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年来,中国乳业一直处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发地”。
今年以来,国内乳业就接二连三地发生问题:三聚氰胺问题奶粉重返江湖、乳业新国标被质疑倒退25年、圣元奶粉疑致婴儿性早熟、问题洋奶粉频叩国门、问题奶粉疑重新包装上市……一波又一波的乳业安全事件,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国内消费者的神经,考验着消费者的心理承受力。
事实上,在经历2008年三聚氰胺乳业大地震之后,国家加强了对乳品行业大力度的整顿,并加强监控力度,出台包括66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国内乳品安全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各方力量都在努力重建乳品消费信心。
然而,大治伴随而来的却仍是风波不断。
究竟,中国乳业为何变得如此脆弱?脆弱的,到底是消费市场,还是整个乳品产业,抑或是监管体系?
■现象消费者:
对国内奶粉“草木皆兵”千辛万苦从海外代购
接二连三地发生乳业安全事件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中国乳品消费市场已变得敏感多疑,目前消费者对乳品安全草木皆兵。
“现在的家长们都很多疑,奶粉颜色觉得有些淡或有些黄,就怀疑是不是有问题;发现某个品牌的奶粉容易溶解,又怀疑是不是添加了过多麦芽糊精;某一天宝宝喝奶粉拉稀,又马上会来电话问是不是奶粉有问题。”国内一家配方奶粉乳品企业有关负责人日前很无奈地告诉记者,该公司的客服热线电话,经常会接到很多在一般人看来很常见的小问题。
小云妈妈已决定从英国邮购奶粉,这是她第三次“转战”邮购市场了,而她家宝宝才二岁。之前,小云妈妈从香港“拖粉”回来广州,每个月去一趟香港万宁或屈臣氏扫货,后来听说香港的不少婴儿奶粉是大陆生产的,她不放心。于是转战去美国、澳洲邮寄当地原装生产的某品牌婴儿奶粉,她找了当地的朋友、亲戚在美国或澳洲帮她在当地买奶粉,然后找国际快递公司邮寄回来,“邮寄费+每罐奶粉价格,算起来平均每罐300多元,跟国内高端奶粉售价差不多,但在美国或新西兰买的奶粉我较放心。”小云妈妈说。
最近,国内媒体曝出某品牌奶粉疑致婴儿性早熟消息,她看到有资料说,美国和澳游的奶牛都会打激素针,奶源可能含激素,而欧盟是天然养殖。所以,她又一次选择去欧洲邮购,“我打听过了,9月1日实施新邮购关税,四罐奶粉从英国快递到香港再转广州,光邮递费加关税等就要1200元,贵是贵了,但为了宝宝,没办法。”
在多个家长们聚集的论坛里,记者发现讨论“吃什么奶粉安全又营养”、“如何挑奶粉”的话题帖最热门,点击率和回帖率都最高;此外,妈妈们发帖反映对食用某种婴儿奶粉后宝宝出现的不良反应,也最吸引眼球,成为一些妈妈选购奶粉的参考资料。
“乳业属于高危行业,不仅因为其与民生联系密切,关注度高,还因为我国许多乳企还处在各环节‘补课’的阶段,还没有完全高品质的行业标杆。”北京志起未来营销咨询集团董事长李志起称,“造成食品安全信任感弱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少部分企业缺乏责任感,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形象,二是传媒环境越来越发达,任何一个局部事件都可以被放大,容易引起关注,三是现在正处于消费者消费心态从大乱到大智的过渡期,这样的大讨论期是消费心态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
此外,记者发现,近年来国内消费者对国产品牌、本土奶粉尤其存有偏见,“宁可信其有”的心态在国内消费市场普遍存在,当一些未确实的“民间传言”传播时,往往能迅速左右着消费者的选择。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广东,很多消费者都自觉加入赴港采购港版奶粉大军之列;代购、邮购海外原装奶粉的队伍也在以惊人速度在不断壮大。
“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多个一线城市,国产品牌奶粉销售很难做,很多大卖场大超市也不愿经销国产品牌。”国内一家乳企表示,过去中国奶粉品牌花了十年时间,才占据了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洋奶粉品牌只占三成,但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这种情况颠倒过来了。
