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食品>  正文

货币过多造成游资涌动 价格高点或在明年出现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1/06/2010 10:11:11   来源:河北新闻网

  种类繁多的农产品涨价,就像一副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仍在不断地上演着,物价因素正在困扰着每个人的生活。这轮来势汹汹的涨价潮,期间总会有游资的魅影或者游资的传说。

  这一轮涨价潮还要延续多久?还会波及什么种类?游资是不是这轮涨价潮的根本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究竟该怎样安排我们的生活和消费,才能有效规避一轮轮涨价给我们带来的困扰?

  在这组报道即将结束之际,本报记者带着上述问题采访了多位专家,力求将具有借鉴意义的观点呈现给广大读者。

  原因:多重因素叠加货币过量发行火上浇油

  采访中,专家普遍表示,如果说当前食品价格上涨有普遍原因的话,那与去年以来全球气候异常、灾害偏多不无关系,这导致农产品,尤其是蔬菜普遍减产;其次,金融危机的副作用——“用工荒”又使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上涨,比如刚刚结束的秋收秋种,山东等蔬菜主产区就出现了“一工难求”的局面。

  此外,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此次食品涨价是在粮食主产区秋粮丰收的背景下发生的,但是农民并未从中得到很多实惠,获利大量地集中在流通环节。

  这更充分说明了有国内游资在参与炒作。而从国际背景来看,输入性的海外游资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美国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造成流动性泛滥之际,国际上有大量资金急需出口,这些资金进入了国内期货等市场,无形之中抬高了农产品涨价的预期。
  采访中,知名财经学者刘杉对本报记者表示,“农产品遭遇这样疯狂的炒作,在于货币供应太多了”,此前坊间已有央行超发43万亿元人民币的推断,不论这个推论是否成立,4万亿拯救经济的资金所产生的流动性过剩我们也无法忽视。既然钱太多了,游资必然四处出击,因此丰收了农产品也涨价,就不足为奇了。

  预测:价格高点或出现在明年6月

  刘杉还表示,其实这种涨价,是一种全球性现象,如果全球宽松的流动性政策不改变的话,今后一段时间,农产品无论下一个接棒者是谁,涨势恐怕还要继续。“目前美元仍维持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只要这个政策不改变,那么以美元定价的国际大宗商品都会延续涨势,而这种涨势势必会传导到农产品领域”,刘杉认为。

  他还预测,农产品本轮上涨的高点,或在明年6月前后出现,一方面,各国的货币政策届时可能会转向微调,而新的农产品大量上市,也会拉低存量农产品的价格。

  因为农产品在CPI中所占比重较大,所以刘杉认为,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我国的CPI恐怕会继续延续上涨格局,而央行为了管理通货膨胀预期,有可能在年内再次使用利率工具,“不排除12月份还有一次加息的可能”。

  症结:流动环节成农产品最易炒作之处

  采访中,专家表示,就农产品本身而言,有着与大宗商品、资源类商品不同的特点和属性。要彻底杜绝农产品被恶意炒作的命运,单纯从货币供应层面的管理,还是不够的。

  目前,国大部分农产品流通仍以传统模式为主,农产品从生产、流转、最终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生产者、小贩或经销商、销地批发市场、销地农贸市场或超市、消费者等一系列的中间环节。正是农产品产销中间环节偏多,对农产品的最终价格产生了很大影响。“目前农产品尚未产业化,各个流通环节很容易被控制。因此,游资可以借机炒作。”一般而言,游资都找不影响民生,国家监控弱的产品进行短期投资,从而以囤货的方式来影响供求,在定价权被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的时候,就可以人为操作价格获利。

  也就是说,治理农产品被炒作的焦点不在于生产领域而在于流通领域,中国农产品流通一直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流通成本增加是支撑农产品价格高企的长期因素,有分析认为,中国的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至3倍。

  专家建议,可以建立类似猪肉的国家收储和监测机制,将农产品的中间环节透明化,减小被炒作的可能。

  对策:百姓不必大举囤积可“堤内损失堤外补”

  农产品的涨价,对百姓生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食品价格上涨是不可避免的趋势,百姓应当理性看待,放平心态,不必恐慌囤积。并且要相信政府的调控能力,事实上,国家已经开始采取抛售国储油、国储糖这样一系列的举措,其目的就在于要将食品价格涨幅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而刘杉也建议百姓,既然这样的上涨是不可逆转的,不如“堤内损失堤外补”。目前以股市为代表的资本市场正在迎来一轮上涨行情,市民可以充分利用多种投资工具,这样发完全有可能抵御农产品涨价以及CPI的高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