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食品>  正文

“激素食品”!监管岂能成真空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9/03/2010 11:29:11   来源:龙虎网

  滥用激素成养殖业、种植业“潜规则”,但激素检测至今没有纳入食品安全检测项目

  奶粉“激素门”事件,又一次将大众眼光聚焦至“激素食品”上。

  激素,本来是人体必需,缺乏激素就会影响人体生长、发育,但因激素的滥用,性早熟儿童越来越多,成长受到严重影响。

  激素是如何渗透进我们的饭桌,潜伏进我们的身体?监管的难度又在哪里?

  8岁女童来“例假”,激素催熟的“小大人”越来越多

  8岁女孩小彤彤每周要参加三次体操训练。训练很辛苦,妈妈为了奖励她,每次训练结束,都给她买一对炸鸡翅和一对炸鸡腿,这是小彤彤的最爱。

  最近,彤彤妈妈给女儿洗澡时,发现彤彤乳房开始凸起。彤彤妈妈一开始没特别在意,但接着她吓了一跳。接连两天给女儿洗内裤,都发现上面有血迹,她赶紧拉女儿过来看看怎么回事,这才发现女儿竟然来例假了!

  彤彤妈妈赶紧带孩子到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结果彤彤被确诊为性早熟。

  专家怀疑,彤彤的病情很可能和她的不良饮食习惯有关。炸鸡腿、炸鸡翅本身热量高,加上现在相当多的禽肉含有激素,长期多食,容易引起内分泌紊乱,发生性早熟。

  像彤彤这样性早熟的“小大人”患者,现在在各医院的内分泌科门诊越来越多。

  “尤其是暑假,孩子衣服穿得少,家长更容易发现情况。我们这里,每天因性早熟来就诊的至少有二三十个,占到门诊量的三分之一。”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专家石星介绍,性早熟是指女孩8岁以前、男孩9岁以前,出现与年龄不相应的第二性征。如周期性阴道流血、乳房增大、阴毛腋毛生长等,并伴有体格发育,如身高、体重、骨骼增长现象,都属于性早熟。

  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内分泌科主任毛辰介绍,5年前,在该科门诊中,肥胖患儿占20%,矮小症和性早熟患儿分别占30%左右。而这两年,矮小症和性早熟患儿数量明显上升,接近门诊量一半。

  尤其是前段时间奶粉“激素门”事件发生后,被家长拎到医院进行检查的性早熟患儿更是骤增。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8月某天的门诊量超过100人,过半以上都是来就诊性早熟的。


  “性早熟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是终身性的。”鼓楼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朱大龙说,首先性早熟孩子一般个头都长不高,因为性早熟会使青春期和生长期都提前,并可能导致骨骺提前闭合,影响身高和健康。不久前该科就接诊一名女孩,因激素摄入过多,导致乳房长了数十个硬块;更深远的影响是对孩子的心理影响,“10岁以前是儿童性格的形成时期,如果发生性早熟,孩子发现自己与众不同,会产生极大的困惑,还可能遭受同伴的讥笑,进而产生自卑心理。时间久了,性早熟孩子就会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

  本报深度报道组记者 徐静 倪秀萍

  专家呼吁激素检测应纳入常规项目

  尽管圣元奶粉最终被卫生部鉴定为“激素含量未见异常”,但也有乳业、医学专家将矛头指向了奶牛催奶生产环节。

  国家乳品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李涛博士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透露,目前,我国奶牛养殖企业对不孕奶牛注射含有激素的催奶液,以追求高出奶率已成行业潜规则。

  在一些商业网站上,记者也发现了不少出售奶牛催奶药的商业信息,催奶药的成分普遍标注为“黄体酮、苯甲酸雌二醇、利血平等”。

  “黄体酮、苯甲酸雌二醇、利血平,都是激素类药物,孩子摄入过多就会导致性早熟,成年女性摄入过多可能发生乳腺、妇科肿瘤,男性则可能导致前列腺癌。”省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李群表示,奶牛在产奶过程中本身会自动分泌激素,所以牛奶中确实是含有激素的,这种天然激素对人体并无害处。而如果人为对奶牛注射激素,就可能导致牛奶中有额外激素残留,从而对人体有害。

  奶粉“激素门”事件只是揭开了滥用激素的冰山一角。

  由于部分水产、禽类、瓜果等养殖、种植户为逐利,大量使用激素,过多的激素正悄悄潜伏进我们的身体。

  “鱼虾、黄鳝等等这些水产品,一些养殖户为了让它们长得更快、个头更大,一般从鱼苗开始,就给它们食用激素。另外,还有的鱼类,通过激素可以改变性别,导致产量更高。比如在九十月份普遍上市的非洲鲫鱼,这种鲫鱼在鱼苗时就可以通过喂食大量雄激素,使雌性鱼变成雄性鱼,从而使个头更大。”江苏水产研究所高级专家唐天德出言谨慎,他补充说:“这都是前几年的水产业潜规则。近几年,国家出台有关规定,已要求水产养殖业不准再使用激素,但现在到底是不是还有人在用,我就不知道了。”