企业:
“恶搞”层出不穷同业互相拆台
“乳品企业相互拆台,有不正当竞争现象出现”。中国农业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针对人们感觉“国内乳业市场安全问题事件特别多”时如是说。
据了解,中国乳品市场是一个完全开放、高度竞争的市场,但同时又是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为了抢占更多市场份额,有部分企业不惜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有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国内乳业频频曝出食品安全事件,不排除有部分是同行恶性竞争的结果,有些可能是洋品牌对中国品牌的扼制,有些可能是国内品牌之间、洋品牌之间的同行相煎。
早前,在圣元奶粉身陷“激素门”,且事件尚未明朗化之前,有媒体报道称,广州各大媒体的跑线记者均接到了一封匿名邮件,邮件矛头直指另一知名国产奶粉品牌贝因美公司,称其是“有名的恶搞公司”,经常在其他同行出现负面消息的时候推波助澜。一位国产奶粉品牌相关负责人曾向媒体表示,“激素门”事件不排除是洋品牌的行为,在这个时候,最想看到国产奶粉笑话的,就是洋品牌。
最近刚刚发生的雅士利问题奶粉被疑重新包装上市,也似乎遭到同行恶搞。据山西应县公安局调查结果显示:山西雅士利乳业有限公司从未在孙某经营的冷库内存放过任何“问题”奶粉,也没有在该冷库进行拆封包装。同时报道中所称的孙某也从未接受过相关媒体采访。乳业知名专家王丁棉曾表示,这一事件不排除同业恶性竞争在里面。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指出,乳企间相互拆台现象不仅加剧了国内乳制品行业的恶性竞争,而且给外资品牌再次创造了趁虚而入的机会。该人士还强调,更为关键的是,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观并不理性,很容易受个别事件的引导,业内频频曝出内幕、行业潜规则之类的事件,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的信誉,打击的是整个行业的形象。
■分析
核心问题:奶源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广东消费者杨女士告诉记者,她之所以去香港购买某洋品牌婴儿配方奶粉,是因为她发现该品牌奶粉港版和大陆版的生产工厂、奶源都是不同的,比如港版工厂是在新西兰,采用的奶源是新西兰的;大陆版的生产工厂是新加坡,所用奶源没说明。这位妈妈说,选择好奶粉首先看奶源,“好的奶源才是BB发育成长最基础的保障,新西兰、澳洲、荷兰这些地方是世界公认奶源好的。”
奶源是奶粉质量安全的核心问题,从三聚氰胺、性激素门、乳业新国标以及相关添加剂问题,都是上游奶源质量安全未得到有效解决所致。
奶源多由散户供应风险很大
据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乳业专家陈莲芳介绍,目前国内奶源供应者仍是散户占绝对优势,“2008年以前,拥有100头规模以上的养殖户不到20%,现在有提高也只达到25%左右。”该人士进一步解释,散户养殖占比很大,而散养奶牛供应的奶源存在很大风险:首先散户抗风险能力低,散户养牛收益上不去,奶源价格卖不出高价,产奶量提不高,据其所知,目前散户奶源收购价只有2.5/公斤,规模养殖场奶源收购价3.5元/公斤。“收益得不到保障,对前途充满忧心的散户,是无法保障奶源质量的。”其次,散户大多素质较低,文化水平不高,没有经过培训,挤奶仍手工挤奶、操作不规范,这样很难保证奶源质量。
上月,在宁夏银川市召开的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十六次年会上,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就指出,我国乳制品行业目前的突出特点是散、乱、无序。原料奶生产与乳制品加工处于长期不稳定的“买卖关系”模式,是造成乳制品行业一系列质量安全事件的根源,人们对乳品质量的不信任,也往往直指奶源。他提出,现在乳品企业必须要加大自有奶源地发展力度,提升对原料乳的掌控能力,保障原料乳的质量安全。
陈莲芳认为,目前我国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乳品加工企业必须至少拥有30%的自有奶源基地,然而目前在国内的多家洋奶粉企业,在国内根本没有自有奶源基地,他们均是从国际采购奶源,无法提高国内奶源生产的质量。
