国从1984-1995年的数据,计算两个数据序列,一是食品价格包括食品价格以后全部CPI累计十年平均涨幅,二是计算其他大类物价比如说PPI平均涨幅。日本的数据看到到60_70年平均的CPI5%-6%,平均的PPI涨幅只有1%,这么大一个裂口,60前以前的数据在72年以后的日本数据没有出现过。打开日本数据的细项,原因主要是食品价格快速上升,包括一部分要大量使用低端劳动力服务价格的上升,比如说理发、美容。这样的结果把韩国、台湾84年以后的数据可以复制,其他的时间段都是没有的。
叶伟强:第一,你对通胀的定义多少算是难以接受的通胀?第二,您觉得明年的通胀会有多少?
诸建芳:刚才明高提到了真实的通胀和统计局公布的通胀不一样,真实的通胀没有大家一致公认的通胀口径,还是回到统计局的角度来看,统计局CPI的统计大体上从明年通胀水平我们认为3点多的状态,出现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叶伟强:这是对您说可以接受的?
诸建芳:这是可以接受的。
叶伟强:在你来看算不算一般意义上认为的通胀了,3点几是不是通胀?
诸建芳:从定义、概念、口径来说,经济学教科书上都有,不同状态下刻划的通胀状况都有,大家应该关注的是明年。
叶伟强:是持续的价格上涨是吗?持续多长时间,3个月还是一两、两年?
诸建芳:CPI3点多是可以接受的通胀,并不是很严重的问题。
李新新:还是想谈从国际角度看中国通胀问题,通胀从经济学角度解释,现在公认的比较权威有两个通胀理论,第一种,货币主义观点。通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货币追逐有限的商品。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通胀跟失业率或者更广泛讲产出缺口有一定负相关的关系,如果产出缺口扩大对通胀有抑制。这两方面来考虑,可以比较中美情况。美国虽然基础货币相对于08年大危机之前局面进行了100%的增长,但是M2增长了不到10%。这种增长比较中国的M2增长,去年年底是29%,现在还在20%的水平。这两个水平不可同日而语。
讲产出缺口的问题。美国的失业率现在是9.5%,这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一个水平。产能利用率依然还很低,企业依然不敢投资,不敢雇工,产出缺口并没有得到完全的改善。
这次量化宽松把资产价格炒上去会不会刺激消费,刺激投资?应该讲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甚至认为,量化宽松的结果,对于银行业来讲,对于贷款创造机制是负效应,这次量化宽松的着重点是在两年到十年期的国债,主要的作用点是把两年到十年期收益率曲线拉低,这个收益率曲线在美国经济危机期间是银行系统的生命线,因为把利率降低以后是短期利率降低,把利率曲线变得非常陡峭,银行当时不愿意放贷,通过货币市场融资,信贷枯竭的时候,甚至对央行的流动性、储蓄拿过来以后什么都不干,买国债可以活下去。吃从3个月到10年期的利差,2年期到10年期国债是商业银行主要的盈利来源,这块利差降低,比如说摩根大通、美洲银行可以活得很好,中小银行特别是区域性银行活得很艰难,他们恰恰是给中小企业融资的最主要渠道,反过来对就业率不是好现象。
如何看产出缺口,通胀率中国没有可信的长序列的通胀率数据,所以产出缺口高博的观点是看外贸的盈余,看贸易顺差,如果贸易顺差或者出口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说明产出缺口大大降低,现在就是这样的现象,无论从农民工就业状况来看,无论从出口增长来看,产出缺口非常小。对比中美两个国家情况,完全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不在同一个经济恢复的周期同一阶段上面。
叶伟强:等到美国通胀上去了,中国的通货膨胀会上得更高?