  “没什么人来监管,如果我们不用激素,我们在市场上就吃亏。”我市某家禽类养殖业负责人实话实说,“一般管理部门来检查,也就是看看我们喂养的饲料是否合格,实际上现在市场上大多数饲料都不含激素,因为国家有明文规定不准含激素成分,饲料里顶多含有国家允许添加的少量抗生素。这些抗生素在给禽类防病的同时,也有促进生长的作用,不过指望这点给禽类催肥,效果不大。所以我们都是在买回饲料后,自己再往饲料里掺加激素。”

  这名负责人还介绍,一般在禽类上市前一个多星期,他们会停止喂食激素,以使其体内的激素能代谢掉,但是不是能完全代谢掉,他们“也不太清楚”。

  同样,市场上那些鲜艳欲滴散发着诱人光芒的瓜果,也有可能被人为注入了激素。

  据介绍,相对动物食物,植物性食物激素含量要少很多,但一些提前上市、价格较高的瓜果,往往是用催红素催熟的。催红素当中含有的激素可以促进果实发育、生长和早熟,其主要成分是“乙烯利”。


  喂激素,雌鱼变雄鱼

  滥用激素成养殖业、种植业“潜规则”

  目前我国对于激素在养殖、种植业及食品行业中的使用,已经有了明确规定,即必须是在安全范围内,且不同的激素有不同的标准,如植物激素必须在植物生长的某个时期使用,成熟收获后才不会出现残留;有的在养殖业中则明令禁止使用。

  “虽然有规定,但是只要没有有效监管,没有惩戒措施,一旦有利益驱使,各种违规行为就会一直或明或暗地存在。”江苏省卫生法学会副会长胡晓翔表示,虽然如今我国正在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标准,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等级水平,但激素检测始终没有纳入到食品安全检测当中来,“这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及制度还存在深层次的缺陷。”

  据介绍,奶粉“激素门”发生后,农业部紧急组织研究制定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奶及奶制品中三种雌激素检测方法,并提交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但奶粉雌激素检测的标准是临时制定的,此前没有检测先例,属于探索性检测。同时,对于奶制品及多种食品激素的检测,国内至今尚无具有相关资质的检测机构。

  “也就是说,监管部门没有相关的检测项目,如果普通消费者对自己买回家的食品不放心,想自己掏钱检测,也难以实现。”唐天德介绍,市场上没有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而有检测资质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质监部门,又不针对个人开展食品激素含量项目检测。另外,日常用的激素有700多种,检测一种就要两三百元,而一种食品可能含有多种激素,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即使有机构提供检测服务,经济上也不能承受。

  记者了解到,欧美国家对食品中的激素含量有严格控制,比如对终端奶粉成品会有多种手段进行激素检测。胡晓翔说,圣元奶粉尽管最后被卫生部证实“激素含量未见异常”,但“激素门”引起的广泛关注度,反映出公众对于激素食品一直以来的质疑态度,相关职能部门应及时反思,适时、动态地调整食品检测标准和项目,把食品的激素检测当作一项必要的常规监测,并尽快制定配套性的惩戒措施,从源头上确保激素在食品中的安全、正常使用,减少、消除食品安全的盲区和死角。

  深度链接

  如何减少食物中过多激素的危害

  专家表示,如果担心牛奶或奶粉中可能的激素残留,可以采取加热的方式。因为雌激素的活性在37℃左右最强,用高温或者微波灭活都可以减少其活性,降低危害。总体而言,食物煮熟了吃,牛奶加热了喝,可减少过多雌激素带来的危害。

  此外,一些本身就含有激素的食物要少吃,尤其不要给儿童食用,例如蜂王浆、雪蛤、人参、花粉、鹿茸等。也不要让孩子使用成人化妆品。

  对于一些因非正常原因残留激素的食物,也要尽量避免食用。购买水果、蔬菜,最好买应季的,那些没有到成熟期却颜色鲜艳、个大的水果,既不好吃,营养价值也低,同时激素残余也可能更多。

  此外,有些禽畜在饲养时采用生长激素刺激其早熟,肉中所含有的激素对孩子也有“催熟”作用,而激素多会残留在一些特定的部位,例如禽肉中的激素残留主要集中在家禽头颈部分的腺体以及内脏中,因此,要少吃鸡脖、鸭脖和动物内脏。活鱼买回家后,可以先养一天再吃,一般鱼身上的残余激素在24小时后就能排泄完。

  除了以上食品,洋快餐、油炸类膨化零食等高热、高脂肪食品会导致孩子内分泌紊乱,也可引发性早熟。

  (本报通讯员 刘宁春 柳辉艳 李承益 孔晓明 本报实习生 魏奇琦对报道亦有贡献)