产能过剩导致恶性竞争
有乳业专家还指出,国内乳业加工能力过剩也阻碍产业健康发展。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内原奶加工产能有9000万吨,而国内奶源供应量仅有3600万吨,产能严重过剩,造成无序发展和恶性竞争。因此出现了个别地方奶源争夺激烈,导致原奶价格异常波动、奶制品安全没有保障的现象。专家建议,国家应淘汰部分产能,进行合理的资源整合。
此外,终端乳品同质化严重,企业之间产品趋同,只有靠大打价格战争取市场。乳企发动价格战,恶果就是乳品企业压低原奶收购价,或者大量利用奶粉生产复原乳,使奶业进入恶性循环。
监管乏力标准落后堵不住行业漏洞
与国外发达国家成熟的乳业相比,中国乳业发展时间短,然而发展速度迅猛,因此许多配套的监管体系均没有好好建立起来,“产业发展初级,标准初级,政府监管也不到位。”专家林景新认为,现在中国乳业的不成熟不仅是企业的不成熟,国家制度规范、监管方面也不成熟。
中国奶业协会顾问、资深奶业专家王怀宝向记者称,虽然十几年来,我国奶业发展速度非常快,但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标准等各方面的发展却一直相对滞后,这是产生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该人士指出:“以6月1日正式颁布的乳业新国标为例,虽然有关部门表示‘这是根据我国目前落后的养殖方式’作出的规定,但管理层却没有清楚地认识到新国标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落后的传统模式。这导致了我国乳业长期处在较低的起跑线上。”
据介绍,乳品新国标中规定的蛋白含量每100克含2.8克,这个数字低于国际标准3.0克,也低于1986年旧国标的2.95克;关于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新标准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20倍,这被业界惊呼为一夜倒退25年。
国家食品检测中心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则指出,我国奶牛养殖分散,确实监管困难;同时相关部门监管有漏洞,比如关于问题奶粉流向的彻查不到位,还有信息与科技技能不对称,食品安全检测专业性强、费用高,给监管带来了一定难度。该人士认为,尽管出台有食品安全法,然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目前仍是多头管理,“各部门联动性不强,比如现在奶源由农业部管理,加工由质监部门管理,市场由工商部门管理,而商贸部、经贸委也参与管理。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造成了监管部门各管一角,相互缺乏沟通的情况,进而造成权力高度分散、监管却频现漏洞的局面。”
■专家建议
发动各方力量综合监管
有专家指出,食品安全体系的建设,不应只是政府部门一方监管,而应发动协会、企业、消费者等民间力量,综合起来对整个产业有效监管。
广东质监部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国的安全体制存在问题,“中国一味强化政府部门的行政监管,反而弱化了其他监管力量,但在发达国家是强化法治,除了行政监管,建立企业诚信体系,还运用社会力量来综合监管,这样的监管效果才达到最佳。”
乳业专家陈莲芳称,在欧盟发达国家,政府对奶源价格稳定起了很大作用,政府通过补贴奶农、或者补贴乳品加工企业的方式来稳定奶源生产,使各方都有稳定的收益;同时有部分发达国家通过调控、国家收储方式,来平衡和稳定市场。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建议,应发动行业协会的作用。据其介绍,在外国行业协会是自下而上成立的,是行业的代言人,可以直接跟政府对话,因此自律性是很高的。
罗云波称,营造良好的社会整体大环境很重要,他建议通过教育和科技进步来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
本版撰文南方日报记者欧志葵见习记者钟啸实习生廖丰
■事件追踪奶牛养殖催奶激素泛滥?记者求证发现:催乳针轻易可得监管形势迫切
婴儿奶粉“激素门”事件刚刚稍停,日前又有媒体报道称,一种名为“奶牛专用催奶药不孕奶牛催奶注射液”的药物在国内乳业使用泛滥,已成为行业“潜规则”。连日来南方日报记者向多方求证,发现目前在产奶环节大量使用催乳剂的情况并无“泛滥”,但督促相关部门完善乳业检测标准已异常迫切。
奶牛养殖滥用催奶针?