李新新:这一轮通货膨胀有非常明显的全球现象。这个情况是怎么产生的呢?流动性的产生来自于发达国家,但是流动性产生以后,没有停留在欧美日这三个大的经济体,去了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压力非常明显是从大宗商品生产国开始向制成品的制造国,沿着全球供应链从上往上在传导。最早开始的通胀是来自于澳大利亚、拉美、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这些国家,因为大宗商品价格起来以后,导致制成品制造国像我们这边已经是第二阶段,大美国感到通胀还有时日。因为我们国家汇率的调整比较缓慢,加息刚刚开始,所以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替美国或者替发达国家扛了很大一部分通胀压力,所以压力都自己扛,这时候还觉得感觉不错,通胀问题不大,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你不调整,全球供应链通胀压力传导不下去,相反会造成以后更大的问题。如果美国成果把通货膨胀率达到2,很可能在新兴市场国家通胀率已经是两位数。
乔虹:我是同意世界各地不一边热,DM和EM,由于DM增长不好就用长期的低利率政策或者宽松政策,他那边感冒就把屋子里调得很暖和,大家一起桑拿,这对EM新兴市场国家遇到更大的问题。
我想讲一句模型问题,除了基本的两位对高博士这些方法看的比较细致,认为国内农产品的供给和甚至是长期的劳动力的趋势,如果一般来说,大多数人都用产出缺口+M2对通货膨胀的判断,过去10-15年这种方法很好用,我不知道具体是怎么用,比如说经常项目的盈余或者用净出口,我自己就是看IP,工业的增加值。我按照这么做可以很负责任的跟大家说,真是看不到为什么现在通胀在这样的位子上,去年是发多了钱,但是是有过反应,如果相信这样的模型,您刚才讲觉得中国现在出口恢复到08年之前的水平,所以产出缺口恢复得差不多。
但是从IP跟产出缺口进行比较,尤其是在第二季度,我们看到已经恢复到这个水平又被打下去一截,这一截为什么不出现,理论上原来有95%的可能性,增长下行3-6个月看到通胀有一些反应,很多人在这个地方判断时都曾经把这个作为是很指望可以发生的事情,但是后来没有发生,现在还是出现了一些质变,到底是在什么方向出现了一些变化,使得刚才强烈依赖的这两种方法,一个是产出缺口,另一个是M2货币主义发生了更大的变化。
是不是有一种可能性。M2未必作为更好的对于整个货币条件判断,是不是还应该引入金融状况指数的概念,除了这个之外,有可能是汇率造成的影响,您刚才谈到了一点,在RER或者NER看有效多变的汇率在里面一定的传导,光看M2看不到。是不是有从资产价格带来的影响,这些是不是加在一起作为更有效的判断,这些也是大家的存疑。
叶伟强:你觉得明年的通胀有多少?
乔虹:我们看3,没有高博士那么激进。一段时间达到比较冲高的效果,马上就会来。大家都指望10月份最低,11月份调头向下,但是现在还在往上冲,短期出现这样的现象,但是不会长期在那里,政策制定者一定会改。
叶伟强:在座各位对于明年通货膨胀的数据有什么意见?
叶翔:他们卖方都把数字弄的很细,我是买方就看他们数据靠谱不靠谱,我觉得会比今年高,但是达不到4的数字,我想在3.5左右。补充一点对新兴市场的看法,讲看通货膨胀的两种方法,用这个方法解释西方过去危机之前的十年是解释不通的,危机之前他的竞率是大大提高的,但是通货膨胀长期比较低,甚至导致美联储维持长期低利率才有房地产泡沫,有这个方法已经不能解释过去,我想同样解释未来也不能解释。
美国通货膨胀未来核心CPI里面是租金占了42,至今的进口品占核心CPI占20%,进口品加上中间品的影响不到50%左右,我们已经看到美国的数字,这个月进口品价格比上个月增长到0.1%,所以进口品价格在增长,但是非贸易部门,本国房地产还有15%左右的下跌空间,房地产真正找到底子前租金没有到底,租金的下降低于房价的下降,是非贸易品在通货紧缩,贸易品部门已经在通货膨胀,很有可能在美国CPI达到2的时候,由于进口部门输入性的通货膨胀,会让它的CPI达到2,但是非贸易部分可能还是负的或者很低的情况,我不知道那种情况出现,美联储应该怎么办?
沈明高:产出缺口和M2分析发达国家比较靠谱,但是分析中国我们一定要考虑到结构调整的问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收入分配,同时也包括未来对一些消费品的质量的提高带来的价格上升,这块我们根本没有考虑进去。我们十年前消费的农产品和现在、未来几年消费者的农产品价格完全不一样。涨价快的恰恰是优质的产品,不光是农产品。
叶伟强:你觉得明年CPI是多少?
沈明高:我觉得明年在4以上。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