日前,有媒体称,网上可轻易找到催奶激素的广告,国内某动物药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打出的一则“奶牛专用催奶药不孕奶牛催奶注射液”的广告信息,宣称现在这种药物的销量很好,成为很多奶牛养殖场的必备药物。
该报道援引一篇名为《牛奶中的雌激素及其安全性》的学术论文称,牛奶中的雌激素为食物源性雌激素,可被人体吸收,是环境雌激素的一种。“环境激素与近20年来男孩尿道下裂和女孩乳房早发育有一定的关联”。上述文章还称,牛奶和乳制品中雌激素与乳腺癌、卵巢癌的发生有关。
上述报道还指出,国家乳品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李涛博士也曾透露,奶粉中含激素并非个案,对不孕奶牛注射催奶液追求高出奶率已成行业潜规则。
催乳激素在养殖过程中是否被泛滥使用?对此,记者进行了多方求证。
奶牛场主:随便用药会“打坏”牛
“场里每年都要淘汰20%产奶量低的奶牛。”昨天,王俏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毫不讳言有些奶牛产奶量低的问题。王俏憨是山西宏达奶牛养殖场的场长。
对于产奶量低的奶牛,是否会使用到催奶针来催奶呢?
“用那个干嘛?这两年,奶价都在1.1元/斤到1.2元/斤之间,提高产奶量也不一定有好处。”王俏憨笑着说,“淘汰的牛,都拉去卖肉了。牛奶不涨价,但是牛肉这两年从10元/斤涨到了14到15元/斤。卖肉的收入就可以补充大部分成本啦。”山西国营宏发奶牛养殖场场长王补银印证了王俏憨的说法:“冬季奶价高点,全年拉平也不会超过1.3元/斤。”
王俏憨的奶牛场有1000头牛,在当地只属于中等规模,主要向内蒙古的蒙牛集团供奶。在他看来,使用催奶针丝毫没有“利益驱动”,但凡一些内行的奶牛场都不会用这个东西了,而且“在兽医那里早就知道,随便用这种药,会把牛‘打坏’的。”
催乳药销售商:用大剂量会降低产奶量
西乡长江动物药品有限责任公司正是在网上售卖这种药品的公司之一,该公司从2007年开始销售这种药品,且销量不错。
当记者与其办公室一位不愿具名人员求证催乳针是否会导致激素超标时,他反复表示:“我们要求一定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但有些人老觉得加大剂量一定可以增加产奶量。这是错误的,反而会导致奶牛烦躁不安,会降低产奶量!”
专家:使用催奶针者越来越少
西北科技大学李长安对如今备受质疑的“不孕奶牛催奶针”再熟悉不过了。他所在的大学1980年就已研究出这种药品,在1994年11期《黑龙江畜牧兽医》的一篇《奶牛不孕催奶针在基层的应用》的文章中称,应用西北农大研制的催奶针效果甚好。
李长安告诉记者,现在用这种药品越来越少了,因为这个严格说是一种诱导泌乳剂,是专门治疗奶牛不孕症的一种药物,帮助奶牛恢复生殖系统,从而实现配种,达到产奶的目的。“现在配种技术越来越先进了,奶牛无法配种的情况越来越少,这种催乳针就用得越来越少了。”
“不孕奶牛催奶针”是否可以给产奶低的奶牛注射,以帮助提高产奶量呢?“不存在这种情况。作为药品必须是等到牛干奶(也就是牛不产奶)40到50天后才会使用,如果给正常配种的牛使用了,牛反而就不出奶了。”西北科技大学李长安如是说。
乳业专家王丁棉也表示,使用催乳剂来催乳,在正常情况下比例是不高的,只有对少量产奶有问题的奶牛才使用。
催乳针轻易可得可能成为隐患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奶牛养殖过程中,使用催乳针的情况并不泛滥,然而催乳针轻易可得,而且销量不错,这就从另一侧面说明有部分养殖户确实在使用它。这些养殖户能否正确、科学使用激素催乳针?
售卖催乳针剂的西乡长江动物药品有限责任公司告诉记者,“若过量使用,会导致各种副作用,激素超标也是有可能的。”
李长安坦承,注射液主要成分包括黄体酮、苯甲酸雌二醇、利血平等,其中苯甲酸雌二醇作为环境雌激素是否会残留在牛奶中,影响到饮用者,确实曾被质疑过。据了解,在国家目前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于奶源在激素残留量、激素使用等监控方面,还存在缺失。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在国家最新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粉》中,也没有关于雌激素的检测项目。
有专家提出,有必要督促国内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乳业检测标准,对奶源、奶粉中所含激素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关标准。(欧志葵)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